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歲末,眼看春節就快要到了,我國北方又開始家家戶戶包餃子。說起北方地區的朋友們吃餃子的情節也是不能不服:春節吃餃子,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頭伏天還要吃餃子……張學良晚年回憶說,當年的帥府雖然有七十個廚子,但過年卻只吃一樣東西——餃子。從初一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初二,就這樣,整個正月,天天吃餃子,無它。
餃子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百姓的歡迎,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吃餃子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且餃子形似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至於春節為什麼吃餃子?據考證在明代之前,餃子是一種比較精緻的點心,一年四季皆可食用,並不是特定節日的吃食。但是古代春節期間,常常有正月前幾天、除夕之後幾天裡不能動刀、不能做菜之類的傳統,這一方面來自春節習俗,另一方面也是一年到頭之際,讓在廚房忙碌了一年做飯的人們得到一個休息的時間。
因此,春節期間就需要一種當家食品,這種食品要具備這幾個要素:一是方便烹煮,不要七碗八碟多道工序;二是方便保存,寒冬臘月不容易變質;三是保證味道,滿足「過年吃好吃的」的心理;四是比較精緻,吃起來要夠面子,不能跌份兒;五是要比較普及,材料要易得,不能像山珍海味那樣稀奇難得。而從晉朝時就已經成為我國民眾普遍性食品的餃子正好符合這些標準,才從明朝時開始迅速成為我國北方當仁不讓的春節頭號美食。
吃餃子自然是要有蘸料的,蘸料可以是醋,也可以是辣椒油,醬油或蒜,或其他,但最流行的蘸料還是醋。吃餃子旁邊放一小碟醋,這幅畫面早已深入人心。在古代時,醋是一種很貴重的消費品,在請客吃飯時,有沒有醋作為蘸料是判斷酒席檔次的重要標誌;醋有一種獨特的香氣,聞者頓覺神清氣爽,且醋中含有多類元素,食用時倍感五味調和,開胃消食,使食慾旺盛並幫助消化,尤其是在吃肉餡餃子時蘸醋,會使味道更加鮮美、柔和,尤為合適。除此之外,煮熟的餃子向來素白,醋有醬紅色、紅棕色、棕黑等顏色,蘸醋食之能一改餃子素白寡淡的形象,使其變得色澤生動,單是看著就覺得很好吃。
醋伴隨著中華民族已經延續了三千多年,除了作為日常的調味品外,還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傳承歷史、與時俱進的醋文化也憑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走向世界。我國各地物產氣候不同,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其中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保寧醋和福建紅曲米醋這四大名醋有著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們廚房常用的三種醋分別是白醋、陳醋和香醋,白醋主要是用來去腥提味,而吃餃子蘸食常用的是陳醋和香醋。
山西老陳醋選用優質高粱、大麥、豌豆等五穀經蒸、酵、燻、淋、曬的過程釀就而成,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譽,以色、香、醇、濃、酸五大特徵著稱。山西老陳醋色澤呈醬紅色,食之綿、酸、香、甜、鮮,而肉餡餃子餡料味道較重,且油脂豐盈,較為油膩,所以十分適合老陳醋來作為蘸料,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將老陳醋與蒜泥或辣椒油就行搭配。
鎮江香醋以「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色濃味鮮,愈存愈醇」享譽海外,是人民大會堂國宴用醋。鎮江香醋以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採用優良的酸醋菌種,經過固體分層發酵及釀酒、制醅、淋醋三大過程,四十多道工序,歷時七十多天精製而成,鎮江香醋重點在於有一種獨特的香氣和微甜的口感相比於其他種類的醋來說,用以拌冷盤,遛素菜,烹魚肉,燉雞鴨,可提味增香,去腥解膩,開胃生津,是為極佳的調味品,被國內外譽為「醋中上品」,與較為清淡鮮美的素餡餃子搭配倒是一絕,不過不適合與蒜泥、辣椒油這種重口味的蘸料搭配。
吃餃子是我國歷來的傳統,它不單單是一種文化傳襲,更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年歲將至,我們閒適在家時不妨跟著父母長輩們一起包餃子,不但能多學一個走路都帶風的小技能,更多的還是感受一家人圍在桌旁的溫馨,還有那碗滿含愛意的熱氣騰騰的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