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告別絕對貧困、奔向全面小康,在這幅註定要載入人類史冊的恢弘歷史畫卷中,自然少不了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的忙碌身影一一他們為國辛苦為民忙,展現了新時代雲南統戰人的責任與擔當。從8月起,請您跟隨記者的鏡頭筆頭,走進遠山,深入一線,去記錄精彩瞬間,去感悟家國情懷,去致敬偉大精神,一起講好雲南統戰故事……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因李仙江、勐野江、曼老江「三江環繞,猶如城池」而得名,與越南、寮國接壤,國境線長達183公裡,是雲南省唯一與兩個國家陸路接壤的縣,素有「一城連三國」的美稱。這裡居住著哈尼、彝、傣、瑤、拉祜等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0.6%,絕大部分少數民族都生活在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的山區,群眾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固化等問題制約,曾經的江城發展滯後,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全縣共有42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90戶38698人,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江城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不忘初心解民憂,牢記使命興邊疆,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016年以來,江城縣投入扶貧資金25.51億元,累計實現42個貧困村出列,減少貧困人口9700戶3787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末的32.44%下降到0.95%。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實現,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第三方實地評估檢查,獲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告別絕對貧困、奔向全面小康,在這幅註定要載入人類歷史史冊的恢弘畫卷中,自然少不了江城統戰幹部和統一戰線成員的忙碌身影,他們為國辛苦為民忙,展現了新時代江城統戰人的責任與擔當。
發揮統戰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
在江城脫貧攻堅戰中,江城縣委統戰部始終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上來,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深入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關於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在政治上深刻洞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措施上積極謀劃,切實把脫貧攻堅各項要求貫徹落實到統戰工作的各個方面,彰顯新時代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發揮統一戰線具有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獨特優勢,積極動員引導統一戰線廣大成員主動作為,投身於脫貧攻堅事業中,成為脫貧攻堅的直接參與者、踐行者、推動者。凝聚共識、匯聚統一戰線各方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統戰幹部傾心實幹 助力脫貧攻堅
江城縣委統戰部以真情為抓手,全力支持定點掛包康平鎮中平村、寶藏鎮良馬河村、國慶鄉麼等村的幫扶工作,共有15名幹部職工結對幫扶78戶貧困戶,派出6名年輕幹部駐村開展脫貧幫扶工作。幫扶幹部主動入戶考察指導,「掛包幫」入戶走訪600餘次,大力宣傳落實扶貧政策,開展了貧困戶、脫貧戶及幫扶聯繫人「三方」見面活動,看望慰問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發放慰問物資8.1萬元;向中平村、良馬河村、麼等村資助水泥800餘噸,用於幫助推進危房改造;還積極開展助貧捐贈、扶貧日捐贈等活動,共捐贈交資金4萬餘元,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工作,盡己所能為脫貧攻堅貢獻統戰部門的力量,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不斷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的思想,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統戰對象齊心共進 助力脫貧攻堅
2019年6月,江城縣委統戰部聯合墨江縣開展非公經濟人士和黨外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兩縣非公經濟人士籤署了《團結 合作 發展 共贏備忘錄》,並在江城縣、墨江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團結髮展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倡議上聯合籤名倡議,為墨江縣、江城縣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凝聚力量。
2020年10月,江城縣委統戰部還與思茅區聯誼開展非公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對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的精神,聚焦重點任務,加強統籌協調,為開創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新局面作出積極貢獻,把民營經濟人士團結在黨的周圍更好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兩地非公經濟人士紛紛表示,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力、「幹」的作風,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做精主業做強實業,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加強兩地的交流與合作,為思茅區、江城縣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0年9月,江城縣成立黨外知識分子(新階層人士)聯誼會,並且希望黨外知識分子(新階層人士)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正確導向,緊緊圍繞全縣的中心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勇擔社會責任,貢獻自身力量,團結帶領廣大黨外知識分子(新階層人士),把握大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江城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匯聚民企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
