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歷經千年洗禮的文化古城
一個用歷史足音編織的五彩夢
風雨築就了她滄桑的臉
歲月寫下了她朝氣的魂
文物古蹟記載著她昔日的婀娜
璀璨燈火招示著她今朝的風韻
她期待世人漸近的足音
她就是河北文化古城宣化
進入河北省西北部的燕山腹地,便來到了宣化古城,她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地勢南低北高,平均海拔高度615米。西北距萬裡長城要塞張家口30公裡,屬張家口市轄區。古城所處地域是在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之間的過度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交錯、交融的地帶,使這裡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現象。宣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留下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199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宣化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據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證實,古遺址、古墓葬、古城牆、古建築、古廟宇、古街道、古民居遍及宣化城內外。地下的春秋戰國墓群、漢墓群、唐墓群、遼金墓群見證宣化城發展演變的過程。歷史上宣化有巍峨的城牆,高大的鐘、鼓樓,皇帝行宮、王爺府第、府臺、縣衙、廟宇、牌坊等古建築有上百座。現存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清遠樓,素有「第二黃鶴樓」之稱,是宣化標誌性建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築,修建於明代正統五年(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代壁畫墓群,位於城西下八裡村發現的遼代監察御使國子監祭酒張世卿家族墓群的墓室內,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畫為全國罕見,1993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宣化城牆、磚雕五龍壁、時恩寺大殿、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遼代契丹家族墓群。市保、區保護單位29處:立化寺塔、清真寺、玄空寺、武廟、財神廟、玉皇廟、馬宅、張自忠故居等。另外,具有保護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牆、古建築、古廟宇、古街道、古民居等文物遺址還有近百處。
「宣化去京師不足四百裡。」曾被清代的乾隆皇帝譽之為「神京屏翰」,以其險要地理位置和重要的交通要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正是由於宣化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軍事上的戰略地位,因此各個朝代都非常重視在宣化設邊防,築長城,修城堡,駐重兵把守。戰國最早修築的燕長城,以至後來的秦長城 、漢長城、明長城在宣化周邊都留下了遺蹟。特別是明王朝先後18次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增修城堡,並在長城沿線設「九鎮」,又稱「九邊」。宣化是明長城東起第三鎮,稱宣府鎮,擔負著東起北京八達嶺居庸關,西至山西大同西洋河全長511.5公裡的長城防務。宣府鎮所轄兵馬總數是九鎮之中最多的,除本地駐軍外,朝庭每年還派遣河南都指揮使二員,分春秋兩季率官軍4000多名,輪流來宣駐守。宣化城內駐軍最多時高達56000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軍城」。軍事重鎮的宣化,同時又是燕北地區政治活動的中心,從漢代開始,宣化多為州、府、郡、縣的治所。各個朝代均在這裡設置官吏,治理地方民政。漢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曾任上谷郡太守,率兵抗擊匈奴,並治理地方民政。
除了在宣化設置地方官吏之外,歷代都有帝王、朝臣來此巡視。秦紿皇東巡渤海,漢武帝北徵匈奴,唐太宗駕徵突厥都到這裡。北魏和遼代都在宣化建過皇帝行宮。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為谷王,封地便是宣化,谷王府建在城內皇城橋北。明太祖朱元璋和永樂皇帝多次親徵北方蒙古部族,在谷王府駐蹕。清康熙皇帝七次徵西、北巡均路經宣化,乾隆皇帝九次出塞也多次在宣化駐蹕,併到城南演武廳檢閱軍隊。1746年乾隆途徑宣化時,親筆御書的「神京屏翰」巨匾,至今還高懸於鎮朔樓上。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佔天津,進逼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走西安,路經宣化,在上谷公所駐蹕三日,並向全國發布政令。
此外,宣化還是聞名遐邇的葡萄產地,栽培葡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城外下八裡村北發現的遼代墓葬中,出土了已乾癟的整串葡萄,足以證明。宣化葡萄質量好,品種多,其中被視為果中珍品的「白牛奶」葡萄,粒大皮薄,汁多味甜,營養豐富,被列為皇宮貢品。
文化興區方興未艾。今年以來,宣化區在區委、區政府「文化產業化」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對於這些眾多的文化旅遊資源,按規劃對遼墓群、立化寺、舊城垣等古蹟進行項目包裝和開發,力爭做大文化旅遊產業,唱響「京西第一府」城市品牌。充分發揮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加快文化產業開發,搞好景區景點的規劃設計和文化包裝。將全面啟動「愛我宣化、修我古城」活動,實施遼代文化城建設工程,完成時恩寺大殿修復工程,努力構造「一城三樓二十個景點」的文化旅遊格局。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宣化」,共找到11,091個相關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