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即將於2018年3月26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次將有來自32個國家共248間畫廊參展,換言之,是個含括數千甚至上萬件藝術作品的超大型展覽。
? Art Basel HK
雖然展位費用高昂,巴塞爾卻不是只要出得起錢就可以加入的活動,由於畫廊提出的申請方案需通過巴塞爾評選委員會的審核,進而形成入選的畫廊就象是獲得了卓越品牌的認證效果。所以這個無論對主辦方或參展畫廊都所費不貲的「快閃」行動完全值得。
以「移動的藝術軍團:臺灣一線畫廊主」為名,典藏專訪了六位參展本屆香港巴塞爾的畫廊主,試圖透過他們對於畫廊經營的種種設想,一窺臺灣的一線畫廊主是以怎樣的思維與策略,在跨城市的布局裡展現自身的專業實力與品牌形象,與此同時,也藉由推薦一件參展作品的推薦,呈現出在眾畫廊主心目中此次參展香港巴塞爾的焦點所在!
??趙琍×誠品畫廊
這是一個永遠可以體驗差異的行業
2009年,誠品畫廊成功申請參展瑞士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成為首家進入這個頂級藝術商展的臺灣畫廊。千裡迢迢來到集結各城市菁英畫廊的場合,趙琍最強烈的感受是發現自己的畫廊一點也不遜色,當時展出的林明弘與崔廣宇的作品,無論在觀眾或市場反應上都得到很好的成績。然而在這個充滿自信的經驗之後,她的決定竟是從此不再費心於「西進」的努力,決心要集中所有精力深耕亞洲市場。
2009年林明弘個展「我是太陽」展場一景。
作為一個資深畫廊主,趙琍經手過的展覽不計其數,但論及最有成就感的一次,她即刻想到的是賴志盛2011年的個展,當時藝術家計劃在畫廊最大的展廳執行一項現地裝置,內容是以手工將空間裡的所有的鄰接線如實的「描」一遍,換言之,觀眾所遭遇的將會是一個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我當時覺得藝術家是給畫廊下了一道戰帖,但在看到這件作品完成之後,我即刻萌生了一股很想把它賣掉的熱情,因為我想知道臺灣當代藝術市場的邊界在哪裡。」
2011年賴志盛個展「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展出現地裝置《原寸素描》。
後來,《原寸素描》順利由姚謙所收藏,並在隔年(2012)接獲大展「不可見:關於看不到的藝術1957-2012」的邀請,在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藉兩倍於誠品的空間呈現給西方觀眾。這個從藝術家、畫廊、收藏家到美術館的作品經歷,對趙琍來說,完成了多項前所未有的超越,其中也正顯露出這份工作之所以讓她樂此不疲之處,「因為這是一個永遠可以體驗差異的行業」。
→Art Basel 推一件
根據統計,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移工進口國,然而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形下,這些外籍勞工經常處於十分惡劣的工作環境,在黃海昌的影像裡,即呈現出在不同家庭裡的那些女傭,是如何的扮演了宛如聖母瑪利亞、超人、瑪丹娜或南丁格爾之類超越其職責與負擔的荒謬角色,「我想這會是一個在亞洲地區很有共同經驗的主題」。
黃海昌|馬來西亞女傭(超女) 攝影/燈片、燈箱 85\170cmlight box 90.2\176\3cm 2008
??
