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際,一場推介會在「火爐」南京舉行,產品恰好是當地緊缺的「清涼」,「賣家」是2000公裡外的四川米易縣。
同一時間,川東武勝縣攜手中國飯店協會打造全國一流的火鍋產業園。
這邊賣清涼,那邊賣熱辣。不同領域,不同地方,濃縮四川縣域經濟龍騰虎躍的發展態勢。
在深入實施「一幹多支」發展戰略,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全省183個縣(市、區)主動走出四川,紛紛走向全國,謀求更大發展空間。
看態勢:經濟發展的基層基礎加速夯實
7月5日,閬中市「開放年」(北京)文化旅遊產業推廣暨投資推介會在北京舉行。此前3天,閬中機場可研報告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批覆。
作為一個地處川東北山區的縣級市,閬中儘管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但受制於群山阻隔等原因,一度「養在深閨人未識」。最近,閬中藉助獲評「全省旅遊十強縣」的契機與機場獲批的利好,頻頻出川,走向全國。
騰飛,是四川縣域經濟的姿態。在眉山東坡區,泡菜賣出200億元的產值,也把「中國泡菜之鄉」的名頭喊響大江南北;雅安名山區長期聚焦茶產業發展,目前茶葉年綜合收入逼近百億元,建立了中國茶交所,成為全國唯一的茶葉商品「定價中心」;資陽安嶽縣的檸檬產量近年來一直居全國第一,「中國檸檬之鄉」的招牌越擦越亮……
近年來,全省縣域經濟持續活躍。2018年,除市轄區外,129個縣(市)經濟總量佔全省的46.1%,成為推動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更多數據可以印證:2018年,全省GDP過百億元的縣(市、區)達118個,這一數字已佔到全省縣(市、區)總數的60%以上;全省27個縣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除33個城市主城區外,92個重點開發區縣和農產品主產區縣貢獻了全省52%的地區生產總值和53%的固定資產投資。
其中,僅57個重點開發區縣就貢獻全省新增就業的78.2%、新增城鎮常住人口的62.9%,其中新增第二產業就業佔比達84.6%,為我省工業化城鎮化作出突出貢獻。
「郡縣治,天下安」。正是這種躍動的態勢,作為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數量多的省份之一,近年來尤其是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以來,全省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看路徑:既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又合縱連橫
7月8日一早,阿壩州壤塘縣上杜柯鄉魚託村生態管護專合社社長洛單,急匆匆到村外一片剛剛長出青草的荒坡驅趕走近的犛牛。
這片裸露的荒坡共200多公頃,是當地一個生態綜合治理點。在壤塘縣,這樣的治理區達1800多公頃,總投資8000多萬元。
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金礦。四面八方來的淘金者在帶來滾滾財源的同時,也把大大小小的「傷疤」留在草原上。
轉變源於「指揮棒」的變化。2014年6月,《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試行)》印發,一改以往「一刀切」的考核方法。今年印發的《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結合行政區劃特點,在劃分為四大類別分類考核的同時,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差異化設置各類區指標權重,其中對體現類區發展重點的指標賦予較高權重。
各縣(市、區)所處自然條件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指揮棒」的調整,就是要更好地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分類指導,更體現在產業選擇上。去年以來,我省新增72個省級開發區。在名單審定環節,省級有關部門對現有開發區主導產業等嚴格審核,原則上每個縣只保留3個主導產業,避免了產業同質化。
廣安鄰水縣重點打造重慶工業配套基地,入駐裝備製造企業80餘家。其中,微車風冷系統已佔全國市場份額近七成。眉山青神縣突出發展機械加工及配套產業,截至目前全縣擁有機械產業企業130餘戶,形成集鑄(鍛)造、粗加工、精加工、自主產品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分類實施,也要注重合縱連橫。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建成總裡程達7238公裡,全省134個縣(市、區)通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新改建2000多公裡,基本實現市(州)至縣通二級(三州三級)及以上公路目標。
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讓各縣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也讓各個縣域緊密融入區域經濟的大合唱中。
無形之路也在暢通。去年11月,川東北經濟區聯席會議辦公室第四次會議結束後,蒼溪縣、閬中市、南部縣三地召開會議,在同城化規劃、交通互聯互通、旅遊康養協同、生態環保協作等6大板塊達成共識。
