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被稱作「馬」為何不生氣?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我們說起西遊記,腦海中第一個反應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而往往忽略掉了取經路上另一位大功臣,那就是我們的白龍馬了。白龍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但是由於做了一些錯事,最後被觀世音點化,把項下明珠摘了,化身為白龍馬,皈依佛門。在這條取經路上,白龍馬任勞任怨,歷經了千辛萬苦,一定程度上來說,白龍馬的能力並不比豬八戒還有沙僧的小,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了。但是白龍馬的前身是海中之龍,被稱做馬,這不是掉了價位嗎?白龍馬為什麼不生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實這樣的情況,同樣也發生在八戒和沙僧的身上,八戒本來是天庭的天蓬元帥,辛辛苦苦取經十幾年,最後也只被封了個淨壇使者,八戒很直接的問到,為什麼他們都成了佛,為什麼我只是一個淨壇使者呢?最後如來只是搪塞了幾句,八戒也不再好發言。
而沙僧的情況就更加慘澹了,因為當時觀世音對沙僧的諾言是,只要完成了取經任務,就恢復沙僧的官職,也就是沙僧曾經當的捲簾大將,結果到最後只被封了一個羅漢。不過有了八戒的前車之鑑,沙僧也沒有再說什麼了。八戒與沙僧倒還算可以理解,能夠成為靈山的一位帶職人員,可是白龍馬是從一條龍變成了一匹馬,這種苦楚他能輕易的咽得下嗎?
其實白龍馬沒有抗議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如來封他的名號看似簡單,但其實暗含玄機,白龍馬被封為「八部天龍馬」,不過這個只是簡稱,在原著中,對於白龍馬的稱呼可是「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也就是說,白龍馬最後被封為了菩薩呢!
我們再來看白龍馬外表上的變化。話說如來封了他法號後,又派人將他推到了靈山後崖的化龍池中,原著寫道:「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雲,飛出化龍池,盤繞在山門裡擎天華表柱上,諸佛讚揚如來的大法。」
白龍馬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條凡龍,而是長著金鱗銀須的瑞龍了,成功完成蛻變!其實雖然觀音沒有履行對沙僧的諾言,卻完成了對白龍馬的許諾,觀音曾說道:「你須用心了還業障,功成後,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白龍馬果然超越了凡龍,成為了金身正果。白龍馬是龍王三太子,被稱作「馬」為何不生氣?原因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