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政策著力點

2020-12-18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靳樂山 丘水林

近年來,重點領域、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力度不斷加大,補償範圍逐步擴大,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然而,在實踐中還存在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以及市場主體參與度不高等問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門今年年初聯合印發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配套措施。當前,準確把握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政策著力點,對於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的基礎性制度。目前,現行法律體系原則規定全民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但並未明確具體的代理或託管部門,造成部分自然資源全民所有權虛置。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缺位,不僅難以精確生態保護補償對象,還會嚴重製約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等生態產品產權的初始分配製度,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和自然資源收益分配製度的深入推進。因此,要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基礎,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為核心,以加強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為重點,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分類推進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以及探明儲量的礦等資源,按照不動產資源等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權屬、界址、位置、面積、用途等產權要素,明晰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以及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並在自然資源登記簿記載。根據產權分離思想,推行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等權利分置運行機制,適度擴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權能,明晰產權主體在自然資源資產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方面的權責利,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產權行使監管。

推動單一要素補償、分類補償向綜合性補償轉變

當前,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偏重於單一要素補償和分類補償。理論上,這兩種補償由於生態環境利益相關者明確、補償目標相對單一等特點而易於實施,但不同環境要素、不同領域之間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未能充分發揮政策聚焦合力,缺乏整體性和綜合性。

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是以生態系統整體性為原則,以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統籌整合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生態保護資金,調節區域生態環境利益關係的制度安排,是對現行單一要素補償、分類補償的提升和完善。近年來,我國已經相繼實施了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區域補償,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等工作也正在積極探索中,但還應在縱向與橫向、政府與市場、環境要素與生態區域結合方面著力,推進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

要在頂層設計層面逐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的政策法規和實施細則,加快出臺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各省要加大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生態保護資金整合力度,以縣為實施的基本單元,賦予其統籌安排項目和資金的自主權,並以生態指標考核為導向,激勵實施縣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根據省情實際,以實現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提升為最終目標,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考核指標體系。既要包括區域森林覆蓋率、空氣品質、水質水量等生態質量指數,也要包括生活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質量的評價,還要包括工業增加值能耗、農田任務完成情況等區域發展績效的評估。同時,探索採用先預撥後清算的辦法,加大對實施縣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的正向激勵力度。

構建多層次生態保護補償市場體系

一般認為,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方式提供生態產品會因社會邊際成本收益與私人邊際成本收益相背離而使市場失靈。事實上,公共物品並不等同於公共所有的資源。清潔的水源、無汙染的土壤等公共池塘資源物品或俱樂部物品,在達到一定的消費人數和範圍後,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的情況。同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價值評估技術和法律規則等剛性約束條件的日益完善,為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提供了可能。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市場化,需要協同推進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保護補償,構建多層次的生態保護補償市場體系。

具體而言,要加快研究制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完善重點企業能耗數據第三方核查,適時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將生態、社會效益顯著的林業碳匯項目優先納入全國市場,逐步推進區域碳交易試點向全國市場過渡。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區、跨流域、跨區域排汙權交易制度,探索排汙權抵押貸款、租賃等融資方式,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省內分行業排汙強度區域排名制度,排名靠後地區對排名靠前地區進行合理補償。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權,明確權屬人、用途和水資源使用量等,鼓勵引導開展水權交易,分地區推進以個人用水量或城市用水總量指標為交易標的,探索合同節水量水權交易、城市供水管網內水權交易、水權回購等水權交易方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角色定位,更好發揮政府在生態保護補償市場中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一方面,要綜合考慮市場競爭、成本效益、質量安全、區域發展等因素,確定綠色採購指導性目錄和需求標準,通過合同外包、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導符合資質要求的社會力量參與綠色採購供給。另一方面,要鼓勵有條件的生態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遊地區和流域上遊地區根據財力情況、實際需求及操作成本等,協商選擇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等補償方式,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建立持續性綠色利益分享機制。

培育高質量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

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過程中,傳統以過度耗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惡化和環境汙染問題,還嚴重製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二者不可偏廢。作為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培育高質量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就是要遵循生態產業化的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要優化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保護補償預算安排結構,向生態功能重要、生態資源富集的貧困地區傾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把資金補償、產業扶持、精準幫扶、技術援助、人才支持、農戶專業教育、就業培訓等政策、實物、技術及智力補償方式結合起來,形成發展生態產業的合力。要統一構建以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子體系為牽引、以綠色產品的產業支撐標準子體系為輔助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將當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認證逐步向綠色產品認證過渡,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健全綠色產品指標量化評估機制,從而發揮綠色標識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作用。引導生態保護者和投資者通過參與碳匯造林、流域綜合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公園管理、生態保護區管護等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活動獲得價值補償。發掘區域生態文化特色,將物質產品、文化產品和生態產品「捆綁式」經營,發展生態康養、森林人家、休閒觀光園區、景觀遊憩等「農業+文化+生態」新業態,推動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可持續融資機制

近幾年,我國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中,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投入佔了很大比例,而社會資金及其他資金投入佔比較少。隨著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的規模日益擴大,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不僅會降低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的使用效率,還會影響生態保護項目的可持續性。因此,迫切需要發揮金融的「造血功能」,推動形成生態保護可持續融資市場化與多元化新格局。

