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河流保護尺度不一致 成生態補償機制難點

2020-12-17 半月談網

 一河跨兩省,水汙染了誰負責?跨省河流的水質保護問題一直是個大難題。生態補償機制的形成成為治理跨省河流的一次重要嘗試。去年,廣東省分別與福建、江西兩省籤訂了汀江—韓江和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廣東補償上遊省份;反之,則由上遊賠償廣東。

協議籤訂一年多了,廣東這兩大飲用水源的水質有否得到了改善?近日,記者跟隨廣東省人大環資委「2017年南粵環保世紀行」活動,探訪韓江和東江部分流域發現,江西、福建相關地區以及廣東梅州、河源等地均採取了多項措施確實水質達標。但也存在跨省水質保護和汙染監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質交接目標難協調等問題。

生態補償

江西福建水質達標廣東將給補償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鼓勵各地區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提出的4個生態補償試點流域,兩個落在廣東,分別為廣西廣東九洲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

2016年,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召開部分省份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會上福建省與廣東省籤署了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根據協議,福建、廣東兩省共同設立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資金,每年各出資1億元。中央財政依據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確定獎勵資金,撥付給流域上遊省份,專項用於汀江-韓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

在汀江—韓江生態補償中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即以雙方確定的水質監測數據作為考核依據,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由下遊撥付資金補償上遊;反之,若上遊水質惡化,則由上遊賠償下遊,上下遊兩省共同推進跨省界水體綜合整治。若河流斷面未完全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將按達標河流來水量比例和不達標河流來水量比例計算補償金額。同年,廣東與江西籤訂關於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用於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

舉措

東江源:為保護水源搬遷三個村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三標鄉椏髻缽山,在河源境內流入廣東。東江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及香港城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目前東江供港水佔香港日常用水75%以上。

過去,由於受上遊地區的畜禽養殖、生活汙染源、稀土礦非法開採和農業汙染源等汙染影響,東江流域不同程度受到汙染。東江流域各地如今怎樣來保護水質?今年的南粵環保世紀行活動走進了東江源頭——— 江西省尋烏縣。

據尋烏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已從嚴控制果業開發,建立了果業開發先審批後開發制度,制定了「十不準」規定,重點將東江源頭區域的三標鄉、水源鄉及尋烏河流域兩岸、坡度超過25度以上的山地,設立為禁開區。同時,從嚴執行畜禽養殖規劃,將率禽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度養殖區,從源頭上控制了汙染源的產生,關停或搬遷畜禽養殖場137戶。

另外,當地按照先東江源頭、後流域區、再邊沿山區的順序,實施了水源保護區移民搬遷計劃,投入約5億元重點推進了東江源頭水源區「兩個半村」的整體搬遷工作,共易地移民搬遷1476戶6844人。

南都記者在東江發源地尋烏縣三標鄉看到,目前該鄉的三個村正在搬遷過程中。據該鄉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個村的村民將陸續搬到新建的太湖新村,而政府除了解決村民住的問題,還在附近建設了工業園,決解村民的就業。

據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以上。

汀江:「火焰山」復綠變花果山

汀江發源於閩西,流經長汀、武平、上杭、永定4縣,在永定縣峰市鎮出境進入廣東省,至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梅潭河匯合後稱韓江。韓江是粵東地區第一大河流,擔負著汕頭、梅州、潮州和揭陽市150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供水的重任。

作為福建流入廣東的最大河流,汀江與其他3條福建主要來水共佔韓江流域水量的約50%。龍巖市長汀縣是汀江流經的地區之一,由於亂砍濫伐、過度打枝割草等歷史原因,導致長汀水土流失嚴重,生存條件惡化。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長汀以河田為中心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46萬。此次,南都記者在長汀看到,昔日光禿禿的「火焰山」如今被大量復綠,很多地方被種上果樹,所種果樹以楊梅為最多,長汀縣也成了著名的楊梅之鄉。據長汀縣有關負責人介紹,水土流失治理之後,汀江的水質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根據福建省龍巖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1-9月,汀江跨省界大埔清溪斷面、中山河(石窟河)園豐電站斷面、象洞溪羊角電站斷面均穩定達到Ⅲ類水質,特別是象洞溪羊角電站斷面水質從2016年9月開始,水質由2016年上半年的劣Ⅴ類逐步提升至Ⅲ類。

困境

保護尺度不一致 水質交接難協調

此次活動走訪發現,跨省河流水體功能定位和目標不一致是廣東與上遊省份在執行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主要問題之一。據了解,廣東與上遊省份所籤的協議,均是按照國家標準執行,例如,至梅江、汀江水系的水環境功能類別大部分劃分為3類,也就是說,福建交到廣東的水,只要達到了Ⅲ類水質,即屬合格,可以拿到廣東的生態補償。