耿桂英×耿畫廊
臺灣畫廊主裡的叛逆教母
在臺灣藝術圈提到「耿畫廊」,即象徵了所有畫廊經營細節的「頂規」,舉凡作品質感、代理藝術家群、藝術市場擘劃、展覽策布、畫廊空間、印刷出版品等,只要戳印上耿畫廊出品,都帶有一種堅實的質量保證。
耿桂英
構築這塊典範招牌的畫廊主耿桂英,她的生命史從享受安逸下午茶的主婦身分脫離,與建商業務員的虛假話術告別,也從傳統婚姻對女性的束縛出走,「生命沒有挑戰就像白來了一趟,我享受工作,也享受有點難度的人生。」1989年臺北帝門藝術中心成立,經營內容面向西洋藝術,當時加入工作團隊的耿桂英,既實現了投身藝術工作的夢想,也從此奠下日後獨當一面時的經營心法。
2016年「吳大羽的抽屜」展場一景。
在藝術家的選擇上,除了藉由經驗所累積的直觀判斷之外,耿桂英也強調自身對非主流的偏好,「也許我天生就比較反叛,但我覺得如果已經是主流的就不需要我來做了。」事實上,包括吳大羽、朱沅芷、陳蔭羆等藝術家,之所以能夠以中國現代繪畫開創者的角色重新受到重視,很大程度正是來自耿桂英所曾參與的積極推廣。
2017年「無界之境:朱沅芷、朱禮銀雙人展」展場一景。
→Art BaselHK推一件
雖然面對香港巴塞爾,耿桂英還是必須踩住現代主義的範疇,以回應大會對耿畫廊的期待,然而叛逆如她,仍企圖在展位中置入能面向當代的華人藝術家作品,因此若僅能推薦一件此次香港巴塞爾的參展作品,她的選擇是王懷慶的《濃入淡出》,因為除了高度欣賞他從東方文化汲取出的獨特語彙之外,另一個非常「耿」式的理由是,「他的作品應該只有在我們畫廊裡看得到」。
王懷慶|濃入淡出 油彩、畫布 145x112cm 1998
?
蕭博中×索卡藝術中心
拓展藝術版圖的開路先鋒
坐擁臺南、臺北與北京三個據點的索卡藝術中心,著眼於亞洲當代藝術的推廣,由董事長蕭富元在1992年於臺南成立,並在2001年成為首家進駐中國的臺灣畫廊。秉持走在藏家前面的信念,索卡作為開路先鋒積極拓展藝術收藏領域的視野,在臺灣收藏圈興起的日韓藝術、東南亞藝術、海外華人藝術以及中國藝術熱度,都是由索卡率先掀起的浪潮。
身為畫廊第二代的藝術總監蕭博中,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營銷系所畢業後投身畫廊界,甫入行即奔走於東北亞發掘藝術家。他坦言,之前沒想過經營畫廊背後有這麼多辛苦的地方,當被問及面臨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笑著回應說從事畫廊業就是最大的挑戰了。
蕭博中
檢視索卡一路走來的經營脈絡,始終對亞洲藝術的前景與潛力深具信心,尤其聚焦在發揚深具東方思維的藝術家,更勇於在西方藝術主導的局勢下,採取主動掌握話語權的策略;不僅只是表面價格的數字增長,更要讓亞洲藝術家在學術層面上獲得紮實的肯定。
?2015年「洪凌回顧展」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愛爾蘭切斯特比堤圖書館、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展出。
無論在展覽規模或是學術探討,皆以前所未見的高規格打造,從中可一窺索卡在傳承與推廣亞洲藝術的堅定意志與著力之深。顯而易見的,索卡從1999年開始代理至今的中國藝術家洪凌,合作的經紀模式已在畫廊界傳為佳話,更樹立典範:畫廊與藝術家的相知相惜,從共生更達到共榮的境界。
→Art BaselHK推一件
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蕭博中最為推薦洪凌的《冬雪》,這件完成於1992年的作品,擷東西方藝術之長更進而另闢蹊徑。蕭博中指出,在層層堆棧的畫面中深探淺掘都有興味,普羅大眾看到這般大氣磅礡的作品覺得唯美饒富詩意,至於真正的行家,更能在蒼潔曠回中,找到廣袤無垠的內韻,深遂精煉。
