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書法,還有這些書法大家

2020-12-12 騰訊網

行草專學鮮于樞

時有亂真者

從整體上看元代書法,元初書法崇尚復古。以趙子昂為首的書法家認為宋代的書法已經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為政治的開放,使書法家能夠隨心而寫、隨心而發,為明代草書名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其次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統治者用武力徵服了漢族,而漢族卻在文化上徵服了少數民族。元朝政府還專門設置了奎章閣等文化機構,所有的這些都促進了書法的發展。

元時,書體復興以及與"詩、書、畫"的結合是一大特徵,元代書法家注重複古的同時也使各種書體全面復興。由趙子昂開始的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今天,我們介紹六位比較少見的書法家,供大家借鑑。

01邊武

作品鑑賞

邊武書跡甚稀,所知可信作品僅為上海博物館藏《行書七絕詩》,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千字文冊》,及本件行書《龜雖壽》。本件尺幅大,保存精善。是元代書法中罕見之作。邊武(元後至元—至正間,14世紀),生卒年不詳,字伯京,甬東生、玉蓑漁者。燕京(今北京市)人,一作隴西(今甘肅)人。行草專學鮮于樞,時有亂真者。善墨戲花鳥。有枯木竹石圖。

釋文: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徐邦達(1911-2012)題邊跋:元人邊武字伯京,書學鮮于樞,時有亂真者。此書作甚類伯機行書體,實為難得之真跡也。一九九七年冬十二月,東海徐邦達題之於京華客次。

局部放大欣賞:

02覺隱

作品鑑賞

覺隱,生卒年不詳。初名文誠,更名本誠,字道元,一作道玄,後名道元,字覺隱。自號輔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蜀畤坾公。嘉興(一說四川)人,寓吳下。住興聖禪寺,嗣法虛谷陵禪師。又主本覺寺。居無常處,明洪武初尚在人世。

元代最著名的詩僧、畫僧。與天隱圓至、笑隱大欣名聲相埒,時呼為「詩禪三隱」。與宋代的「九僧」並稱。

品高潔,喜詼諧,善書畫,山水學巨然,翎毛竹石俱有灑脫之韻,是有得於道而簸弄精光於筆墨間者。自雲「以喜氣寫蘭,以怒氣寫竹」,大為後人讚賞。每畫畢,輒喜題跋其上。有《凝始子集》、《夢觀集》行世。

03趙麟

作品鑑賞

趙麟《衡唐帖》鑑藏印有「安岐儀周書畫之章」、「無恙」、「樵李氏鶴夢軒珍藏記」、「景賢」等16方。按《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書法編》,可知此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關於趙麟的藝術評價,後人記載亦少。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所言:「麟書更益以工,便可造其父之域。」據《書史會要》和《畫史會要》記載,趙麟雖無盛名,但書翰皆出規入矩,筆意流動,灑落超逸,亦不失家法。其學畫較其兄(趙鳳)勤,成就也較其兄大。沈大年跋《趙氏三世人馬圖》捲雲:「吳興趙公文章政事見重前代,又以其餘力適情於翰墨之內,故字畫之工點染之神妙天下,而子孫亦克承其志焉。」從上述題詠中可以看出,趙麟在繼承家學傳統方面,是深受其父趙雍、其祖趙孟的影響,而從其書畫作品的筆墨特徵及創作題材來看,趙麟更多的是直接承襲趙雍的藝術風格。

趙麟(約1320-1374),字彥徵,趙孟之孫,趙雍次子。關於趙麟的生平,元、明以來的文獻中記載很少,僅在趙雍的一些記載後面提到他是「雍之次子」,以國子生登第,曾為江浙行省檢校、莒州知州等職,當屬元朝層次較低的官員。元末趙麟及其家族為避戰亂,隱居在江、浙地區,入明亦不仕。

04倪瓚

作品鑑賞

倪瓚(130l--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嶽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於無錫梅裡詆陀村。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裡。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故宮博物院藏倪瓚《淡室詩》軸是倪瓚行楷書的代表作。尺幅不大,但卻能小中見大、意味無窮。倪瓚筆法從古隸中出,故他的書法都非常注視起筆與收筆,尤其在字的捺腳上,是極為用心和講究的,隸法表現極為明顯,古氣森森。在橫畫上,則起筆輕闊,收筆重挫,吸收了唐人褚遂良的用筆特點,只是將褚的秀媚化為勁健,視之,頗見力透紙背之功。倪氏楷書的另一個特點是結字扁長互用,穿插參差,左右結構多左低右高,重心右傾,因而字勢生動、奇趣橫生,於勁健峻拔中多了些令人玩味的成分。

