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就在今張家口市宣化區。但要說起歷史淵源來,宣化可比張家口有名多了。最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即在全國設立36郡,其中的上谷郡,就在宣化。西漢的名將李廣與霍去病,都曾率軍在此據守,好幾次出擊匈奴,也是從這裡出發的。
我總覺得能生活在古城中的人們是有福的,更何況是那些能生活在宣化古城這樣極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當中的人們。
每次從張家口回北京,必定路過宣化古城,但總是沒有機會進入古城去探訪一番,總感覺欠了中華文化一筆債似的。趁著秋天,在小夥伴的陪同下,總算是了卻了這一番心願。
宣化古城,就在今張家口市宣化區。但要說起歷史淵源來,宣化可比張家口有名多了。最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即在全國設立36郡,其中的上谷郡,就在宣化。西漢的名將李廣與霍去病,都曾率軍在此據守,好幾次出擊匈奴,也是從這裡出發的。從秦朝到唐朝,宣化古城一直是邊塞要隘。到了明朝,宣化的地位更是被提升到了長城九鎮之一的位置,成為護衛京師的頭號要地,這裡被稱為宣府鎮,城牆也被擴建加固,周長達24裡,朝廷委託宣府鎮管轄1300裡長城,東至北京,西至大同,都歸屬這個宣府鎮節制,這裡也成為了大明王朝最重要的軍事重鎮之一。
到了清朝,宣化府是全國72府之一,被稱為京西第一府,乾隆皇帝親書「神京屏翰」的巨型牌匾,至今高懸在宣化古城當中。
宣化古城可以說是河北最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文明要地。我們經常在歷史劇上面聽到宣化府這個名稱,實際上指的就是宣化古城。而它作為北京西邊最為重要的軍事重鎮,自古以來就是塞北重要的軍事商貿要地,在軍事方面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顯赫地位。
宣化古城牆現今已不再完整,城內現存三處古城遺蹟——拱極門、清遠樓和鎮朔樓,後兩處還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因時間緊迫,我們首先來到最負盛名的清遠樓。清遠樓又被稱為「第二黃鶴樓」,走近一看,還真覺得這個外號實在是委屈了她。清遠樓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清遠樓造型雄峻,她建於一座8米高的墩臺之上,是一座重簷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木結構樓閣。此樓的規格造型頗似北京城裡的鐘樓,但細節處理又頗似故宮的角樓,堪稱崇高與優美的結合體。樓上懸有一口銅鐘,也是明朝舊物,6個世紀以來,一直擔負著為古城人報時的任務。黃鶴樓名氣當然很大,但現在的黃鶴樓是上個世紀80年代重建的,不僅造型和用料不是古式的,連原址也被更換了。而清遠樓數百年來沒有經過大的變更,依舊是明朝時的樣貌,是貨真價實的古文物。
清遠樓是古城的鐘樓,而百步之外的鎮朔樓就是古城的鼓樓,鎮朔樓兩層通高15米,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修建於明代正統年間,與當時大規模的城牆幾乎同時興建。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也是宣化作為軍事衝要之地的標誌。
從清遠樓和鎮朔樓的名字,人們很容易理解古人的用意就是「清除遠方狼煙,鎮定北狄安寧」,而有趣的是,這座軍事要地,自從明代建成固守以來,還真的是起到了拱衛京師、固若金湯的作用。據說近1000年來,古城從來沒有被外敵攻破過。在明代時,為了強化古城的防禦功能,宣化古城牆的修建規格與當時的太原、西安屬於同一個規格,明王朝還派遣一位親王在此據守。可喜的是,風塵荏苒,宣化古城牆仍然保留下了不少的遺址。本世紀初,政府又在原址上重新了大新門及城牆,並沿著城牆修築了市民遊覽休閒的公園。
昔日的金戈鐵馬已經遠去,但宣化古城數千年歷史形成的人文氣息依舊鮮活可見。這裡的居民從容而又淡定,對自己的城池十分愛惜和自豪。「一抓一把歷史,一靠一身長城」,徜徉在宣化古城,親手觸摸悠遠的歷史,呼吸之間,就能感受到古代先賢的氣息。俯仰之間,千古如同一瞬,在白雲蒼狗中感受時間的驛動,念天地之悠悠,感萬家之憂樂,令人久久不願離去。
辛望 文/圖
來源:勞動者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