洪凌|冬雪 油彩、畫布 80\100cm 1992
??陳菁螢×尊彩藝術中心
推廣臺灣美術史是我們一生的志業
「推廣臺灣美術史是我們一生的志業。」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語氣堅定地說道。這絕不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尊彩為此長年投注的心力與熱情藝術圈有目共睹。
右為陳菁螢
尊彩跳脫商業畫廊的營利思維,20餘年來不遺餘力地整理美術史料、與藝術家家屬交流、籌劃學術型展覽、出版畫冊,乃至於畫作該如何修復,都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喜歡研究美術史,更熱愛分享的陳菁螢在整理這些資料時,對前輩藝術家單純追求創作的熱情受到很大的精神感召,讓她認為必須善用畫廊的資源和力量將這股精神推及到下一代,這也是支持尊彩持續前進的動力;不只是分享藝術帶來的滿足感,背後更有一份反饋社會的使命感。
2015年「超驗與象徵:臺灣新造型藝術展」展場一景。
2015年,尊彩藝術中心以陳澄波個展首次闖進香港巴塞爾,「我們終於把臺灣最優秀的藝術家,成功推進世界最頂尖的藝博會。」陳菁螢語氣裡儘是得意,這也是她從業以來最有成就感的事跡之一。早在2012年,尊彩就開始為臺灣藝術家推向國際付諸行動,從事前分析各大藝博會特質從中找尋定位、到展場的設計規劃,各個面向的呈現都經過縝密考慮;當藝術家被擺在對的位置時,自然會被看見。
2014年協辦臺北故宮博物院陳澄波大展「藏鋒」,餘彥良(左)、陳菁螢(右)於展覽現場與陳澄波的兒子陳重光先生(中)合影。
截至目前,尊彩多次成為首家或唯一闖進歐洲重要藝博會的臺灣畫廊,無論是在國外學術圈或藝術市場都已有斬獲,一年遠赴歐洲參加三到四場藝博會更是常態,代理的年輕藝術家也屢獲國際邀展。關於畫廊的經營之道,儘管陳菁螢笑說是「邊生存邊找出路」,然而,這些經歷讓尊彩的目光放得更遠,思考的是畫廊和藝術家在未來十年的布局裡如何共同成長的長遠之計,而非隨著市場風向變化而擺蕩。
?2016年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展場一景。
→Art Basel HK推一件
陳菁螢特別推薦的楚戈身兼藝術家、詩人、作家等多重身份,同時也是青銅器專家,心懷深厚的中國文化涵養,1958年開始創作抽象畫,潛心於藝術創作,看似恣意的筆墨卻富含哲思;他在2008年的作品《石語》結合了書法的元素,並以幾何色塊呈現強烈構圖感,畫面雄渾的金石味凸顯出獨有的東方美學。
戈|石語 水墨、壓克力顏料、紙本 96×191.2cm 2008
黃其玟×Chi-Wen Gallery
與臺灣錄像藝術史同步的造浪者
?
爽朗、洋派、利落是黃其玟予人的第一印象,她總能迅捷地穿梭於跨國的城市之間,在各項藝博會裡挑戰具備美術館質感的影像策展,創造了臺灣首次打入倫敦「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Art Fair London)的紀錄,成為臺灣畫廊前進國際頂級藝博會的先鋒,這正是黃其玟賦予Chi-Wen Gallery最顯著的品牌形象。
黃其玟
黃其玟側重國際化與學術性的傾向,源自曾與漢雅軒創辦人張頌仁共事的經驗,「我在漢雅軒時代習得的是關於國際化的實質概念、對於藝術的品味訓練,以及錄像藝術的學術知識。」2004年,臺灣藝術市場景氣普遍低迷,黃其玟在眾人皆不看好的局勢下毅然投入臺灣錄像市場的經營,因為直覺告訴她這個市場機制的建立是一項重要任務,雖然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從無到有的艱辛,卻也因為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見的跑道,讓她與不少創作者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感。
