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學人綿延的情誼。一紙熱情的邀請,拉近了兩岸大學間的距離。
2011年5月8-15日,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率領百人代表團訪問臺灣。在臺期間,北京大學在臺灣大學隆重舉辦「北京大學日」系列活動,並參訪中研院、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東海大學等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籤署多項交流合作協議,拜會臺灣友好人士與機構。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相信在友好與互利的氛圍下,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將結出新的碩果。
在這個清新的初夏時節,願北大之行帶去燕園學子的問候,滿載著交流合作的成果,將寶島的情誼帶回燕園,帶到北大師生身邊。
5月8日晚,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等在臺北設宴,熱烈歡迎剛剛抵達臺灣、準備展開為期一周訪問行程的北京大學代表團一行。代表團中的北大學生在晚宴期間,有幸採訪了一同參加晚宴的臺灣教育界人士。
吳清基:「未來取決於年輕人」
臺灣教育機構負責人吳清基先生對近年來臺灣和大陸高校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大陸與臺灣破冰以來,教育成為了兩岸對話的一個突破口。兩地年輕人到對方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能夠對彼此有更多、更真實的了解。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兩岸的關係才能夠更為密切。吳先生認為,兩地之間的關係下一步會走向什麼方向,取決於未來的人,也就是今日的年輕人。因此在兩岸年輕人之間建立更多的合作與交流,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吳妍華:「教育是一個共同事業」
臺灣交通大學吳妍華校長認為,北大與該校的合作意義非凡:增加了學術上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了文化上的對話與理解。更深遠地說,這是兩岸之間的溝通,它深化了臺灣與大陸的友誼,加強了兩岸之間的合作。兩岸教育事業得以彼此促進,並肩前行。通過這些交流合作,臺灣對大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大陸也能看到一個新的臺灣。
吳校長認為,目前兩校合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要更加加強深化這種溝通,把它擴大到更多領域,覆蓋到更多人,比如,增加交流項目,增加交換學生數量。她還表示,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的大陸的優秀學生能夠到臺灣,到交通大學交流學習,同時也有更多臺灣的學生能夠去大陸學習。「教育是一個共同的事業,培養棟梁之才是我們共同責任,我希望學生們能夠了解彼此,為兩岸的共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陳力俊:「大學交流還有很大的空間」
作為臺灣四大頂尖大學之一,臺灣清華大學近年來與大陸的一些大學,尤其是北京大學開展了越來越頻繁的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的交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反響。臺灣清華大學陳力俊校長表示,非常高興看到臺灣的大學與大陸的頂尖大學之間交流加深,特別是臺灣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之間的交流活動日漸頻繁。兩所優秀的大學通過教師、學生、學術以及教育理念的交流來互相學習、互相了解、互相認識。他認為,目前臺灣與大陸大學之間的交流,標誌著兩岸學術上、教育上的自由與開放,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陳校長非常期望這種交流能夠繼續下去,並且應該一步步擴大。他認為,目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大學交流仍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期望,也是很多臺灣的教育家、同仁們,以及大陸的同仁、朋友們共同的期望。」
陳泰然:「大學應當引領社會」
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有過多次交流與合作,副校長陳泰然以一個教育家的身份對未來兩校之間的交流前景表達了自己的期許。他說,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兩岸的龍頭大學,好的大學應該引領社會,建立核心價值。辦好教育是大學的本分,而引領社會、重建社會是大學的責任。
陳校長還表示,兩校之間的交流對雙方的學術發展與校園建設起到了很大的增益作用。他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例如,臺灣大學的教育評估工作經歷過一個發展過程後,目前已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收效良好,也許會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另一方面是兩校都具有領先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兩校可以一起合作,遇到問題可以共同面對,攜手創造世界一流大學。(採寫/許競輝 郭晨等)
編輯: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