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其中,就樂山市來說,人口超350萬,為四川省轄地級市,古稱嘉州,有「海棠香國」的美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中亞熱帶氣候帶。樂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顧名思義,樂山這一地名,自然屬於因為一座山而得名的情況。
一
首先,樂山市隸屬於四川省。在地理位置上,樂山市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2°50′—104°30′,北緯28°25′—30°20′。南北長214.4公裡,東西寬164.0公裡。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接。全市總面積12720.03平方公裡,佔全省總面積的2.64%。就樂山市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古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消滅巴國、蜀國,今四川省樂山市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百姓鑿烏尤離堆,開出麻浩河。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樂山市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
二
漢武帝劉徹這位皇帝在位時,該地區屬犍為郡南安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樂山市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在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犍為鐵山冶鐵製造武器、工具等,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析南安縣設立冶官縣。建武三年(496年),樂山劃歸眉山管轄,在武陽縣南境建齊通左郡(眉山),屬益州,轄地包括今東坡區、青神、丹稜、洪雅和樂山市中區、夾江、峨眉山等地。北周時期,設立嘉州。隋朝大業二年(606年),嘉州併入眉州;三年改為眉山郡,治龍遊縣,今樂山市一帶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眉山郡為嘉州,屬劍南道。
三
宋慶元二年(1196年),宋朝升嘉州為嘉定府,屬成都府路。後廢羅目、平羌、玉津等縣。領五縣一監:龍遊縣、洪雅縣、夾江縣、峨眉縣、犍為縣、豐遠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也即元朝時期,升嘉定府為嘉定府路,治龍遊,領一司四縣二州,錄事司,龍遊,夾江,峨眉,犍為,邛州,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降嘉定府路為嘉定府,九月,降嘉定府為嘉定州,降眉州,邛州降為縣,仍屬嘉定州,降榮州為榮縣屬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裡有『至樂山』」為名,改龍遊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到今。由此,對於樂山這一建制,始於清朝時期,屬於因為一座山而得名的情況。
四
最後,1943年,析屏山縣置沐川縣。1968年,設立樂山地區。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併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樂山地區轄樂山市(縣級)及夾江、洪雅、丹稜、青神、眉山、彭山、井研、仁壽、犍為、沐川、峨眉等11縣。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和樂山市、金口河工農區,設立地級樂山市和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金口河區。如今,樂山市轄4個區(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1個縣級市(峨眉山市)、4個縣(犍為、井研、夾江、沐川)和2個彝族自治縣(峨邊、馬邊)。截至2018年底,樂山市總面積達12720.03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351萬人。對於地級樂山市,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