小楷的章法是較難把握的,呆板、逼仄、沉悶,都是常見的毛病。然倪氏這件小楷章法不知是信手拈來,還是匠心所為,尋常的六行字,卻處理得如此隙世駭俗!於小楷而言,把「禽與往還」作為一行,若不是早已成竹在胸,斷不可為;而「八月廿日」跋與正文平齊書寫,又是一個大膽的創造。這樣就使本來趨於平穩的章法一下子通透、空靈起來,仿佛湖上向晚的空中,一聲嘶鳴,白鶴—掠而過,又如幽靜的洞室裡忽然透出一道天光,使人頓覺花明柳暗。

倪瓚的優美詩文確實幫了他在書法、繪畫上的大忙。實質上,倪氏純書法作品極為少見,他的詩文和書法大多散落在其簡遠高古的繪畫上。他的不少題畫詩文頗有魏晉人之風神。這種美學思想的形成與他閒雲野鶴般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因而他的書法、繪畫、詩文都散發著簡遠、疏闊、古淡的氣息,是較為典型的文人書畫藝術的代表。讀其詩、味其書、賞其畫,都能使人塵慮盡消,仿佛五臟六腑都得到了一次美的洗禮。

倪瓚《淡室詩》通篇布局疏朗、錯落有致,淡古神韻,無一俗塵。《淡室詩軸》,單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稱道。其結體十有八九是東倒西歪,不成體統的。用筆也多出鋒尖梢,顯得勢竭力虛。但從審美的角度看,不計其細節,而從整體觀賞它時,卻化腐朽為神奇。其筆法,雖然點畫多不工,卻瘦勁通神,行筆又悠然自得,使字態顯得搖曳生動。其章法,雖然結字多不周,卻行氣貫通,時大時小、時長時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錯落,琳琅滿目。

05顧祿

顧祿,約生活在元末明初,字謹中,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以太學生除太常典簿,後為蜀府教授。少有才名,嗜酒善詩,才情浪漫,有「西京詩博士,一代酒神仙」之美譽。精於隸書、行草。書法宗漢隸,結體工整,筆法圓轉靈動,厚重古雅。著有《桐橋倚棹錄》。

此詩記述張氏在淞江治水之佳話。楊維楨書有《張氏通波阡表》卷,是應其學生張麟所請為張氏祖上而作。文中歷述自張氏先人張商英於南宋時渡江來杭,至後人居松江疏通波塘,張氏家族五世以來的積善修德之功。顧祿所書詩意與此吻合,可知也是贈與張氏某位後人的,或即贈與張麟的。此帖書法宗漢隸,結體工整,點畫波尾靈動圓轉,具有厚重古雅的風度。

顧祿的創作態度非常認真,每一筆、每一畫都追求妍美精緻。就像他做文章一樣,樸實中展現精微,縝密中呈現瀟灑。顧祿嚴謹紮實的學風在他的《清嘉錄》自敘中有很好的說明:「是書皆躬自採訪,山前山後,雨風無間,或 舟訪古,或載筆討今,抑且詢諸父老,證以前聞,始採入集。若謬誤相沿,即久在人口,不敢據為臆斷。」為了達到實事求是、追求本真的目的,顧祿可謂風雨無阻、披星戴月、上下求索。這種精神體現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亦是如此:每個筆畫皆可覓得古人蹤跡,在處理一點一畫的時候儘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06張雨

張雨(1283—1350),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澤之,字伯雨,一字天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餘棄家為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書法、繪畫皆工,皇慶元年(1312),30歲登茅山(江蘇句容縣句曲山),受《大洞經》,豁然有悟,並從王壽衍真人入杭州開元宮。在杭州,張雨得以拜見回吳興為先人立碑的趙孟,並侍趙孟學書。次年,張雨又隨王真人入覲大都,以詩風清麗名震京華,與在京的趙孟、楊載、虞集、範槨等友善,並拜在虞集門下。

不久,張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廬三年後,辭去杭州福真觀主持,隨茅山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至茅山學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歲時他脫去道袍,埋葬冠劍,還其儒身,隱居杭州,時往來於三吳,與楊維楨、黃公望、倪瓚、俞和等文士交遊酬唱。其中受楊維楨影響,思想與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貪圖「一刻春無價」,耽溺酒色,尋歡作樂,晚年的詩風、書風都有朝放縱、恣肆發展的傾向。

張雨詩文書畫在元代都很有影響,且名重一時,倪瓚評謂:「本朝道品第一。」他的書法初學趙孟。後在趙氏指點下上追李邕,並旁涉懷素、米芾。李日華說:「張伯雨書性極高,人言其請益趙魏公,公授以李泰和《雲麾將軍碑》,書頓道,日益雄邁。」風格清虛雅逸,有晉、唐遺意。張雨書性極高,他能從趙氏入而又不被師囿,變趙氏的雍容平和為神駿卿遒,有明顯的個人風格,作品流露出隱逸文人清虛雅逸,孤傲不群的氣息。袁華評謂:「貞居先生清詩妙墨,飄飄自然有一種仙氣,信非沉俗中人也。」他是趙氏門牆中能夠自成一種風氣的代表。

