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推薦)

2020-12-1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邢疏:此章歷評子產、子西、管仲之為人也。「或問子產」者,或人問於夫子曰:「鄭大夫子產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者,惠,愛也。言子產仁恩被物,愛人之人也。「問子西」者,或人又問鄭大夫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無足可稱也。「問管仲」者,或人又問齊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者,此答言管仲是當理之人也。「人也」指管仲,猶雲此人也。伯氏,齊大夫。駢邑,地名。沒齒,謂終沒齒年也。伯氏食邑於駢邑三百家,管仲奪之使貧,但飯疏食至於終年亦無怨言,以其管仲當理故也。「惠,愛」,《釋詁》文。雲「子產,古之遺愛」者,昭二十年《左傳》曰:「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有人說子產嚴刑酷法,黃式三進行了反駁。黃氏後案:子產謂子太叔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所以矯子太叔懦弱之弊。刑書之鑄,不過申明已墜之法,亦不足為子產病。子產為政以寬仁著績,其事班班可考。夫子此言為循吏述績,非為酷吏解嘲也。陸稼書曰:「聖人為政寬處常多,嚴特偶用耳。雷霆霜雪,豈天所常用乎?子產謂之惠人,亦以其寬處多耳,非謂政多嚴而心寬也。」

「彼哉」。所問子產、管仲皆是君子賢人,則子西如何?或人問,應是或人把同性之人拿來問,想來子西也有一些可取之處,故而以問。然夫子以「彼哉彼哉」為答,毛奇齡論語稽求篇說,這是古成語,孔子引以作答。那古成語是什麼意思?是否如「那人嗎?那人嗎?」

「彼哉」,若前者,如彼哉,與前者差不多,如子產。彼哉彼哉,指與子產為彼此之人。所問子產、子西、管仲三者,是因三者皆賢而問。子西曾阻楚王用夫子,但夫子在評論時依然說他如鄭國子產是惠人,這如夫評晏嬰是一樣的,晏嬰阻齊景公用夫子,而夫子對晏嬰的評價依然很高。

管仲「人也」,指「善人」之人。

「三百」。潘氏集箋:三百,雜記正義雲「鄭注易訟卦:『小國之下大夫採地方一成,其定稅三百家,故三百戶也。』其實大國下大夫亦三百戶,故論語云:『奪伯氏駢邑三百。』註:『伯氏,齊大夫。』是齊為大國,下大夫亦三百家也。」

四書釋地:荀子仲尼篇「齊桓公主管仲為仲父,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孔子世家索隱曰:「古者二十五家為裡,裡各立社。書社者,書其社之人名於籍。楚以七百裡書社之人封孔子也。」則書社三百乃七千五百家。

此論似不能自圓其說。齊給管仲三百,而楚給夫子七百,齊楚都大國,管仲有功於國而夫子無功於楚,楚王是昏了頭了?也不看看市場行情嗎?有一論可作調停,《論語集釋》:晏子春秋雲「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與此宜為一事,只三五字異耳。晏子春秋又云:「昔我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谷,其縣十七。」管仲之邑為谷,既見傳矣,而此又稱駢邑,猶晏子於谷外又有狐之說也。管仲當兼有數邑,駢邑安知不在十七縣之數中乎?這個論未考慮管仲是有了大功才有採食,而夫子並沒有做事,其採地就相當是上卿了。

「沒齒無怨」。論語補疏:天官「太宰八柄,六曰奪,以馭其貧」,注云:「奪,謂臣有大罪,沒人家財者。」蓋伯氏時有罪,管仲沒其家財,故注云當理。廣雅:「理,治也。」治獄之官名理,當理,謂治獄得當也,此管氏所以為法家之冠矣。諸葛孔明廢廖立為民。廖聞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又嘗廢李平為民,徙梓潼郡。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習鑿齒曰:「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習氏引管仲事以例諸葛,今轉可引諸葛事以例管仲,邢疏未能詳也。惟習雲聖人以為難,則連下「貧而無怨」為一章。

