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白說齊文化」晏子諫齊景公

2020-12-16 姜小白說齊文化

【姜小白說齊文化】齊景公的寵臣梁丘據死了,景公對晏子說:「梁丘據忠心愛戴我,我想厚葬他,把他的墳修得高大一些。」晏子說:「敢問梁丘據如何對您忠心與愛戴呢?」景公說:「我喜歡的玩好之物,有關官吏沒能都給我,而梁丘據把他自己的拿來供我玩,從這件事知道他忠心;每逢有風雨時,天晚了召他必到,我從這件事知道他的愛戴。」晏子說:「我聽說,臣子專擅事奉君王,叫做不忠;兒子專擅孝順父親,叫做不孝;妻子專擅服侍丈夫,叫做妒嫉。侍奉君王之道,在於引導君王親愛父兄,對群臣有禮,對百姓施恩,對諸侯有信譽,叫做忠。做人子之道,在於引導父親鍾愛每個兒子,把愛心傳布給叔伯,慈愛眾多孩子,對朋友有信義,這叫做孝;為妻之道,在於讓眾妾都能得丈夫歡欣,這叫做不妒嫉。現在四境之民,都是君王的臣子,維有梁丘據竭力愛君,為什麼愛國君的人這樣少呢?四境的財物,都是君王所有,惟有梁丘據能用私人財物向君王盡忠,盡忠的人怎麼這樣少呢?梁丘據堵絕群臣,阻隔君王,不是太嚴重了嗎?」

齊景公與晏子

景公說:「對呀!不是先生我竟不知道梁丘據到了這種地步。」於是停止了為他修高墳,中止厚葬的命令,命令官吏依法責處,群臣進諫陳述過失。所以官府中沒有徒有虛名的法令,臣子的忠心不被埋沒,百姓十分高興。~《晏子春秋·內篇》

敬請關注【姜小白說齊文化】,歷史掌故、名人逸聞、成語典故盡在其中!

