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節日由來
清明,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氣溫逐步開始升高,雨量也逐漸增多,恰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正如古時農諺所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除了是農事曆法外,清明更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祭祖、掃墓是它最獨特而鮮明的文化符號。這一切,據傳說起源於一個已失傳多時的節日——寒食節。
清明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相傳在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在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為了請介子推出山,晉文公親自到綿山相邀,可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
為了逼介子推露面,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每逢該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漢代稱寒食節為禁菸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後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就生動描繪了禁火、掃墓、踏青、插柳等清明風俗活動。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其創作的《朱子家禮》中,專門對清明節的習俗和禮儀進行了簡化規範。放眼古今,儘管「清明」的含義不斷變化和豐富,但「清明」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卻早已根植進了中國人的內心。
不負春光
先秦·風情
先秦人的郊遊浪漫「風情」。《詩經》裡有許多愛情詩篇,都是時人郊遊的記錄。其中《國風·鄭風》裡有首詩歌叫《出其東門》,起首句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雲」。
鄭國人喜歡郊遊,每年春天,出了鄭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遊女子。許多書生少年便利用這個機會,與意中人互贈芍藥,定下愛情的盟約。
魏晉·風雅
到了魏晉時代,春遊則更雅致風流。魏晉風流名士輩出,他們不但創造出了文化藝術的高峰,也在玩樂上自主創新。
當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在自家園林蘭亭搞的那場派對,留下了千古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還留下了一個著名的玩兒法——曲水流觴。
但時人郊遊能遊出一種境界的,還要數陶淵明。
有「千古隱逸之宗」美譽的他在做了十三年「公務員」後,毅然辭去彭澤縣令之職,把家都搬到了郊外,過起了悠然的田園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超凡脫俗,至今沒有哪位「驢友」能超越。
唐朝·風行
魏晉人郊遊雖遊出了境界,但「郊遊熱」在普通人間並未興起,僅屬「小眾」。
到了唐代,春日郊遊才真正風行起來。「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在杜甫筆下,唐朝春遊可謂盛況空前。
春季來臨,明媚的陽光灑遍原野,百鳥在枝頭嚶嚶成韻。男子們邀幾個朋友,一起到曲水邊吹吹風,喝喝酒,再租一艘畫舫,吟幾句詩。
姑娘們則換上美美的春裝,放放風箏、蕩蕩鞦韆、逛逛古剎,再去脂粉鋪子買些玩意兒,好不歡暢愜意。比之今日的春遊,大概只差拿著手機來個自拍,分享朋友圈了。
兩宋·風靡
宋代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將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為7天。這個假日的長度,放到現在,大概也只有十一黃金周可與之媲美了。
或許,正因為假期長,宋時寒食與清明的娛樂活動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利用這難得的「黃金周」,找上同科,約上同鄉,到郊外踏青,喝小酒,發牢騷,吐吐槽,順便交流一下各自身邊的八卦,緩解一下上班的壓力。那個時候,沒有手機wifi,不能發微信、刷微博。於是,有的人乾脆相約到風景秀麗處作畫吟詩,順便分享下生活心得,想著法子找樂。
清明詩句
古人的清明節安排如此豐富,您今天有什麼出行計劃?無論是祭掃還是踏春,都要謹記——水火無情,安全第一!
來源 | 綜合自微言教育、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東南網、團天津市委、團河南省委、國風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