但是,廣東將汀江等水環境功能區劃為Ⅱ類。「外省交給我們的是Ⅲ類水,但省裡面考核我們是用Ⅱ類水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上遊交給我們的3類水保護成Ⅱ類了再交給下遊,」梅州市環保局汙染防治科科長楊中說,兩省水質保護和汙染監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質交接目標難協調,梅州在東江水質保護方面壓力很大。

另外,按照生態補償的執行標準,閩粵兩省生態補償考核項目為pH值、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5項,而溶解氧不是生態補償考核項目。梅州市大埔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汀江閩粵跨界斷面的溶解氧經常不達標,而廣東對下遊韓江則要考核溶解氧。

河源市環保部門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尋烏水和定南水是江西省流入廣東的跨界河流,在江西省水功能區劃中將其均定為Ⅲ類水質目標,而我省水功能區劃中將其定為Ⅱ類水質目標,同一條河流不同省份水功能區劃不一致,則上遊標準低於下遊標準,下遊保護壓力大。

梅州、河源認為,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建議國家明確跨省重要飲用水源斷面水質交接在Ⅱ類以上。

建言

廣東省內可試點上下遊地區生態補償

省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蘇一凡表示,一路走訪發現,上遊地區在治理工業排放、農業和生活汙染等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例如,尋烏縣為了保護東江水源,進行了整村搬遷,犧牲很大,代價也很大。省人大環資委委員王如荔也表示,上遊地區做出了很大努力,成效也很顯著,同時,也說明生態一旦汙染了,要恢復是相當困難的。

對於梅州和河源提出的跨省河流水質要求不一致的問題,蘇一凡說,我省各地首先要保證自己本區域內的水質達到Ⅱ類以上,不僅是幹流,支流也不能汙染,這樣,本區域的支流與外省進入的河流混合後,再經過河流的自我淨化等途徑,這樣才有可能使得水質顯終從Ⅲ類變為Ⅱ類。

「為了保證水質,當然上遊地區需要做出一些犧牲,」蘇一凡指出,廣東可以有兩種辦法來補償給上遊地區,一是省內下遊地區對上遊地區進行生態補償,二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

「省內下遊和上遊的生態補償,下一步是可以在一部分城市試點的。省控斷面定個指標,下遊給上遊生態補償,」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黃誠寬認為。

蘇一凡表示,接下來,省人大將把環保作為立法的一個重點關注領域,同時,將通過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來推動一些生態環保問題的解決。另外,還將加強對跨省河流治理的督監,推動兩省之間的聯防聯治。