相關焦點

  • 趙孟楷書欣賞,《妙嚴寺記》寫出書法藝術美!適合書法初學者!
    而我國的古代著名書法家非常的多,除了書聖王羲之、楷書鼻祖鍾繇外還有很多知名書法家,比如我們今天介紹的另一位楷書名家,他的名字叫趙孟。說到趙孟各位書法愛好者肯定並不陌生,他是我國元朝的著名書畫家,不僅擅長繪畫對中國的書法同樣非常的了解,特別是他的楷書同樣達到了書法藝術美,也被後人稱為是楷書四大家,既然能成為楷書四大家,那趙孟的書法肯定非常的美吧,如果你是趙孟的粉絲,那肯定對趙孟的「趙體」也是非常的熟悉吧?
  • 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
    縱橫捭闔 境界高遠——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言先生書法始於篆、隸而終於草書,其習書的路徑,正好吻合了漢字藝術的三次變革。他的草書獨樹一幟,不但展現出激情四溢、想像飛騰的時代特質,更體現了雲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氣象。當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會感到眾聲喧譁,莫衷一是。
  • 浪漫主義書法大家-尹有香
    、中國布漿畫布雕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烙畫第一人,武漢楚天書畫院研究家、中國象形書法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書畫藝術大家;書法,國畫,油畫、烙畫、布漿畫,布雕畫,樣樣精通。他的書法作品可以說是字中有人,人中有字,成為書法精品,給後代帶來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今年又創作了很多象形字體,有龍 、佛 、福 、壽、 鶴 、悟 、靜 、喜 、鷹 、緣 、祿 、 武道、茶道等。
  • 書法史上精妙絕倫的1000字,美得讓人心醉
    「生於書法」很好解釋,因為《千字文》取自王羲之書法,而「現於書法」是因為後世許多書法家都以精美的書法,將《千字文》展現了一遍又一遍。就比如歐陽詢、文徵明、智永和尚、懷素、趙子昂等,都曾經寫過《千字文》,甚至連近代的書法大家啟功先生也對《千字文》非常喜愛,這足以證明《千字文》的價值以及它「現於書法」的事實。
  • 王羲之的書法為何受到歷代帝王和書法大家的推崇?
    王羲之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兼善隸、草、楷、行各體,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歷代有很多帝王喜歡王羲之的字,康熙經常親筆臨摹王羲之的書法,而唐太宗據說更是帶《蘭亭集序》陪葬的,是以《蘭亭集序》真跡早已不存於世,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馮摹本是通過雙鉤填墨製作而成,摹臨結合,自然生動,最具真跡神韻。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大篆」的書寫較為複雜,且這種古老的字體,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字形,書法初學者難以掌握,書法界推薦不多。「小篆」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後的結果,是文字乃至文化的重大進步。從小篆開始,中國的漢字才有了整齊劃一字形,其曲折、婉轉的字形結構,有一種獨特的美。
  • 這些書法「招式」就是歪門邪道!
    書法是具有高度技術性的藝術門類,寫好書法不僅僅是憑著個人經驗和靈感去實踐,更需要嚴格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規則。有的人練習書法多年沒有找到入門和提高的法門,沉迷於閉門造車,並且陷入了種種書法陋習的毒害。所以,想要步入書法正軌,必須認清這些普遍存在的書法陋習的危害性。
  • 國慶遊學 | 第一天:何為魏碑——書法史背景中的北碑書法
    雖然在北朝的時候,出現了這樣一批碑版,時間短暫、數量很大,但是後來從唐朝到宋朝,到元朝,一直到明朝,這批東西並沒有受到重視,也從來沒有人去對它進行關照。到了清朝中期,好像有人開始意識到了北碑的存在,到了鹹、同年間蔚然大興。為什麼會在清朝的中期,北碑能夠成為書法的主流,它的原因是什麼?這是我們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色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字寫,便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 我怎樣認識書法和理解書法