2016年參展香港巴塞爾展場一景。
在黃其玟的記憶裡,充滿帶著一卡裝滿投影機、播放器的皮箱,孤身徵戰各地藝博會的場景,而與合作對象之間的高度信任則是這些行動的堅實後盾。不僅在經營內容上具備獨特性,黃其玟與藝術家們「保持開放關係」的合作方式,在同業間也顯得另類,她樂於為合作藝術家引薦重要的策展人與畫廊,期待藝術家能抵達更高遠的位置,與畫廊相互拉抬、並肩陪走。
2016年參展倫敦斐列茲藝術博覽會一景。
早期從一間位於東區商廈閣樓的小畫廊起家,企圖在臺灣的藝術市場裡指出已隱然浮現的新浪潮,如今那些當初並沒太多人關注的錄像藝術家皆已攀至廣受矚目的浪頭上,黃其玟憶起在2016年的香港巴塞爾,她以臺灣錄像史作為策展主題,在規划過程中赫然發現「整理臺灣的錄像史,恰恰等同於整理我所合作過的藝術家。」2017年黃其玟在芝山覓得一棟擁有庭院的早期美軍軍官宿舍,在將畫廊遷至這個全新環境的同時,也開啟了她多項積極轉進的計劃。
在畫廊的新據點裡,除了主題展區外,還規劃了「The Yard」提供給年輕策展人、生物藝術、跨界計劃使用,及「The Library」提供藏品居家陳列建議等不同功能的空間,此外,黃其玟也預備在香港畢打行與H Queen’s間的中環開設一個新的據點,在這些充滿企圖心的肢體伸展裡,顯現出這位敢於與眾不同的畫廊主,將再次投身造新浪的工程。
2017年chi-wen Gallery入位於臺北近郊的現址,一棟擁有庭院的早期美軍軍官宿舍。
→Art Basel HK 推一件
黃其玟選擇推薦的是餘政達的《Tell Me What You Want》,因為這件作品的內容不僅包含多層次的影像生產與對多元文化的關懷,並且其之所以能順利生成,正是仰賴了畫廊與藝術家的合作無間!
餘政達|Tell Me What You Want 複合媒材裝置 2017
??吳悅宇×TKG+
與藝術家一起賭未來
與TKG+總監吳悅宇談及這個在她力促之下,從母親耿桂英所主掌的耿畫廊所延伸出的當代藝術平臺時,總免不了提到兩代畫廊主及其各自不同的經營視野。與耿畫廊所擅長的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有所不同,TKG+的關注重點則貼近年輕藝術家的語彙,本著經營臺灣新銳創作者的初衷而創立,這一出發點在其九年曆程中不斷豐富與完整化,而目標呢?吳悅宇的自我期許是「成為經營臺灣當代藝術的國際知名品牌」。
吳悅宇
2009年TKG+創立時,恰逢金融海嘯餘波蕩漾,許多藝術家對於與畫廊的合作尤顯謹慎,然而在諸多質疑甚至挫折的經驗之間,卻也遇到如袁廣鳴、陳敬元這種即刻點頭的藝術家給出定心丸,讓她更有信心發展出自己的經營結構。
2014年袁廣鳴個展「棲居如詩」展場一景。
2016年陳敬元個展「What am I? If I can’t be yours」展場一景。
吳悅宇回憶自己早年參與母親的事業時,尚處於一種只關注既有合作藝術家的「封閉」狀態,但在主掌TKG+後,她發現這些與她同世代的藝術家,不僅更容易與之交流策劃上的觀念,也為她打開了更豐富的人際連結。在這段與年輕創作者相互啟發、共同成長的過程裡,永不缺乏嶄新的點子與冒險精神,「有點象是在賭未來,我們和藝術家一起前進。」
→Art Basel HK推一件
吳悅宇選擇是何採柔新作《搖欄》:這件具有強烈政治性隱喻的動態雕塑在何採柔的創作脈絡中也屬新穎,結合了柵欄與搖籃的意象,無論是其視覺張力還是想像空間,相信都能在來自各地的觀眾心中產生共鳴。
何採柔|搖欄 不鏽鋼烤漆 176\240\60cm 2018
文|簡秀枝、秦雅君、楊椀茹、張玉音、嚴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