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情況:
廣東陳香茶加工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
鳳凰單叢紅茶研製
潮安縣科學技術一等獎2010
廣東高香烏龍茶茶葉香氣研究
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
鳳凰黃枝香單樅選育及推廣
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3
出版情況:
《嶺頭單叢烏龍茶香氣及化學組成特徵》,茶葉科學,1997。
《七種高香型烏龍茶香氣成分的主要成分分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
《鳳凰黃枝香單叢茶品種選育研究報告》,廣東茶業,2000。
這幾年,陳棟開始遍走全國著名的茶山老樹,想要建立中國第一個古樹茶無性系種質資源基因庫。『廣東,雲南,不管多遠都得走,嘴巴嘗,化學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學甄別,以株為單位,一一鑑定、編號,保存起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茶葉科技、流通界,甚至連國家茶葉主管部門內都有唱衰之聲,認為中國紅茶是沒有希望的,茶葉研究者陳棟當時就不服氣,「你信不信,我三年就做出好茶來!」不出兩年,玫瑰肉桂香、杏仁香等高香型的紅茶系列新產品橫空出世,填補了世界紅茶香味的空白。
五年前,陳棟聽說韶關市羅坑鎮有幾棵古樹,當地人採來的野茶滋味異常香冽,他馬上去實地考察了一番。在南華寺山後的原始森林,陳棟一行把車停在山下,跟著當地人進山,一走就是7個小時。「在英德和曲江交匯的地方,過去就是個土匪窩,我們發現原始森林之中保存著百年以上大茶樹群落「,陳棟說。據記載,唐代時這裡就是著名的茶產區。
「當我們將某個羅坑古茶樹原料加工出了杏仁香,激動得我幾天睡不著覺!」進山找茶時,陳棟嘗到剛採的鮮葉味道與眾不同,卻不知加工後會呈現如此獨特的香氣。產出杏仁香的單株古樹,直徑達到了43釐米,「這可能是陸羽《茶經》中描述的唐宋時期韶州茶樹的活化石」。
如今的茶山,尋茶客車水馬龍。
只要你打開手機定位,微信、微博、陌陌上打招呼的茶農便紛至沓來。
愛茶者、投資客,亦衣冠而入,茶葉江湖,風雲變幻。
經過幾年的單株繁育,杏仁香的味道穩定了下來,成茶條索緊結烏潤,茶湯細膩香醇,很快就賣到了每500克萬元之高價。而杏仁香,只是陳棟著力選育的」十大香型「創新紅茶中的一種。
1985年,正是計劃經濟放開茶葉內銷市場的轉折之時,廣東省一般的國營茶廠每畝純利潤也不過100元左右,效益很低。剛到農業廳工作的陳棟,首先把目標定位在打開內銷市場,「就從做全世界最香的茶,鳳凰單叢開始。」
「要把鳳凰單叢產業做大做好,必須從茶樹品種的革命開始」,在當時省農業廳茶葉科工作的陳棟找到了當時當地最有名望的茶葉老幹部梁祖文、林為天等,在山下買了豬肉和青菜,一路推著自行車上山,挨家挨戶去尋找、探訪老農家的古茶樹。陳棟和同事們根據當地人的基本描述,加上現場鑑定等,—對古樹進行鑑別、優選和編號,並剪採枝條回到山下進行無性繁育。經過了歷時兩年的重複研究,最終確定了幾十棵「十大香型」育種母樹。
從確定一棵育種母樹,到無性繁育完成品種比較試驗、生產試驗和區域適應性試驗,最終通過省級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就算不出任何差錯,也需要10年以上時間,以此從事茶葉科學研究的人往往都不願意做育種工作。也正因為這樣,恰恰給陳棟留下了機會。
到1995年, 陳棟他們終於育成第一個無性系鳳凰單叢茶樹新品種—鳳凰黃枝香,隨後又育成了八仙過海、烏葉單叢省級茶樹良種和一批新品系,為粵東30萬畝單叢茶基地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良種和科技支撐。直到現在,單叢茶在全國乃至世界仍然經久不衰,支撐著廣東全省三分之一的年產量。
「英紅九號的母樹,是廣東省茶葉研究所的前輩,在上世紀60年代選出來的。」然而經過了25年,直到鳳凰單叢茶已經發展5萬畝並取得了市場知名度,英紅九號也只種出了10畝。時任廣東省農業廳茶葉科長的陳棟,在前輩方金福等的親自指揮下,撥出專門經費,督促、幫助省茶葉研究所修訂育種方案,加快育種進度等,並在全省範圍內大力推廣,1988年終於通過了省級茶樹良種審定。
1995年,在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名優茶評比大賽上,新品種「鳳凰單叢」產品以110分超高分,奪得全國名茶第一名。而在以後的多屆全國茶葉評比中,由陳棟團隊選育的鳳凰單叢、英紅九號、丹霞1號、丹霞2號等茶樹品種加工而成的創新紅茶、白茶、鳳凰單叢茶均獲得同類茶葉冠軍或金獎。「在1991年廣州舉辦的珠三角名優特產品交易會上,鳳凰單叢「八仙過海」賣出了當時全國烏龍茶類最該價格—3600元/公斤,而英紅九號「金毫茶」也同時創下紅茶類最高紀錄—600元/公斤。
2003年,陳棟從省農業廳到了廣東省農科院任副院長,重操茶葉研究與開發工作。浙江做龍井茶的老闆專程來買英紅九號,300元一公斤,一分不還價。「這個事嚴重地刺激了我。我就開始思考,為什麼世界著名的龍井茶老闆喜歡喝這個茶?當時龍井都是給國務院領導喝的,我們根本進不去,他卻願意出比自己龍井高的價錢買了50公斤。」陳棟對英紅九號重拾信心。
「政府推不動,我就靠企業。」當農科院把英紅九號「金毫茶」賣到1.5萬元時,大家都覺醒了,現在英德已經推廣了3萬畝英紅九號。「現在去英德,一片都是英紅九號,上面搭著遮陽網,下面蓋著稻草,直接拉水管噴灌。當時苗子5分錢一株不要,現在一畝地就投入兩萬元。」
「中國紅茶也重新走向世界,一定要培育出革命性的品種,只有英紅九號一個不行的。」這幾年,陳棟開始遍走全國的茶山老樹,想要建立一個迎接中國紅茶轉型升級的世界一流茶樹品種的基因庫,並選育推出一批革命性新品種支撐產業發展。
陳棟最為信服陸羽在《茶經》的一句話:「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不能急功近利。」陳棟說,「做茶的人,應該是一個匠人,精益求精。」
本文選自《精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