1個月後,廣安武勝縣與重慶合川區籤訂區域合作協議,從推動交通設施互聯互通、旅遊合作互惠互利、新型城鎮互融互動等多方面開展工作。
今年4月,廣元昭化、劍閣和綿陽梓潼、遊仙等區縣宣布,將合力打造昭化—劍閣—梓潼—遊仙「大通道」精品化旅遊線路。
跳出縣域,跳出市域,跳出四川,在更廣闊的空間尋找發展機遇。
看動力:改革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7月10日,周三,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鄉村十八坊裡遊人如織。以前,這裡曾是當地一處廢棄工廠,屬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資本沉睡,如何激活?郫都區率先在國內推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
戰旗村以每畝50多萬元的價格,將一宗13.4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給社會企業,後者用於建設鄉村旅遊項目。截至今年5月底,郫都區已有1300多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成交價款12億元。
四川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2015年初,川南瀘縣成為全國首批宅基地改革試點縣之一。截至目前,瀘縣騰退閒置宅基地1.8萬畝,戶均補償4.2萬元。改革不僅極大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居住條件,也吸引工商資本進入鄉村,為當地經濟注入強大動力。
2016年3月,川東北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的金光志家迎來歷史性一刻:祖祖輩輩住土坯房的一家人,搬進一套兩層小洋樓。近20萬元的新房,自家只出3萬元。當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省內跨市域流轉試點。巴中當地4500畝增減掛鈎節餘指標,以13億元的價格「飛」到成都高新區。
發展縣域經濟,離不開鎮、村等的活力。近年來,四川加大「擴權強鎮」改革,通過推動市縣向經濟實力強的鄉鎮下放權力,激發鄉鎮活力。
盛夏,宜賓市敘州區高場鎮高捷工業園區一片熱火朝天。該園區去年吸引「嘉士伯重啤」「金潤」等8個大項目。當前,高場鎮已是遠近聞名的經濟大鎮,場鎮人口從10年前的5000人擴大到目前的幾萬人。
激活「鎮」能量,做強縣域經濟。2017年,四川出臺《關於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將300個「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數量拓展至600個;從試點鎮中選取10個左右經濟發達鎮進行擴權賦能新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發展縣域經濟,離不開民營經濟發力。
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四川縣(市、區)不斷探索——
資中縣對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簡易事項和備案事項當場辦結,一般性事項當日辦結,複雜重要事項3個工作日內辦結;威遠縣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項達93.4%;綿竹市取消最低資本限制、企業登記住所限制,推行「三十二證合一」「全程代辦制」,辦企立項更加便捷。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四川縣域經濟的活力在激蕩,在升騰。
看潛力:兩個理由,讓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等同於「潛力」
一個川籍區縣出現在全球最大航展上,這讓不少人意外。
不久前在法國舉行的巴黎航展上,成都市雙流區舉辦航空經濟專場推介會,吸引法國空中巴士公司、義大利馬尼亞哥集團等50餘個世界航空產業來現場對接。
幾乎就在雙流區在法國談飛機生意時,甘孜州巴塘縣的居民貢布,第一次搬進24小時供電新居。「之前在山上的土坯房,不通電,冬天冷夏天熱,一到晚上黢麻黑」。
像這樣的差距,四川縣域之間並不罕見。看省內,四川既有全國百強縣,又有國家級貧困縣。區縣GDP第一名和最末位差距超過200倍;看全國,四川經濟總量最高縣級行政區龍泉驛GDP約相當於浙江省餘杭區的56%,江蘇省崑山市的34%……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後強說,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顯著特色。
「差距,就是潛力」是幾乎所有受訪者的共識。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說,去年浙江有16個縣(市、區)GDP過千億元,四川只有6個,「幾年內,我們千億縣也有望突破兩位數。」
將「差距」視作「潛力」,信心何來?至少有兩個理由。