在江城縣委統戰部的引導帶動下,發揮統一戰線聯繫廣泛優勢,開展「萬企幫萬村」的精準扶貧行動,積極引導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弘揚「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扶危濟困、共同富裕」的光彩精神,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幫扶工作,匯聚起各自領域的強大力量參與到江城的脫貧攻堅戰役中。自「萬企幫萬村」活動開展以來,江城縣委統戰部共組織了2個商會50家企業接對幫扶42個貧困村;引導企業在對口幫扶地區建立中種植業、畜牧業基地和扶貧車間,推動產業幫扶項目落地,打造「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帶動江城五鎮兩鄉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雲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江城有限公司、成明橡膠公司採取「公司+基地+期貨保險+產品收購+勞務用工」幫扶模式,帶動江城縣各民族群眾種植橡膠50餘萬畝,年支付橡膠收購款4900餘萬元。解決勞動力就業4000餘人,帶動當地群眾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286元增加到7400元。
普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鴻耀科技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江城雲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土地租賃+技術培訓+返聘務工」幫扶模式,流轉土地4萬畝種植沃柑,沃柑基地通過推進「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輻射帶動了周邊3個村、21個村民小組、1000多戶農戶參與發展沃柑產業,其中參與基地管理農戶623戶,帶動67戶貧困戶種植沃柑1345畝,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2000元以上。
江城鑫福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幫扶模式,以「農戶向公司購買或租賃能繁母牛飼養,公司回購牛犢」「肉牛託管」「籤訂青貯玉米收購合同」等方式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帶動321戶貧困戶養殖肉牛1540頭、青貯玉米種植2361畝,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愛心企業提供創建扶貧車間12個,幫助42個貧困村1798戶7058名貧困群眾從事橡膠、茶葉等種植,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的問題,真正使易地搬遷貧困群眾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產業扶貧為引領 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基礎在產業,成功也在產業。產業扶貧既是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的有效途徑,也是鞏固長期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因此,壯大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扶貧由「輸血」到「造血」的最佳選擇。
江城縣委統戰部積極宣傳引導非公企業推行「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立足當地貧困村的資源稟賦,結合企業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使全縣99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按戶均1萬元測算資金入股合作社,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全覆蓋。通過捐資捐物、流轉土地使用權、提供就業崗位、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加大對貧困村幫扶力度,不僅助推了貧困村產業發展,讓貧困戶分享到產業發展成果,拓寬了增收渠道,更是實現了村企合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推動了穩定脫貧的實現。
江城縣委統戰部為調動貧困群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積極引導中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沃柑種植基地等公司,入村對貧困戶進行沃柑、堅果種植技術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為貧困村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能帶領農戶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確實提高農戶創收能力,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本領。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全縣共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65期,培訓技術員及農戶1.1萬餘人次,發放技術資料及宣傳單1.3萬份,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00餘人次。
愛心企業獻愛心 助力脫貧攻堅
江城縣委統戰部始終把脫貧攻堅當做最大政治任務、第一民生工程統領全局,積極引導非公經濟人士盡社會責任和投身光彩事業,致富思源、富而思進,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江城縣福芳酒廠、中澳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陽光家具城、盛興商貿、湖南商會、三江商會、森林建築有限公司、和萍酒店、新世紀燈具窗簾城等公司負責人為貧困村開展捐資助學、幫扶解困等活動,據統計,自2019年以來,全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共向貧困村、貧困戶捐贈扶貧物資資金200餘萬,使全縣貧困群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實現漸行漸近。
「涓流共匯,足以匯成江河;綿力齊聚,定能眾志成城」。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江城縣委統戰部按照縣委統一安排部署,以精準選派幫扶幹部為基礎,以聯繫統一戰線成員為關鍵,以教育引導統一戰線成員為重點,充分發揮統戰的聯繫廣泛優勢,主動作為、加強統籌協調,動員、鼓勵、組織非公經濟人士,以及積極引導商會、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充當「紅娘」、紐帶及助手角色,在統一戰線成員與助力脫貧攻堅之間架起一座幫扶的橋梁,引導更多統戰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認真紮實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助力全縣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