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學人綿延的情誼。一紙熱情的邀請,拉近了兩岸大學間的距離。
2011年5月8-15日,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院士率領百人代表團訪問臺灣。在臺期間,北京大學在臺灣大學隆重舉辦「北京大學日」系列活動,並參訪中研院、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東海大學等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籤署多項交流合作協議,拜會臺灣友好人士與機構。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相信在友好與互利的氛圍下,兩岸高等教育合作將結出新的碩果。
在這個清新的初夏時節,願北大之行帶去燕園學子的問候,滿載著交流合作的成果,將寶島的情誼帶回燕園,帶到北大師生身邊。
北大學生眼中的臺灣
北京大學和臺灣各高校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交流。目前,共有288名全日制臺灣學生在北京大學學習,且自2007年起,北京大學先後與臺灣大學、臺灣成功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東海大學六所高校籤署了校際交換學生協議,每年互派交換學生赴對方學校學習。長期的交流與合作項目加深了了解與友誼,深層次地發展了長期的友好關係。作為參與交換項目主體的學生們,在異地學習生活都有些什麼收穫,什麼感想?
2010-2011學年第二學期赴臺灣大學交換學習的北大學生——元培學院的丁雨晴,歷史學系的呂凌寒,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王潮,經濟學院的辛奕,國際關係學院的曾順,記錄了他們在臺灣之行的所行所思,讓我們沿著他們的視角,了解北大學生眼中的臺灣。
小時候的我們,常常把香港、澳門、臺灣聯繫在一起:在黑板報上畫上紅彤彤的紫荊花;在不同的晚會上,合唱《七子之歌》;唯有臺灣這塊土地,被我們掛在嘴邊,卻如此陌生。它之於我們,是一個長長的書卷,在我們的生活中慢慢鋪陳。
臺灣是一首詩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終於知道,臺灣是「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是「半世音絕霜染鬢,一行雁落老淚盈」,它是甲午中日戰爭四萬萬人的痛哭,它是余光中筆下淺淺的鄉愁。這時候,臺灣是一首詩,將我們童年的故事濃縮在字字筆頭,伴隨著一卷一卷的書籍,和我們一起走過六年的中學時光。
臺灣是多彩的
當愈加頻繁的兩岸交流隨著日漸發達的媒體圍繞著我們的生活,我們突然發現,它是一個多元碰撞,豐富多彩的社會。一切於我們,卻只是這卷書籍的開始,於是心中開始嚮往這個地方,想去看一看,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
但是,夢想卻只能作罷,或許是這一灣海峽,抵不住兩岸的鄉愁,思緒伴隨波濤將臺灣也衝刷成藍色。我們突然發現,可以往臺灣寄信了,我們可以直接飛到臺灣了,各地的市場上開始出現臺灣的商品,一切的轉變卻讓我們不敢相信,如今這塊土地離我們並不遙遠。
臺灣是……
於是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裡,我們也成為了繁忙客流中的一員。當我們飛往臺北的飛機緩緩下降,溼潤的空氣,晴朗的天空,一切都在宣告北京白色世界的結束,我們從冬天穿越到春天,一落地卻有種說不出來的熟悉感。同行的同學不斷驚呼,我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 一片片水田,路旁一根根電線桿,這分明是南方小城的光景!
臺北,確實和南國的小城一樣,而臺灣是什麼,我們卻一時啞語。臺灣這本緩緩打開的書,熟悉卻又陌生地讓我們迷失了方向。
臺灣是親切?當我們在大大小小的便利超商、商場結帳時,毫無例外都會聽到服務員用綿綿的臺灣腔對你說一聲「謝謝哦!」當我們在大街上問路時,路人熱情的就差沒有親自把你帶到你要去的地方。此起彼伏的「謝謝!」「不好意思哦!」讓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外號——感恩島。
臺灣是有序?在捷運(地鐵)上,隨時都會有空著的「博愛座」;在乘坐電扶梯時,所有人都會自覺的靠右站立;在人潮火爆的夜市裡,依然可以看到小店門口排起的長長隊伍。有時候你會不自覺地被他們所帶動,融入到這樣的秩序裡,腦海中應該「無處不政治,嗆聲四下起」的刻板印象,不知什麼時候沒了蹤影。
臺灣學生是勤學?當臺灣的學生瞪大眼睛問你「大陸的學生是不是都很刻苦?」你甚至可以看到他們眼底那一絲期待卻又夾雜著「壓力」。說實話我們常常認為臺灣的風氣是很隨意的,但是在臺大的圖書館裡,你依舊可以看見通宵自習的學生,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問的不憚,也時常讓我們汗顏。於是原本抱著度假心態的我們,被這樣一種氣氛感染。在期中考試的日夜裡,我們也和臺灣的同學們一道,在臺北隨處可見的咖啡館裡成群結隊地「念書」。
臺灣老師是嚴厲?當一份一份的論文不斷發到你的手中,我們心中都暗自後悔,是不是來錯了地方……然而老師的嚴格要求與課堂的隨和氣氛卻並不衝突,反而加近距離的師生關係,讓我們覺得享譽世界的大師其實並不遙遠;而制度化的校園行事規範下,輕聲細語的服務,又讓辦理事務變得格外順利。
臺灣是不同?我們在這裡的每一天都在經歷著不同,可是當我們坐在電腦前回想自己過的每天,卻恍悟這裡更多的,是熟悉。來來往往的行人說著你熟知的語言,24小時滾動播出的來自大陸的種種新聞,多了一些筆畫卻毫不影響我們交流的文字,有時候讓你很難分辨究竟身在大陸還是臺灣。我們在感嘆通訊進步的同時,卻也慶幸這些熟悉,海峽的風浪始終衝不淡血濃於水的文化印記。只是偶爾走在臺北「北京街」的路上,還會想想,這一條老街是否還懷揣著皇城根下的一聲嘆息。
臺灣是什麼,我們不敢說已經找到了答案,臺灣這一卷浩軼長軸,用它的心跳,砰砰蕩開我們正在長成的胸襟,它或許是一杯永和豆漿,是龍山寺的老牆,是夜市的想像,更是「少一點誤解,多一點我們」的共同願望。(文/王潮 辛奕 呂凌寒 丁雨晴 曾順)
編輯: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