    在北京這樣的地方我想切入書法的學習以及以後的書法歷程多少還是與其他地方的人有所不同比如見到的大家多機緣多,談談您的學書經歷?劉文華:應該說我的命還不錯吧。我弟兄三個兩個畫畫,我寫字。還有個姐姐不寫不畫但也喜歡藝術。我是標準農村出身,父親是工人。但是個愛學習的工人。
  • 10種書法作品,可入國展|書法|書法作品|展覽|筆法
    此前,書法思考和大家聊到了書法參賽獲獎的技巧,今天,給大家分析中國書法國展的10大發展趨勢,換言之,什麼樣的作品,可以入展?我們歸納成10種作品,下面配以作品,給大家分析:1、由90年代宗法民間書法轉向文人經典書法書法作為一門「形學」的藝術,其風格的獨特新穎是其在展覽會展廳中取勝的法寶。
  • 中書協書法大家劉光霞,行書曹操《龜雖壽》欣賞,可做帖的好書法
    墨是書法構成的重要元素,是書法呈現的最直接的顏色,我們把這種顏色稱之為墨色。墨色的變化除了運筆的輕重緩急之外,調墨也是一幅書法作品的至關重要的步驟。書法學習和創作當中如何調墨呢?若是初學或是練習,用一得閣墨汁就行(不過貌似市面上有很多假牌子,如果是真一得閣,寫完的毛筆用水衝洗後是紫色的。)毛邊紙紙上水墨調和不是很重要(能拉的動筆就差不多,但是如果墨太厚會縮短毛筆的使用壽命。)
  • 淺談書法的品評及書法的風格和流派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的品評及風格和流派。關於書法的品評書法品評是欣賞者對書者作品的品味給予的評價。在古代《漢書》「古今人物表」將古今人物分為九等,魏晉時期更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將士人按其才能分為九品,授予相應的官職。
  • 為人民服務的書法藝術大家—巨邦祥
    現任海東市樂都區民俗文化協會主席,海東市樂都區書法協會會員, 中華文化藝術推廣聯合會會員,中國國際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法家協會青海省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家研究協會常務理事,14歲開始學習楷書.行書,臨習了柳公權」二王」等名人的書法貼,以行草為佳,經多年刻苦練寫,名師指點,書法技藝得到不斷提高,曾多次獲得樂都縣雨潤學區書法大賽獎。
  • 百年書法大變局:位居榜首的書法大師
    這其中有曾任北平大學校長,北大教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的沈尹默先生;有近現代國畫宗師黃賓虹的得意弟子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各具特色,皆為獨領一代書法風尚的風流人物。 這些書法大家們,或書因人名,或純以功力勝出,或以學問超凡,:不一而同卻都出類拔萃。
  • 解惑|書法和書法批評路在何方?
    再看歷史上書名傳千古的大家,誰個的墨寶不是"寫字" 的痕跡?設若字寫得再有藝術性,也永遠只能徘徊在"低層次"中,則書法之道從發軔伊始,便進不了藝術的殿堂。即或幸蒙某朝君王的特別褒獎,得以忝位繆斯之列,又怎能歷經改朝換代的大浪淘沙,香火綿延至今,好之者、迷之者代不乏眾呢? 書法兼有實用和藝術的雙重性質。兩者的產生雖有時序上的先後,卻無本質上的對立。
  • 書法郵票的種類和郵票上的書法文化
    一、名人手跡、題詞郵票這類郵中以毛澤東書法的數量為最多。最精彩的是「文革」期間發行的《毛澤東詩詞》郵票,還有毛澤東的題詞。這些郵票展現了毛澤東書法的氣勢、格高雅的藝術特色。周恩來對體下過很深的功夫,後來又受何紹基的影響,其書法剛直端主、穩健厚重,也多次出現在郵果上。孫中山的書法清秀俊逸、雍容大度,也幾度展現在現在郵票中。二、古代及現代名畫作品郵票中的書法中國繪畫離不開題款及印章等書法刻藝術。書法藝木的水平體現了作者的思想修養。
  • 近代書法大家劉孟伉:戰士原來是書生
    從這些作品看,他在篆、隸、楷、行書方面均達到了較高造詣,草書則極少見。他的書法奠基於楷書,他在顏真卿楷書名作《顏勤禮碑》上用工極深,吸收較多,結字用筆均精熟於手,他的多種書體都無意中攜帶有《顏勤禮碑》的氣息。劉孟伉的諸體之中,尤以行書量多質優,我們可以重點觀摩其行書。
  • 《書法問集》759、有些人的字看著漂亮但不是書法,那何為書法?
    什麼是書法? 【字好不好看是可以很主觀,我覺得你覺得都可以。書法經過時間的考驗,好就是好。】 什麼是書法? 真是一個大問題!
  • 中國傳統 文化,書法文化,上古書法甲骨文
    可以說,書法是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書法的魅力為什麼如此誘人?這說明「天人合一」、「書為心畫」、「翰逸神飛」、「抒情暢神」哲理性的藝術境界,在愜意中揮灑。不過還得感謝它的書寫工具和書寫的對象一文字。文字又起源於何時?帶著這個顯豁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上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