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一,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州犁,出逃楚國,封於鍾離邑,他的一支後裔以鍾為氏,戰國時期的鐘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鍾子期,即其後裔。
伯州犁的另一支後裔就是逃到吳國的奸臣伯嚭,陷害伍子胥的那個,這一支,以伯為氏。
起源二,出自嬴姓,為複姓鍾離所改。周王朝初期,周武王將古代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後人封在於鍾離邑,建鍾離國,子爵,國君稱鍾離子。
鍾離國最初在今在山東一帶,後來在春秋初期遷到淮河中遊流域,今安徽蚌埠一帶。春秋中期,鍾離國被強大的楚國,於楚靈王三年,即,前538年)攻佔,鍾離國滅,其人以鍾離為氏,後簡化為鍾氏。
秦末,項羽手下的楚國名將鍾離昧,即鍾離國後裔。
鍾離昧在秦末,參加了項梁、項羽的起義軍,在楚漢戰爭時是楚軍的重要將領,與範增、龍且、周殷,同為項羽親信。鍾離昧與韓信是好友,多次向項羽推薦韓信,但項羽仍未重用韓信。
鍾離昧是一員勇將,但非獨當一面的大將,所有的問題,還是得項羽自己率兵解決。項羽在滎陽一帶,被劉邦耗盡了銳氣,不得不與劉邦籤訂和約,雙方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但是,這實際上意味著項羽失敗了,劉邦實際上只是為了救回劉太公和呂后,果然,楚軍剛如約撤退,漢軍就在後面追殺過來,雙方在陽夏,今河南太康一帶,爆發大戰,項羽留鍾離昧守固陵,率軍殿後,楚軍主力繼續南撤。漢軍猛攻固陵,鍾離昧大敗,漢軍繼續南下追擊項羽,最終造成垓下之戰。
項羽烏江自刎之後,鍾離昧投靠韓信。劉邦稱帝後,封韓信為楚王,劉邦得知鍾離昧逃到楚國後,要求韓信追捕,韓信則派兵保護鍾離昧的安全。當消滅異姓王風潮開始後,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會諸侯於陳,有意捉拿韓信。韓信想發兵抵抗,自陳無罪,但又怕事情鬧大,此時,有謀士向韓信獻策,建立,殺鍾離昧「以謁上,上必喜,無患。」
韓信與鍾離昧商量對策,實際上就是客氣地要鍾離昧的命,鍾離昧告訴韓信說,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公若欲捕我自媚漢,吾今亡,公隨手亡矣。」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從來糊塗的韓信,不聽,鍾離昧大罵:「公非長者」,遂自刎而亡。韓信帶著鍾離昧的人頭,於陳縣,今河南淮陽一帶,向劉邦說明原委,劉邦令手下將韓信捉拿,後來劉邦又改了主意,降韓信為淮陰侯。
據《新唐書》的《表15上宰相世系5上》的記載,鍾離昧有二子,長子鍾離發,二子鍾離接,居潁川長社,後來鍾離接改為鍾姓,名鍾接。
東漢的鐘離意、東吳的鐘離牧,出身會稽郡山陰,是鍾離昧的子孫。
據鍾氏系譜的記載,東漢的鐘皓、鍾迪,三國曹魏的鐘繇(YAO,二聲)、鍾會,祖孫四代,潁川長社出身,皆為鍾離昧的後代。
鍾繇,151年-230年 ,活了八十歲,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人,今河南許昌長葛一帶,人漢末三國時著名書法家、曹魏重臣,官居太尉,封定陵侯。鍾繇被尊稱為楷書鼻祖。
鍾繇有三個兒子,皆封侯,其中次子鍾會,滅蜀漢,但與姜維一起謀反,企圖割據益州,自立為王,被魏軍所殺。
鍾繇長子鍾毓,繼位定陵侯,有五子,其中,長子繼位定陵侯,次子隨鍾會滅蜀,謀反,一起被殺。
三子、四子、五子,皆在鍾會謀反後被關押,三子被殺,四子、五子後來都官復原職。
唐高祖時候進士鍾馗,亦是鍾離昧的子孫,後成為道教神仙,專門打鬼。《唐逸史》記載,「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裡,觸殿階而亡。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
在傳說中,鍾離氏還有八仙之一的漢鍾離,以及傳說中齊宣王之妻、四大醜女之一的鐘離春或鍾無豔。
起源三,源於羋姓,楚王族建,封於鍾吾國,其後裔為鍾吾氏,後簡化為鍾氏。鍾吾國位於今江蘇宿遷一帶,前512年,孫武、伍子胥率吳軍攻楚,鍾吾國被併入吳國。
前473年,越國滅吳,前471年,楚國奪回鍾吾。
起源四,源於姬姓,以官為氏,是周王國樂宮官鍾師的後裔。據《周禮·春官》記載,古代有官名「金童師」,擊鐘奏樂,其後裔以鍾為氏。春秋時,子央失其世官,散逸列國,遂以鍾為姓。
起源五,少數民族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