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悟本、李一到馬悅凌,隨著中醫養生「騙子」的被揭露,人們開始對中醫養生既愛又恨。日前,在中國科協舉行的「中醫養生」主題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上,中醫專家坦言,如何辨別養生真偽不僅困惑老百姓,也同樣困惑業內。
中醫主任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面對五花八門的中醫養生說法,揭露了五大「偽中醫養生」。
即:偷梁換柱,把各種說法都塞入養生是不少偽中醫養生的伎倆。以偏概全,抽象中醫的個性化理念也造成了目前中醫養生的亂象。囫圇吞棗,混淆食養與食療的概念;瞞天過海,誇大藥物或食物的作用;混淆是非,迎合以補為時尚的世俗偏見是「偽中醫養生」的另外三種面目。溫長路指出,養生是把補和其他療法結合,綜合治理,包括心理因素、飲食因素、氣血因素、體育鍛鍊因素、藥物因素等等,並不是片面地強調某一個方面就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補的問題要客觀對待。
另外,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養生康復科主任張國璽說,他也贊同方舟子批判食物相剋的說法,比如食物相剋的問題,「中醫養生提倡的是食物多樣化,食物相剋並不符合這個原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食物相剋說法都是不可信的」。而方舟子對於中國傳統坐月子的批判,張國璽卻並不認同,認為有些偏激:「比如他說紅糖和白糖的營養成分並無差別,而事實是白糖是從紅糖中萃取出來的,而在這個過程中,鐵等大量微量元素流失,它們的營養成分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