綠色金融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但是,由於以生態產品生產、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和生態保護區管護服務為標的的各類生態保護項目,具有投入資金較大、回報周期較長、環境風險較高、收益率較低等特徵,金融機構參與意願不強,社會資本顯得尤為謹慎。這就要求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幫扶等措施,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程序,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信貸規模。

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生態保護項目的風險等級等要素,研究以特定生態保護項目為標的的綠色證券、綠色國債等多元化、差異化的綠色金融產品序列,研究設立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企業股權融資和發展相關投資產品,探索排汙權、碳排放權、水權、碳匯和購買服務協議抵押等擔保貸款業務。借鑑國際經驗,鼓勵有條件的生態保護區創設土地銀行、森林銀行等專業化生態銀行。鼓勵保險機構聯合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公益組織,創新開發環境汙染責任保險、森林保險等綠色生態相關險種,逐步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在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生態保護地區政府通過保障合法權益、加強政策扶持等配套措施,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符合資質條件的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等生態產業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管理。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

《中國環境報》2019年6月6日第03版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北京擬給予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專項生態補償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11月25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對《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草案)》進行了二審。條例草案二審稿重點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分區管控制度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森林、草原、海洋、耕地……國辦發文,這些領域要實現生態保護補償...
    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了我國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七大領域的重點任務,國務院客戶端為你梳理——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目標任務是什麼?
  • 2月14日文旅界發生了什麼|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全面鋪開
    ——景區集團董事長洪清華對文旅融合發展下的思考我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全面鋪開日前,自然資源部、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明確了推進時間表和路線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框架基本建立並不斷完善。
  • 建立健全長效保護機制 築牢嘉陵江上遊(東河)生態屏障
    四川新聞網消息(唐福升)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旺蒼縣是嘉陵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10月9日,筆者從廣元市旺蒼縣環境環保部門了解到,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良好生態作為旺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持以科學發展統攬全局,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汙染防治與環境提升並舉,建立健全長效保護機制
  • 加大對生態移民的補償扶持投入 山東健全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長效機制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4日訊閃電新聞記者今天從山東省政府網站了解到,為全面建成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於日前印發。
  • 「十四五」時期完善我國區域政策體系和區域治理機制
    健全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建立協調銜接的勞動力、人才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 3.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本要素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血液」,要深入推進資本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暢通資本跨區域流動渠道,提高資本利用效益。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2020年4月20日,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了《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以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動黃河流域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 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主任李偉方說,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保護欠帳較多,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草原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 我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全國自然保護地總數量達1.18萬個
    我國生態保護修復成效顯著。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昨天在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十三五」期間,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 政協委員張世珍建議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但考慮到現有上遊保護投入和治理成本及未來生態治理需求,目前開展的補償還存在著量小力微、基數不盡合理、補償渠道和方式單一、缺乏有效機制保障等問題,無法滿足流域生態治理和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因此,通過先行先試,在渭河流域建立健全可行的上下遊橫向補償機制顯得十分急迫。
  • 2020年基本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價格政策體系
    7月2日據發改委網站消息,日前,發改委就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提出意見。意見指出,到2020年,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價格機制、價格政策體系基本形成,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作用明顯增強;到2025年,適應綠色發展要求的價格機制更加完善,並落實到全社會各方面各環節。
  • 用心呵護「地球的皮膚」:我國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草原具有生態生產雙重功能,人草畜都是草原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主任李偉方說,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保護欠帳較多,人草畜矛盾依然存在,草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草原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生態保護與發展利用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資源和生態保護任務十分艱巨繁重。
  • 新華社:專家:保護永定河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與會專家認為,生態補償是保護永定河的動力源泉,應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流域協同治理,形成共建共享共贏的流域治理新格局。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滋養著京津冀晉蒙人民。近年來,永定河流域水資源短缺、河道斷流、水汙染、河道被佔、水生態退化等問題突出。論壇上,與會者圍繞永定河保護進行了發言、討論。
  • 跨省河流保護尺度不一致 成生態補償機制難點
    跨省河流的水質保護問題一直是個大難題。生態補償機制的形成成為治理跨省河流的一次重要嘗試。去年,廣東省分別與福建、江西兩省籤訂了汀江—韓江和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的原則。當上遊來水水質穩定達標或改善時,廣東補償上遊省份;反之,則由上遊賠償廣東。協議籤訂一年多了,廣東這兩大飲用水源的水質有否得到了改善?
  • 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這標誌著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入了新階段。
  • 以綠色技術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科學論斷強調了科技創新,尤其是綠色技術創新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綠色技術創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既包括前端的綠色技術研究開發,也包括後端的市場化應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綠色技術創新支撐。因此,需要鼓勵、支持、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充分發揮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
  •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8月20日  (此件主動公開)建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實施辦法(試行)  為建立完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機制,促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根據《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 中辦國辦:全面推行林長制 加強森林草原資源生態保護
    (二)工作原則——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全面落實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最嚴格的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制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森林和草原等生態系統穩定性。——堅持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求。
  •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關係到新常態下能否實現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大任務,是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招,是推動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引擎,是助推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深層動能,是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動力。
  • 兩部門聯合發文,全面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
    優化管理人制度和管理模式,推動完善市場主體退出過程中相關主體權益的保障機制和配套政策。加強破產審判的專業化和信息化建設,提高破產案件審理質效。二、加強產權司法保護,夯實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制度基礎6.健全以公平公正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