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這些水生植物為淨化水質立功

2020-12-19 重慶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新聞8月16日電(通訊員 趙武強) 16日上午,在重慶銅梁區慶隆鎮金源村12社,區水產技術人員正在查看魚塘水面種植的水稻結籽情況。站在塘坎望去,魚塘之中飄浮著「一箱箱」水稻,金黃的稻穗即將收割。

魚塘水面種植的水藤菜。 趙武強 攝

  「慶隆鎮稻魚模式是銅梁區水產業實施的淨化水質生態養殖模式的一種,在平灘、少雲、虎峰、西河、永嘉等鎮的魚塘和小安溪河裡,還有水葫蘆、水芹菜、水白菜、浮萍、水藤菜和梭魚草、鳶尾、菖蒲、矮化美人蕉多種水生植物。這些植物根系發達,生長迅速旺盛,在生長中以水體中的富營養物為肥料,能夠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區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曾仁莆說,全區推廣面積在兩千畝左右。

小安溪河面種植的水生植物。 趙武強 攝

  據了解,魚塘採用浮筐無土栽培水生植物,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達到既淨化了水質,又保證魚類正常生長的效果,是一項值得推廣應用的生態養殖技術。

  「前幾年,銅梁主要以魚菜共生的方式推廣,近年來開始應用水芹菜、水白菜、浮萍、水稻和其它親水植物,以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有機物質來改善魚類養殖產生的微生物富集現象,形成良性的循環生態系統。這樣既淨化了水質,又減少了漁業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於提高魚類的產量和品質。」曾仁莆說,這一以綠淨水模式明年將在更大面積上推廣。