「我們還要用好人大這個平臺,聯繫好人民群眾,發揮人大宣傳動員群眾的優勢,讓社會組織和廣大公眾都來參與水環境保護,」蘇一凡說,水環境保護方面,現在主要還停留在政府主導的層面,下一步將推動社會公眾的參與。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採用雙指標考核
    「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確立近半年來,市裡出臺汀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總體實施方案,投巨資實施幾十個治理項目,不斷改善汀江水質,確保下遊韓江水質,力爭把這種機制打造成跨省流域上下遊合作的典範。」龍巖市環保局主要領導說。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在開展流域內各項水汙染控制工作的同時,生態補償作為一種重要的有效管理資源與環境的措施,已有一些如三江源區生態補償、陝甘渭河跨省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實踐。這些實踐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暴露出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存在的一些問題。
  • 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政策著力點
    靳樂山 丘水林近年來,重點領域、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力度不斷加大,補償範圍逐步擴大,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然而,在實踐中還存在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以及市場主體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門今年年初聯合印發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配套措施。
  • 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全面推廣
    生態補償機制,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十三五」期間,生態補償試點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新安江模式」。為保護好山好水,我省全面推廣「新安江模式」,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相繼實施,以經濟槓桿促進環境進一步改善。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讓杭州人喝上「有點甜」的千島湖水
    ,加之各方面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特別是2012年起,浙皖兩省施行的全國首個跨省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對千島湖保持優質純淨的水質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即俗稱的「億元水質對賭」協議已進行了三輪,第一輪「賭資」為一億元,二、三輪提升到了兩億,具體就是如果皖浙交界處的新安江水質達標,浙江補償安徽方面一個億(後兩輪提升為兩個億),反之安徽賠償浙江一個億(後提升為兩個億)。
  • 江門率先發布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張玉榮 實習記者 柯深鎔「誰保護,誰受償」、「誰改善、誰得益」,江門率先出臺並實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民生的協調發展。「作為土生土長的水步人,河道整治我們比誰都急,這260多萬元的補償款,我們全部投入到河道整治中去,目前大嶺河的水質已經由劣V類改善為國家地表的Ⅲ類水質標準。」江門臺山水步鎮副鎮長蔡子昂表示,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改善水步河水體環境。蔡子昂提到的補償款一事,是江門市在廣東省率先出臺並實施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新華社:專家:保護永定河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與會專家認為,生態補償是保護永定河的動力源泉,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流域協同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流域治理新格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滋養著京津冀晉蒙人民。近年來,永定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河道斷流、水汙染、河道被佔、水生態退化等問題突出。論壇上,與會者圍繞永定河保護進行了發言、討論。
  • 政協委員張世珍建議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於多種因素影響,渭河面臨著上遊生態水量銳減、中遊汙染嚴重、下遊泥沙淤積等突出問題,河流自淨能力喪失,洪澇災害時有發生,流域水資源短缺、水質汙染、水土流失等現象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通過水環境保護及生態綜合治理來維繫。
  • 森林、草原、海洋、耕地……國辦發文,這些領域要實現生態保護補償...
    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了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七大領域的重點任務,國務院客戶端為你梳理——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是什麼?
  • 讓韓江秀水長清 珠江水利委員會牽頭建立韓江省際河流河長協作機制
    本站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的重要指示,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要求,著力推動韓江河長制「有名」「有實」「有能」,近日,珠江水利委員會制定印發了《韓江省際河流河長協作機制規則》(以下簡稱《規則》),標誌著韓江省際河流管理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8月20日  (此件主動公開)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辦法(試行)  為建立完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根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 江西79個縣(市、區)之間籤訂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資料圖:鄱陽湖 李學華 攝中新社南昌11月26日電 (記者 蘇路程)中新社記者26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截至目前,該省全省79個縣(市、區)之間正式籤訂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79份,全省長江流域相關市(縣)70%以上建立起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 重慶建立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這與我市今年在全國首創建立的『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密不可分。」市林業局一負責人表示,隨著該制度的實施,經濟發達增綠空間有限的區域,可以通過橫向生態補償(即購買其他區縣森林面積指標)的方式,完成森林覆蓋率目標任務。最終的結果是,保護發展生態的地方有了補償不吃虧,綠化空間有限的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盡到綠化責任,推動了各地間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 泉州建立生態公益林三級政府補償機制
    新華網福州12月12日電(王雄 通訊員 吳明欽)記者從泉州市林業局獲悉,泉州建立生態公益林三級政府補償機制,大力實施生態公益林補償,已成為該市一項基礎民生工作。  在省級財政補償方面,根據國家和福建省財政預算安排,2017年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達到22元/畝,泉州市共有省級以上公益林397.73萬畝,獲得補償金8750萬元。  在市級財政補償方面,生態公益林資金補助標準按實際面積計算,實行定額補助。
  • 廣東將建立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 上下遊間「誰受益,誰補償」
    誰受益、誰補償,廣東將建立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12月11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廣東省水汙染防治條例》(下稱《條例》)有關情況。《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條例》規定,廣東將建立水環境生態補償制度和標準體系,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推動上遊保護地區和下遊受益地區間建立生態補償關係。
  • 「左岸四川、右岸重慶」 流經達州這條河流啟動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
    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對汙染物排放流量大、產能過剩嚴重,環境問題突出的產業實施重點管控;統一執法尺度,結合銅缽河流城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統一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行使規範,實現治汙同步,寬嚴統一。
  • 2月14日文旅界發生了什麼|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全面鋪開
    ——景區集團董事長洪清華對文旅融合發展下的思考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全面鋪開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明確了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框架基本建立並不斷完善。
  • 《北海市牛尾嶺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湖海運河水生態補償方案...
    》(中發〔2015〕25號)、《國務院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以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均明確要求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 河流生態修復工程的評估準則
    ,建議了涉及生態狀況、水利功能、管理機制和監測評估等方面的7項綜合評估準則。為了對河流生態狀況的改善進行評價,需要將其與河流生態修復前的狀況、未受幹擾河流或退化相對較輕河流的生態狀況進行對比,並對其生態構成可變性進行評價。 生態恢復工程的進展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其中一些是非生態因素(如已建工程的限制,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價值取向,資金情況等)。因為河流恢復工程往往是在某一河段上進行的,因此需要考慮空間尺度問題。
  • 飲用水源水質逐年下降生態 補償政策亟待落實
    目前各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均無違章建築,二級保護區內均沒有新增排汙口,各水源地保護區內均不存在任何工業點源。「應該說,珠海的水源地保護工作在珠三角、在全省是走在前列的。」市政協課題組主要成員介紹道。調研報告表明,按照國家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點位的布設規範,市環保監測部門對水源地設置監測斷面,市區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每月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