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跨兩省,水汙染了誰負責?跨省河流的水質保護問題一直是個大難題。生態補償機制的形成成為治理跨省河流的一次重要嘗試。去年,廣東省分別與福建、江西兩省籤訂了汀江—韓江和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廣東補償上遊省份;反之,則由上遊賠償廣東。
協議籤訂一年多了,廣東這兩大飲用水源的水質有否得到了改善?近日,記者跟隨廣東省人大環資委「2017年南粵環保世紀行」活動,探訪韓江和東江部分流域發現,江西、福建相關地區以及廣東梅州、河源等地均採取了多項措施確實水質達標。但也存在跨省水質保護和汙染監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質交接目標難協調等問題。
生態補償
江西福建水質達標廣東將給補償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鼓勵各地區開展生態補償試點,提出的4個生態補償試點流域,兩個落在廣東,分別為廣西廣東九洲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
2016年,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召開部分省份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工作推進會。會上福建省與廣東省籤署了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根據協議,福建、廣東兩省共同設立汀江-韓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資金,每年各出資1億元。中央財政依據考核目標完成情況確定獎勵資金,撥付給流域上遊省份,專項用於汀江-韓江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
在汀江—韓江生態補償中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即以雙方確定的水質監測數據作為考核依據,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由下遊撥付資金補償上遊;反之,若上遊水質惡化,則由上遊賠償下遊,上下遊兩省共同推進跨省界水體綜合整治。若河流斷面未完全達到年度考核目標,將按達標河流來水量比例和不達標河流來水量比例計算補償金額。同年,廣東與江西籤訂關於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用於東江流域水汙染防治。
舉措
東江源:為保護水源搬遷三個村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三標鄉椏髻缽山,在河源境內流入廣東。東江是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及香港城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目前東江供港水佔香港日常用水75%以上。
過去,由於受上遊地區的畜禽養殖、生活汙染源、稀土礦非法開採和農業汙染源等汙染影響,東江流域不同程度受到汙染。東江流域各地如今怎樣來保護水質?今年的南粵環保世紀行活動走進了東江源頭——— 江西省尋烏縣。
據尋烏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縣已從嚴控制果業開發,建立了果業開發先審批後開發制度,制定了「十不準」規定,重點將東江源頭區域的三標鄉、水源鄉及尋烏河流域兩岸、坡度超過25度以上的山地,設立為禁開區。同時,從嚴執行畜禽養殖規劃,將率禽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度養殖區,從源頭上控制了汙染源的產生,關停或搬遷畜禽養殖場137戶。
另外,當地按照先東江源頭、後流域區、再邊沿山區的順序,實施了水源保護區移民搬遷計劃,投入約5億元重點推進了東江源頭水源區「兩個半村」的整體搬遷工作,共易地移民搬遷1476戶6844人。
南都記者在東江發源地尋烏縣三標鄉看到,目前該鄉的三個村正在搬遷過程中。據該鄉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個村的村民將陸續搬到新建的太湖新村,而政府除了解決村民住的問題,還在附近建設了工業園,決解村民的就業。
據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東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Ⅲ類以上。
汀江:「火焰山」復綠變花果山
汀江發源於閩西,流經長汀、武平、上杭、永定4縣,在永定縣峰市鎮出境進入廣東省,至大埔縣三河壩與梅江、梅潭河匯合後稱韓江。韓江是粵東地區第一大河流,擔負著汕頭、梅州、潮州和揭陽市150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供水的重任。