「奪」,罰沒、削奪。是管仲奪為己有嗎?經學卮言:奪如八枋之奪,蓋伯氏有罪,管仲削其邑,非奪以自益之謂也。

是永遠奪走嗎?還是一段時間後歸還?沒齒是一輩子不記恨。不管是怎麼奪,伯氏都沒記恨。伯氏君子也,無怨言。小人豈管當理不當理,怨恨報復無縫不鑽也已矣。

康有為《論語注》:蓋仁莫大於博愛,禍莫大於兵戎。天下止兵,列國君民皆同樂生,功莫大焉,故孔子再三嘆美其仁。宋賢不善讀之,乃鄙薄事功,攻擊管仲,至宋朝不保,夷於金元,左衽者數百年,生民塗炭,則大失孔子之教旨矣。專重內而失外,而令人誚儒術之迂也。(讀書修身後,進一步也就要出來做事,治國平天下而不求有功嗎?必是要有功於國於天下。豈能不要事功?有德者,其德也是為國為天下,豈能無事功?「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有兵方可止戰,有兵方可不自取兵戎之禍,與「禍莫大於兵戎」不矛盾。)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國學: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原文】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譯文】有人問子產怎麼樣。 孔子說: 「他是個能施惠於民的人。 」又問子西怎麼樣。 孔子說: 「他呀!他呀! 又問管仲怎麼樣。 孔子說: 「是個人物。 他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畝的封地,使他終生吃粗糧,到死都沒有怨恨的話。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3.21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 這得問秦始皇或問管仲
    而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秦始皇或者問管仲,他倆可能最清楚這稱號的由來,因為這就是秦始皇他們家(秦王國或者說秦朝)傳下來的,而管仲則可以算得上「馬泊六」這個行當的祖師爺。其實「馬泊六」這個詞,在宋元雜劇中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專指另類媒婆——把姓馬的單身女介紹給姓王單身漢的,那是正經媒婆,把姓馬的有夫之婦介紹給姓宋的有婦之夫,那就是「馬泊六」。
  • 古代的姓和氏是如何來的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通志·氏族略》說: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史記孔子世家》記: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這才是《詩經》由來,此處「詩三百」是取整數而言,便於表達。毛詩傳: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孔子對詩是非常重視的。
  • 管仲有大功於齊國,為何其子孫在齊國卻無一席之地?
    文|小河對岸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最為著名的國相,其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而使齊國國富民強,並使齊桓公成為公認的春秋第一位霸主。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將淪為蠻夷)。諸葛亮躬耕於隆中之時,亦常以管仲、樂毅自比。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精品推薦)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曰:「防,武仲故邑。為後,立後也。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為孟氏所譖,出奔邾。自邾如防,使為以大蔡納請曰:『紇非能害也,知不足也。姜氏愛之,故立之。臧賈、臧為出在鑄。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且致大蔡焉,曰:『紇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紇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曰:『是家之禍也,非子之過也。賈聞命矣。』再拜受龜,使為以納請,遂立為也。臧孫如防,使來告。」是也。杜預曰:「大蔡,大龜。」雲「紇非敢害也,知不足也」者,此下皆彼《傳》文,言使甲後己,但慮事淺耳。雲「非敢私請」者,言為其先人請也。
  • 春秋時,齊國和魯國爭奪管仲,管仲命大;人才?天運?
    春秋時,小白即位為齊桓公,欲殺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管仲的好友鮑叔牙力薦管仲,勸齊桓公說,若要稱霸天下,非管仲不能輔助。 天下知道管仲才能的人,不止鮑叔牙一人。魯國這邊的施伯,將一切看得明白。 施伯想魯莊公進言:「齊國哪裡是要殺管仲,那是想得到這個人才。如果管仲為齊國重用,就會成為魯國的大禍患,不如就此殺了管仲,將屍體交與齊國。」 魯莊公認為妥當。
  • 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粥貨曰商
    中國古代,人民的職業,分為四種:《漢書食貨志》上,替他下一個定義說:「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粥貨曰商。」《管子》也把人民分做士、農、工、商四種。《史記·貨殖列傳》引《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材匱少。」是專就生產一方面說,所以略去士而加上一個虞。
  • 春秋時期霸主:齊恆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恆公的成功和管仲卻是密不可分。周莊王十一年,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知作了國君。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齊襄公兩個兒子小白(即齊恆公)和糾都想繼承你位,當時管仲輔佐的是糾,鮑叔牙輔佐小白,管仲和鮑叔牙是很好的朋友,管仲設計害小白沒有成功,最後貴人的幫助下小白(即齊恆公)登上了皇位,後管仲被魯國抓走,鮑叔牙勸說叫齊恆公把他救出來,齊恆公說:「管仲當初都要殺我。」
  • 各個行業的祖師爺,盜墓拜曹操,為何妓院要拜管仲
    盜墓拜曹操先來個拋磚引玉,盜墓者尊曹操為祖師爺這件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由於盜墓題材的小說與影視劇的出現,令不少人對盜墓話題有了興趣,也逐漸了解到,關於盜墓的歷史。而曹操,就是古代組織官營盜墓的第一人。在亂世,為了能籌措軍費,每個軍閥或多或少都會有盜墓行為,因為這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膽子大的人,敢明目張胆去挖掘古墓,但曹操沒有這樣做。
  • 象山先生與疏山禪寺
    象山先生與疏山禪寺        象山先生(陸九淵)系現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陸坊鄉陸坊村人氏,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教育家,「心學宗師」。被皇帝賜封為「百世大儒」,享有孔廟配祀的殊榮。         象山先生自幼便與眾不同,喜歡端坐靜思,四歲的時候問他爸爸陸賀「天地何所窮際?」
  • 話說鍾氏起源,以及鍾馗,還有鍾會
    起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州犁,出逃楚國,封於鍾離邑,他的一支後裔以鍾為氏,戰國時期的鐘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鍾子期,即其後裔。伯州犁的另一支後裔就是逃到吳國的奸臣伯嚭,陷害伍子胥的那個,這一支,以伯為氏。
  • 小白、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裡的恩怨
    不出管仲所料,齊襄公諸兒即位後,果然荒淫殘暴、不仁不義,最終引發齊國內亂,自己還因此喪命。國不可一日無君,內亂平定後,公子糾和小白成為都是下任國君的有力競爭者。國氏、高氏等大族同時向他們發出邀請。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公子糾再無對手,就派人立馬回去報告。公子糾一行人本來還在加緊趕路,一聽說小白已經死了,便優哉遊哉地放慢腳步,看看沿途風景,要是有手機可能還得發個朋友圈嘚瑟一下。其實,管仲一箭射中的只是小白的衣帶鉤,並沒有傷及要害。
  • 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
  • 2600年前,管仲一件衣服買魯國,美國重施故技,日本經濟至今低迷
    齊桓公問管仲:「我齊國與魯國、梁國相鄰,它們對我齊國就像良田外的稻穀、蜜蜂蜇人的毒尾,包在牙齒外的嘴唇。寡人為齊國千秋利,決意要滅了魯、梁二國。先生認為該怎麼做」?魯粱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