相關焦點

  • 5種可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推薦送給你!
    在養殖水生植物進行水體綠化時,選好材料是根本,要做到即兼顧景觀效果又能有效淨化水質,植物配置也要講究園林美學原則。下面碧荷灣小導師推薦一些具有淨化水質作用的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1、蘆葦:禾本科蘆葦屬,播種或分株繁殖。其淨化水質的效果較好,如將蘆葦布置於自然式水岸邊,別有一番野趣。
  • 永豐河上漂起54個生物浮島 種植16種水生植物淨化水質
    永豐河上漂起54個生物浮島 種植16種水生植物淨化水質  來源:中安在線 時間:2015-05-14 09:10:13 作者:談恆成 通訊員 朱文
  • 水生植物的分類和淨化原理
    水生植物對於汙水治理用著顯著的作用,在汙水處理廠、黑臭河道治理及農村汙水治理領域案例眾多,通過富集、吸收、過濾、沉降、吸附等特性可以進一步提升水質。水生植物有哪些種類,深入了解其進化水質的機理有助於我們營造良好的水生態。
  • 增收改善水質 重慶銅梁縣魚塘無土栽培水生蔬菜成功
    &nbsp&nbsp&nbsp&nbsp網箱製作簡單易行 &nbsp「這些網箱是為我們自己動手做的,成本很低」,他說。&nbsp&nbsp&nbsp&nbsp據介紹,網箱四周用的是農村司空見慣的竹子,長1.7米、寬1.2米,用細順子將網子套在竹架中間。
  • 這些植物可以幫你淨化養龜的水質!
    水質在養龜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一般水質好,龜就不會生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可以淨化水質的植物。①:鳳眼蓮鳳眼蓮也叫水浮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水葫蘆了。經常可以在池塘,河流湖泊當中見到他。它不僅有著觀賞價值,還有藥用價值哦!
  • 翔安鼓鑼公園水生美人蕉 扮靚公園淨化水質
    昨天,記者從管理部門獲悉,這片花海為水生美人蕉,它不僅有美化環境的作用,更有淨化當地「中水」(也稱「再生水」,是指廢水或雨水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可以進行有益使用)的效用。  去年7月份種下,今年春節前後陸續開花  昨天傍晚,記者來到鼓鑼公園,此時夕陽西下,很多當地居民沿著鼓鑼湖畔散步。
  • 「梯田湖」給圭塘河洗澡 通過跌水區設計和植物吸附淨化水質
    4月19日,長沙長塘路以南的圭塘河沿線,人工生態湖內的生態跌水區對水質起到淨化作用。圖/記者辜鵬博   華聲在線長沙訊 走在圭塘河邊,各色植物映入眼帘,伴有陣陣清香。這些水生植物,都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   4月19日,記者從長沙市雨花區三年造綠大行動項目指揮部獲悉,圭塘河生態景觀二期項目中的主題活動區已建設完成,並對市民開放。   記者在位於長塘路以南的圭塘河沿線見到了一個人工生態湖,湖水碧綠幽青,湖面上有人正對湖水進行清理打撈。環湖四周種滿了各種植物,有美人蕉、黃花鶯尾、菖蒲等等,湖面上還漂著不少睡蓮。
  • 水邊隨便一種就活,不僅花像美人,而且能淨化水質的植物!
    現在農村由於化肥過量施用以及生活汙水的排放,鄉村溝道、池塘、河流水質都不是很好,如果在水體裡種植了美人蕉,不僅能有效淨化水質,而且由於其花很美,像美人能美化鄉村環境。水生美人蕉學名粉美人蕉(Canna glauca L.),別名弗羅裡達美人蕉,是美人蕉科多年生溼生草本植物。
  • 沉水植物幫河水「減肥」 純自然生物鏈淨化水質
    別看名字很專業,其實這是一種人工增氧設備,主要是通過復氧,來為水下植物供氧。這些小水泡,就是從埋在河底的水管裡吐出來的。  「往前走,那邊的風景更好!」記者隨著工作人員一路沿著湖州街往西,在水宮橋附近,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天地。  第一印象是水夠清。住在附近小區的張大伯在河邊用手舀水:「這麼清的河水可不多見嘞。」
  • 江蘇:水葫蘆紅菱淨化水質 採菱女又現太湖
    當天,江蘇省農委、省農業環境監測與保護站、省農科院資環所等在這裡舉辦「農業生物科技淨水環保行」活動,檢閱和研討近幾年江蘇省種植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的成果。2007年以來,江蘇省農委牽頭開展了太湖種養水生植物淨化水質項目的可行性論證與相關技術研究。
  • 發揮溼地功能 淨化河湖水質
    ,提升水質淨化能力;通過在侵蝕岸邊密植河柳,降低河岸侵蝕的同時為魚類產卵、仔魚避難、水禽棲息和食物供給提供特殊生境,形成侵蝕河岸河柳護岸與生物棲息的良性互動。有效提升了河道及邊灘的淨化效率;構建深潭淺灘生境,通過水生植物、魚類、貝類的聯合投放,營造了深水區立體懸浮生境,形成多樣、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對有機物、懸浮顆粒物和氮、磷等汙染物實現良好的去除效果。
  • 種水草養魚蝦淨化後湖水質
    《環評報告書》指出,目前後湖水質發黑髮臭的情況較嚴重,透明度較低,水體水質處於地表水劣V類,水質情況較差。根據檢測結果,後湖底泥鎘、汞、砷含量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三級標準。據悉,後湖的汙染由多種原因造成。首先,後湖周邊的城市建設開發,片區市政管網建設不完善,周邊大量生活汙水、生活垃圾直接進入後湖,對後湖水質造成破壞。
  • 【便民】上海這些常見的水生植物,你認識幾種?
    上海位於長江河口、東海之濱,境內沿江沿海灘涂、河流湖泊溼地以及人工景觀水體中,生長著超過150種高等水生植物。這些水生植物群落或大氣粗獷、或錯落別致,美化了環境、淨化了水質。夏秋開花,圓錐花序,頂生,疏散,長10~40釐米,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長約15~25釐米,小穗長1.4釐米,為白綠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為雄,其餘均雌雄同花,花期為8-12月。蘆葦植株高大,迎風搖曳,野趣橫生。生長在灌溉溝渠旁、河堤沼澤地等溼地或淺水,是溼地環境中生長的主要植物之一。
  • 寧波:多種水生植物即將扮靚內河
    中國園林網3月20日消息:經過一個冬季,寧波城區河道不少水生植物發生了枯萎缺株等現象,一些栽植時間不長,抗寒性比較差的水生植物被凍死,大大影響了寧波城區的水生態整體環境。
  • 銅梁:四招破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難題 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10多位工匠有的正在修砌農家生活汙水積納池,有的鋪設管道,有的在溼地上栽種水生植物,這是銅梁區破解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難題推出的新招數。鎮黨委書記劉偉說,這個項目把農家的生活汙水通過管道輸送到收集池,經過處理後再流入生態溼地淨化,溼地裡的水生植物吸納水體裡的富營養物質後,達標排放的生活用水最後才流入溪河。近年來,銅梁區在著力治理城市和城鎮工業、生活汙水的同時,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途徑。經過探索和實踐,走出了適合農村特點的四種治理模式。
  • 杭州西湖水質變好:31.7萬平米水草淨化水質
    常來杭州的人,都會驚訝地發現:西湖的水質一年比一年好!的確,無論站在湖岸,還是泛舟湖中,但見碧水清澈透底,水草、遊魚直視無礙。  西湖水質變好的秘訣何在?  「除了加大岸上汙染物排放治理這一措施外,還與西湖水底不斷培植『大草原』有關。」西湖名勝風景區財政局局長、原西湖水域管理處主任苗崎濤這樣分析。
  • 鄭東新區溼地公園,如意湖淨化水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海綿城市嗎,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在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兩千公裡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其實說到底呢,海綿城市也就是來自於自然界中的溼地,水經過溼地公園以後,水質就能夠得到淨化,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的
  • 觀賞植物水葫蘆可以淨化水質?別逗了!這個外來物種惹出很多麻煩
    由於它只在水面上漂著,不需要泥土就能很好地生存,還能盛開淡藍色的漂亮花朵,而且它的花和嫩葉也可以食用,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從19世紀起就開始作為觀賞植物被各國引進,1901年時作為花卉引入我國,30年代時作為畜禽飼料在我國廣泛普及,後來又作為觀賞和淨化水質的植物被推廣種植。
  • 霑化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11月底前開建
    日前,記者從霑化區獲悉,該區投資2.5億元、總佔地面積約2200畝的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項目將於11月底前開工建設。項目的建設將為霑化區全面深化陸域和海域汙染綜合防治,築牢環渤海汙染防治屏障,高質量打贏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 人工浮島水質淨化
    是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和基質,應用物種間共生關係和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的原則,建立人工生態系統,以削減水體中的汙染負荷。即:把特製的輕型生物載體按不同的設計要求,拼接、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積或幾何形狀,放入受損水體中,將經過篩選、馴化的吸收水中有機汙染物功能較強的水生(陸生)植物,植入預製好的漂浮載體種植槽內,讓植物在類似無土栽培的環境下生長,植物根系自然延伸並懸浮於水體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機汙染物質,為水體中的魚蝦、昆蟲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著的條件,同時釋放出抑制藻類生長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