作為福建流入廣東的最大河流,汀江與其他3條福建主要來水共佔韓江流域水量的約50%。龍巖市長汀縣是汀江流經的地區之一,由於亂砍濫伐、過度打枝割草等歷史原因,導致長汀水土流失嚴重,生存條件惡化。據1985年衛星遙感普查,長汀以河田為中心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46萬。此次,南都記者在長汀看到,昔日光禿禿的「火焰山」如今被大量復綠,很多地方被種上果樹,所種果樹以楊梅為最多,長汀縣也成了著名的楊梅之鄉。據長汀縣有關負責人介紹,水土流失治理之後,汀江的水質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根據福建省龍巖市環保局提供的數據,1-9月,汀江跨省界大埔清溪斷面、中山河(石窟河)園豐電站斷面、象洞溪羊角電站斷面均穩定達到Ⅲ類水質,特別是象洞溪羊角電站斷面水質從2016年9月開始,水質由2016年上半年的劣Ⅴ類逐步提升至Ⅲ類。
困境
保護尺度不一致 水質交接難協調
此次活動走訪發現,跨省河流水體功能定位和目標不一致是廣東與上遊省份在執行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主要問題之一。據了解,廣東與上遊省份所籤的協議,均是按照國家標準執行,例如,至梅江、汀江水系的水環境功能類別大部分劃分為3類,也就是說,福建交到廣東的水,只要達到了Ⅲ類水質,即屬合格,可以拿到廣東的生態補償。
但是,廣東將汀江等水環境功能區劃為Ⅱ類。「外省交給我們的是Ⅲ類水,但省裡面考核我們是用Ⅱ類水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上遊交給我們的3類水保護成Ⅱ類了再交給下遊,」梅州市環保局汙染防治科科長楊中說,兩省水質保護和汙染監管的尺度不一致,水質交接目標難協調,梅州在東江水質保護方面壓力很大。
另外,按照生態補償的執行標準,閩粵兩省生態補償考核項目為pH值、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5項,而溶解氧不是生態補償考核項目。梅州市大埔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汀江閩粵跨界斷面的溶解氧經常不達標,而廣東對下遊韓江則要考核溶解氧。
河源市環保部門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尋烏水和定南水是江西省流入廣東的跨界河流,在江西省水功能區劃中將其均定為Ⅲ類水質目標,而我省水功能區劃中將其定為Ⅱ類水質目標,同一條河流不同省份水功能區劃不一致,則上遊標準低於下遊標準,下遊保護壓力大。
梅州、河源認為,重要飲用水源保護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建議國家明確跨省重要飲用水源斷面水質交接在Ⅱ類以上。
建言
廣東省內可試點上下遊地區生態補償
省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蘇一凡表示,一路走訪發現,上遊地區在治理工業排放、農業和生活汙染等方面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例如,尋烏縣為了保護東江水源,進行了整村搬遷,犧牲很大,代價也很大。省人大環資委委員王如荔也表示,上遊地區做出了很大努力,成效也很顯著,同時,也說明生態一旦汙染了,要恢復是相當困難的。
對於梅州和河源提出的跨省河流水質要求不一致的問題,蘇一凡說,我省各地首先要保證自己本區域內的水質達到Ⅱ類以上,不僅是幹流,支流也不能汙染,這樣,本區域的支流與外省進入的河流混合後,再經過河流的自我淨化等途徑,這樣才有可能使得水質顯終從Ⅲ類變為Ⅱ類。
「為了保證水質,當然上遊地區需要做出一些犧牲,」蘇一凡指出,廣東可以有兩種辦法來補償給上遊地區,一是省內下遊地區對上遊地區進行生態補償,二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
「省內下遊和上遊的生態補償,下一步是可以在一部分城市試點的。省控斷面定個指標,下遊給上遊生態補償,」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黃誠寬認為。
蘇一凡表示,接下來,省人大將把環保作為立法的一個重點關注領域,同時,將通過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來推動一些生態環保問題的解決。另外,還將加強對跨省河流治理的督監,推動兩省之間的聯防聯治。
「我們還要用好人大這個平臺,聯繫好人民群眾,發揮人大宣傳動員群眾的優勢,讓社會組織和廣大公眾都來參與水環境保護,」蘇一凡說,水環境保護方面,現在主要還停留在政府主導的層面,下一步將推動社會公眾的參與。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