相關焦點

  • 春秋末年的孔子晏子之爭,齊景公最終選擇了此人,網友:命中注定
    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此話出自晏子對齊景公任用孔子的諫言,最終的結果,也是晏子力壓孔子,受齊景公的重用。一代名相——晏子齊景公敬仰孔子大名,曾召其商討政事,其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節財」的建議收到齊景公的讚賞,還想將尼溪的天地賜給孔子,但晏子進言齊景公,針對孔子提出的諸多理論
  • 《鬼谷子》:晏子諫齊景公,提建議不但要明確,有時還得正話反說
    此時晏子也在一旁,他見齊景公要處死馬夫便趕緊攔住了他,說道:「大王請不要如此著急動手,處死他也要有個名正言順的說法,不然他死得不明不白。臣願意為大王細數他的罪名,再殺不遲。」齊景公齊景公覺得幾分道理,便聽從了晏子的意見,讓他來歷數馬夫的罪名。
  • 如果齊景公按照晏子所說去做,齊國可能就不會改姓了
    戰國時期,齊景公擁有了智能之士晏子。齊國在丞相晏子的治理下,國勢蒸蒸日上,呈現出一派和諧繁榮的景象。為此,齊景公愈加倚重晏子。晏子看了看滿臉不高興的齊景公,然後不緊不慢地說:請大王息怒,聽我慢慢跟您解釋。我認為,「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田成氏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只是他樂善好施,能夠吸納賢士。田氏不惜把自己的俸祿賞給臣僕,救濟貧窮的民眾。田氏大筆大筆地向外借出錢財,別人還的時候,他只收取很少的一部分。
  • 孟子借齊景公與晏子故事勸說齊宣王迅遊,什麼叫流連荒亡?
    一天齊宣王在雪宮中會見孟子。齊宣王說:「賢者也有這的快樂嗎?」孟子答覆說:「有的。人們如果得不到這種快樂,必定會埋怨他們的國君。民眾因為得不到這種快樂而埋怨君主是不對的,但是作為老百姓的君主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
  • 臨淄齊文化十大古墓古臺
    曾擁立齊桓公姜小白為君,並管理臨淄5個士鄉、統領齊國三分之一的軍隊,還代表齊國平定過魯國內亂。  高傒是高姓和盧姓的祖先。高傒以他爺爺公子高的名字「高」或封邑名「高」(高邑,在今山東禹城縣,或河南省禹州市)為姓,為高姓第一人。高傒後來因功被齊桓公賜食邑於盧(今山東省長清縣西南),他的一部分子孫就以盧地為姓,此為盧姓的由來。
  • 齊景公愛馬被殺,晏子怒指馬官「三宗罪」,卻意外救了馬官一命?
    從中找到自身文化的根源,和事物本質的規律。齊景公愛馬被殺,晏子怒指馬官「三宗罪」,卻意外救了馬官一命?我們都說語言是一門藝術。話,是說給別人聽的,會不會說話,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晏子的講話藝術向來被人稱道。《智囊全集》語智部:馬圉原文記載: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公曰:「諾。」
  • 齊景公本來打算重用孔子,為何晏子一通話,讓他不再相信孔子?
    孔子適齊時,晏子的一番話,揭開了其中的秘密。孔子原本一直在魯國生活,到了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了一個大事件,名曰「鬥雞之變」。當時,掌控魯國大權的季平子與魯國貴族郈昭伯,因為鬥雞互相作弊,鬧起了矛盾。魯昭公早對季平子擅權不滿,就聯合郈昭伯,還有另外一個魯國貴族臧昭伯,一起攻打季平子。
  • 槐文化拾零之六晏子諫「犯槐者刑」
    晏子聞之,笑日:「嬰其淫於色乎?何為老而見奔?雖然,是必有故。」令內之。 女子入門,晏子望見之,日:「怪哉!有深憂。」進而問焉,日:「所憂何也?」對日:「君樹槐縣令,犯之者刑,傷之者死。妾父不仁,不聞令,醉而犯之,吏將加罪焉。妾聞之,明君蒞國立政,不損祿,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為禽獸傷人民,不為草木傷禽獸,不為野草傷禾苗。吾君欲以樹木之故,殺妾父,孤妾身。
  • 【馬踏湖】千乘之君齊景公
    本期推出經起鳳鎮人民政府策劃、本邑人士魏玉庚編著、已由「團結出版社」 出版發行的歷史文化散文集《少海流風——馬踏湖歷史文化人物略譜》一書的第二篇:《千乘之君齊景公》。據傳,齊景公曾特意在馬踏湖中建有飲酒亭一座,專為晏嬰使楚歸來慶功飲酒。
  • 陽謀高手晏子,遇到神對手的無奈,謀略只成功67%
    陽謀中的經典不得不提晏子的「二桃殺三士」,晏子用兩個桃子便讓三個猛將自相殘殺。「陽謀高手」的稱號,晏子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晏子還有一個不亞於「二桃殺三士」的謀略,可惜的是這個謀略只成功了67%。
  • 人物 | 齊景公
    齊景公是越老越喜歡飲酒,有時候招人聚飲,連飲七天七夜。飲一陣,樂一陣,睡一陣,房事一陣,朝廷政事全荒廢了。陪酒的官員和宮女們都累壞了,齊景公醉得搖搖晃晃,還毫無收場之意。大夫弘章以死相諫,齊景公不以為然,哈哈大笑,說:「弘大夫,來,跟寡人一口悶。」 晏子拱手對弘大夫說:「恭賀大夫啊!你剛才進諫,有幸遇上的是我們賢明的國君。
  • 文有晏嬰,武有司馬穣苴,齊景公為什麼沒能阻止田氏代齊?
    田和主政時放逐齊康公,自立為齊侯,田氏遂徹底取代了姜氏齊國。姜氏齊國最後三代國君平公、宣公、康公都沒有實權,無法阻止田氏。但是在這之前的齊景公杵臼在位58年,而且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為什麼也沒能阻止田氏代齊呢?因為田氏有大功於齊景公。齊景公能夠繼位,要多謝他那個不爭氣的哥哥齊莊公。
  • 《晏子春秋》的文學價值:反映現實 文體獨特
    1.反映現實.觸目驚心《晏子春秋》真實而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展現了悲滲的現實圖景。景公藉重而獄多,拘者滿圈,怨者滿朝。晏子諫,公不聽。……晏子日:「……今齊國丈夫耕,女子織,夜已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側皆雕文刻鏤之觀。此無當之管也,而君終不知。
  • 田穰苴殺齊景公的寵臣立威,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然後他以不服從軍令為名,先斬了監軍莊賈,而後又殺了國君使者的隨從和馬匹。此後全軍肅然,令出必行,齊軍大敗來敵,司馬穰苴名垂青史。單單從此篇列傳來看,這是一個將領殺重臣立威,將士一心破敵的故事,可如果深究起來,卻可以看到很複雜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
  • 晏子春秋-齊景公亡妾
    有一次,齊景公最喜愛的姬妾嬰子死了,齊景公一個人在大堂裡守喪,三天不吃飯,也不讓別人靠近,呆呆地坐在那裡。左右群臣都很著急,可又不敢去勸諫。這時,晏子大搖大擺地進來說:「君主,外面來了一個術士和一個醫生。他們聽說嬰子病死了,他們願意過來救人。」齊景公聽了大喜,猛的一下就起來了,詢問說:「她的病可以治好嗎?」晏子說:「這是客人說的,他們是良醫,請他們試試吧。但是他們救人時需要君離開這裡,好好地去洗浴吃飯,不能影響他們在這裡求鬼降神。」齊景公聽了很高興連連點頭,就說:「好,我馬上離開。」
  • 齊景公要殺養鳥的人 他列出三條必殺理由後 齊景公竟放棄殺人
    (小佛說史原創,請勿轉載)晏子經歷齊國三個君主,絕對資格的三朝老臣,非常認真的輔佐君王,幫助君王,比如二桃殺三士。當然晏子也會用簡單的道理提醒君王。齊景公去曾經紀國領地考察,得到一個壺,壺裡有字:「食魚勿反,勿乘駑馬」。齊景公自己這句話意在說:吃魚不吃另一面,騎馬不騎烈馬。
  •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齊景公對孔子的政治舉措有一個相當周詳思考的過程,最終齊景公斷定孔子所提倡的政治主張在其時的齊國並不能推行下去,這是由齊國的社會政治現實決定的。首先,齊國的文化風俗講求"尚利",其國策歷來為"尊賢尚功"。
  • 晏子春秋曰:國有三不祥。毒蛇猛獸並不算什麼
    齊景公有一次進山打獵,遇到了老虎和毒蛇,顯然是受到了驚嚇,覺得不吉利。回來後就問晏子。晏子說:對於國家而言,只有三種事是不祥的,那就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毒蛇猛獸本來就居住在山林沼澤之中,狩獵時遇到他們並不算什麼。
  •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很會說話,常婉言勸諫君主
    晏子當時知道齊景公這樣做是錯誤的,他想要勸齊景公不要殺這個人,但是他知道齊景公現在很憤怒,所以不能夠用聖人的道理來說服他,這樣子只會讓齊景公覺得煩,然後更加的憤怒,他左思右想,想到了該如何勸諫齊景公。之後晏子上前去抓著那個被綁在大殿上的人,然後右手抓著刀,然後看著景公說道:「在古時候,賢明的君主要肢解別人時,不知道題目是從哪裡下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