圖為下黨鄉下黨村村民王明江與妻子王世菊在扶貧茶園採摘茶葉。
近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壽寧縣下黨鄉舉行,這是福建省首次將省級新聞發布平臺下沉到鄉村一級。
為什麼將這麼重要的發布會選在這裡舉行呢?這個習近平總書記曾三次走訪調研的山鄉給出了答案——全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7戶508人全部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8年的186元增長到2019年的14777元,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去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中表示,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通路通電,解決發展老難題
「老王,又去寄貨了!」
「是呀,趁中午時間寄東西的人少,把這些茶葉寄出去。」
7月23日中午,下黨村幸福茶館前,村民王光朝用推車推著打包好的茶葉,往郵局方向走去。「雖然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來村裡的遊客少了,好在有網絡銷售渠道,我們的茶葉賣得很好。現在遊客又慢慢多起來,今年四五萬元的收入應該還是有的。」王光朝滿懷信心地說。
如果在從前,王光朝根本不敢想像,自己生產的農產品也能銷往全國各地。
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下黨鄉,曾是寧德4個特困鄉之一,是省級特定貧困鄉,也是全省唯一的「五無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1988年建鄉時,全鄉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
今年57歲的下黨村村民楊萬淼,對於下黨曾經的落後有著切身的體會:「當時在村裡務農,除了種些糧食、茶葉,沒有別的經濟來源,採摘的茶葉,還要做成茶幹,翻山越嶺挑到浙江省慶元縣去賣,來回至少需要兩天。」
擺脫貧困,成了下黨鄉群眾最深切的期盼,而電力和交通,是脫貧致富最大的制約。
下黨鄉的困難得到了地委領導的高度重視。1989年,寧德地委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於修路,40萬元用於水電站建設。
1991年,總長12.6公裡的芹洋鄉溪源村至下黨鄉公路建成通車,成為下黨鄉第一條通鄉公路。同年,裝機容量500千瓦的電站建成,徹底改變了下黨鄉無電的歷史。此後,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下黨鄉至浙江省慶元縣龍溪鄉的16公裡跨省公路,下黨鄉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壠等村的出村公路陸續通車。交通和電力設施的完善,為下黨鄉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重要條件。
因地制宜,開創扶貧新模式
在下黨鄉下黨村公路旁,農家樂「百口食堂」的老闆王明壽邊接電話,邊在菜單上記下客人預定的菜餚。
「路通了,遊客越來越多,我就開了這家店,這幾年的生意不錯,每年有將近10萬元的收入。」王明壽滿面春風地說。
當年下黨鄉第一次通公路時,15歲的王明壽曾懷著無限的憧憬,在新修的公路旁拍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張照片。近30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王明壽的人生道路也越走越寬闊。
在下黨鄉,越來越多像王明壽一樣的農民走上了旅遊發家的道路,這都得益於下黨鄉的旅遊扶貧新思路。下黨鄉立足自身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實施了31個旅遊開發項目。
走在下黨村古樸的巷道上,道旁的書畫展示館、文創基地、烏金陶傳習所等讓人時時感受著濃鬱的人文氣息。隨著旅遊效應的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現在,下黨村新開發的16幢民宿已經陸續投入使用,接待能力快速提升。2019年,下黨村累計接待各地遊客18.3萬人次,村民直接增收900多萬元。
除了因地制宜發展旅遊業,下黨鄉還開創了一種扶貧新模式——定製茶園。
下黨鄉地處閩浙交界,多山,多霧,十分適合茶葉的生長。「當時看到家家戶戶都種茶葉,但不成規模,利潤也微薄,村民增收不明顯。我們就想著把一家一戶的茶園整合起來,一起改良品種、提高品質。」今年39歲的王明秀是下黨村的一名返鄉創業青年。6年前,他帶領團隊創辦了全國第一個扶貧定製茶園。
扶貧定製茶園改變了以往種茶賣茶的傳統思路,採取只租茶園不賣茶的共建共享新理念。合作社以每畝每年2萬元租金招募愛心茶園主,茶園主可以通過可視化設備,實時遠程查看茶園管理情況,合作社精選春、秋兩季上好茶青,製成100斤生態高山紅茶或綠茶,寄給愛心茶園主。
扶貧定製茶園很快受到很多愛心茶園主的歡迎,下黨鄉每畝茶園的收入從以前的每年2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多元,帶動入社的31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這種「植入消費式扶貧理念,推出中國首個扶貧定製茶園」的做法,被列入國務院扶貧辦精選推廣的12個典型扶貧案例之一。
黨建引領,鞏固脫貧好成果
百姓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下黨鄉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全鄉成立了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在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過程中,下黨鄉又將30多名致富帶頭人充實到各村「兩委」班子中。2019年以來,下黨鄉開展黨員農業技術培訓1000多人次,培養農村黨員致富能手85人,並通過開展結對、技術幫扶、小額信貸等方式,幫助群眾脫貧致富。通過黨委帶著支部幹,支部帶著黨員幹,黨員帶著群眾幹,下黨鄉凝聚了巨大的扶貧合力。
「我們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黨員隊伍中的致富能手成為『領頭雁』,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下黨鄉黨委副書記龔錄貴介紹。
今年46歲的範曉鵬,是下黨鄉的一名有著10多年黨齡的黨員,此前一直在深圳做生意。看到家鄉的變化後,他選擇返鄉創業,當選為崗後村黨支部書記。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範曉鵬帶領村民尤其是村裡的貧困戶利用村裡閒置的土地種植紅心獼猴桃,創辦了仁源農業專業合作社。
「為了提高貧困戶的增收積極性,下一階段,合作社將向每戶貧困戶提供3到5畝的獼猴桃,由他們自行管護,肥料由合作社提供,待獼猴桃成熟時,再由合作社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範曉鵬說。
為了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下黨鄉還組織黨員幹部開展以「弘揚優良傳統,推動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討論,並通過開展「三聯到戶」,即聯絡感情到戶、聯繫幫扶到戶、聯接政策到戶,發動黨員幹部深入群眾家中宣傳扶貧政策、做細思想工作、掌握群眾需求,切實走穩走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中衷心祝賀鄉親們擺脫貧困,同時對鄉村振興寄予厚望。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立足鄉情,秉承傳統,依託下黨鄉人文歷史、青山綠水的優勢,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全力推進美麗鄉村遊,讓第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推動農村第一、三產業融合,激發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活力。」下黨鄉黨委書記項忠紅說。(通訊員 陳啟西 葉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