良好的全省經濟發展態勢,是重要原因。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表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四川經濟依舊保持快於全國的平穩增長,今年一季度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和去年全年持平,「這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本底』支撐」。
為縣域發展「鬆綁」,讓潛力有條件充分釋放,也同樣關鍵。
管理體制在「鬆綁」——深化擴權強縣,賦予縣級更多自主權。省社科院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鳴鳴表示,目前我省已至少開展3批次擴權強縣試點改革,「從管理的『塔式層級』走向『扁平化』,是四川乃至全國縣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將為縣域提供更大生產要素集聚和調度能力。」
考核制度也在「鬆綁」。今年初,我省推出全新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辦法。多位受訪者表示,這有助於改變目標一刀切、同質競爭的局面,讓縣域更好挖掘和利用差異化優勢,分工發展,釋放出自身最大潛力。
看空間:面對發展「節點經濟」的廣闊空間,兼收市場和政策「紅利」的巨大機遇
釋放潛力,空間何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中,入選投資潛力100強的縣,幾乎都分布在大城市周圍。雙流、彭州、新津等川籍縣市,甚至還規劃有連通成都的地鐵。
在廣安市鄰水縣高灘川渝合作示範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彥用手在空中標出兩個緊貼的點,「重慶汽配工業集中在這兒,再往北開車半小時,就是我們這裡。」閒置空地和不到一半的地價,吸引重慶企業紛至沓來,當地「憑空」生出一個汽摩配套產業,如今佔全縣工業總產值八成以上。
一些經濟學家解釋,城鎮化率達50%後,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這將重塑區域發展的經濟版圖。
在經濟學家們眼中,正是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空間——跳出封閉發展的思維局限,把縣域作為城市群、都市圈產業網絡中的一個節點,讓縣域在更大區域內尋求分工合作。
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認為,這對縣域而言至少有兩大機遇:一是承接城市在經濟結構升級過程中的產業溢出;二是將縣域融入城市群的產業分工合作,有助於縣域經濟發展的規模化和專業化,讓產業獲得更強市場競爭力。
我省「一幹多支」發展戰略,為縣域發展「節點經濟」提供了最好的舞臺。盛毅認為,隨著戰略實施,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正逐步從「以成都為中心」的集聚式發展模式,向區域中心城市「爭創經濟副中心」的發展模式轉變,各區域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將大幅提升,為縣域分工協作提供了更多「核心」。
發展「節點經濟」更適合有「地利」的縣。不在都市圈、發展軸帶範圍內,遠離區域中心城市的縣域,空間何在?
蒲江縣的答案是回到鄉村。7月4日,當地迎來全省唯一的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蒲江縣是成都市內離城區最遠的區縣之一,近年來該縣著力發展晚熟柑橘、獼猴桃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縣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連接點,它發展的方式、速度、效益對鄉村振興有關鍵性作用。」盛毅表示,當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一些地方存在著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滯後、產銷市場銜接不暢等問題,造成了鄉村農產品和城市深加工之間的「真空地帶」。填補真空,以縣城為代表的縣域經濟具備天然優勢,應重點著力。
不僅有市場「紅利」,還有政策「紅利」。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晟之認為,近年來從中央到我省密集出臺一系列有關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都把做強縣域經濟放在重要位置,「縣域經濟發展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疊加期」。
如何擁抱機會?成都市郫都區返鄉創業人員王小平深有感受。在外打拼20年,王小平返鄉投資1500萬元辦起花木觀光園。觀光園成立一年,年收入就達約1000萬元。「在家鄉發展,很有機會」。
「新時代壯大縣域經濟、推進鄉村振興,核心就是要重塑工農城鄉關係,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真正建立起向縣域傾斜的體制機制。」此前來川考察的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說,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正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記者 梁現瑞 熊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