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廖開迪、李明其):群山輕攬、三江環抱,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康平鎮瑤家山村乾田團墩異地扶貧搬遷點內,一排排青瓦白牆、明淨整潔的二層小樓默默矗立。近處一戶人家傳來陣陣喧鬧聲,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乾田團墩小組組長鄧慶文介紹說,春節將至,住在這裡的瑤族村民正提前置辦年貨,這已經是今天上午第四戶宰豬的人家了。
在去年年底搬到新居之前,來自瑤家山村4個村民小組、72戶的319名瑤族村民還住在37公裡外勐板山的土磚房裡。地域偏遠、生產生活用地不足、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薄弱,這些因素大大影響了瑤族村民的發展和脫貧之路,72戶人家中,就有60戶257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剛日出不久,山中還有些薄霧,鄧慶文指著遠處依稀可見的山頭陷入回憶。「以前我們是從山背後搬過來,當時我們住在茅草房,然後我們自己建了小瓦房,當時生活條件很不方便,道路也不方便,水電也不方便。然後政府叫我們搬到這邊來,國家建房子給我們。然後我們各方面都好了,路也好了,房子也好了,電也通了,水也通了,小娃上學也好了,各個方面都好了。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基本上跟上了。」
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挪窮窩、換窮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對於貧困群眾生活的點滴變化,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李夢冉看在眼裡,喜在心間。「我們老百姓的思想有非常大的轉變。通過這一輪的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了以後,我們幹部和群眾的接觸多了以後,只要是我們到寨子裡面,他們都會喊,就說來我家坐坐,喝一口水,如果沒有吃飯,我們在家裡面弄一點飯吃。過年殺豬的時候,他也會喊你到他家裡去吃殺豬飯。我覺得群眾的思想也轉變了過來,並且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他們現在是變成了『不是你要我發展,而是我要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思想。」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為帶動瑤族群眾脫貧致富、穩定增收,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還依託大過嶺茶廠和瑤嶺茶園建設扶貧工廠,為乾田團墩異地扶貧搬遷點開發採茶崗位45個,解決了45戶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的問題。此外,當地還協調上海幫扶資金,將安置點附近的215畝優質茶地流轉為村集體資產,按照戶均3畝分包到貧困戶手中,實現戶均年增收12000元。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茶葉和特色生物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艾南表示,當地依託特色茶產業,引進龍頭企業,打造茶葉公共品牌,推進「江城號」普洱茶誠信聯盟企業建設,有效推進了全縣的脫貧攻堅事業。「我們江城縣茶葉面積有20.57萬畝,其中現代茶園有17萬畝,古茶樹有3.67萬畝,一年的產量在15000噸左右,每年的綜合產值達到19億。我們全縣有12萬8千多人,其中有6萬多人是從事茶產業的,包含6000多戶建檔立卡戶,所以說茶產業在我們全縣的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乾田團墩異地扶貧搬遷點瑤族村民的茶產業脫貧致富路只是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2019年末,江城縣累計脫貧人口9700戶37876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95%,全縣42個貧困村實現全部出列;今年5月16日,雲南省政府宣布江城縣退出貧困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