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小編相信許多朋友對華夏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並不陌生,或多或少了解到中國書法藝術在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因為從一件精美的書法作品中,你可以感悟到中國人特有的氣質性情、藝術修養與審美觀念。如果我們按現代美學的最籠統分法把藝術劃為兩大類的話,一類是時間藝術,如文學、詩歌、音樂等,是通過前後接續來完成藝術的創造;一類是空間藝術, 如繪畫、建築、雕塑、工藝品等,是通過空間結構的呈現來實現藝術的創造。那麼書法藝術卻能合二為一,它既是時間藝術,又是空間藝術,既有美術構成,又有詩意的因素。
可以說,書法是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書法的魅力為什麼如此誘人?這說明「天人合一」、「書為心畫」、「翰逸神飛」、「抒情暢神」哲理性的藝術境界,在愜意中揮灑。不過還得感謝它的書寫工具和書寫的對象一文字。文字又起源於何時?帶著這個顯豁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上古文明。
小編說起上古書法,這還要從文字發明之前說起,當時我們華夏民族已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的史載。史傳中「倉頡造字」的倉頡,是一位長著四目透著靈光的神人,作為黃帝的史官,他將流布於世間的文字,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加工創作出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多多少少也為中國文字的誕生,添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我們從近代考古研究的材料上發現,先民們是用刻畫符號來記載事物的,可見上古時先民們對線紋及八卦之類圖式空間構成的美感都非常熱衷。如遠古器物上的線紋,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這些符號跟甲骨文中不少字都很相似,這些線紋圖案符號,表明從漢字產生初始形態。上反映了華夏民族對自然美法則認識和對美的體驗和創造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博採眾美,合而為字」,這是中國文字產生的雛形。下面再讓我們跟隨文字發展的脈絡走近文字。
我們談談甲骨文,目前,我們看到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股商的甲骨文。它不僅表現於字的個數之多,也表現在字的結構複雜性。當然甲骨文並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字在其間的比例也不很大。那麼從線紋符號到甲骨文之間還有怎樣的面貌呢?到現在還真是個謎。不過,從甲骨文發現到現在才是100年間的事。
因為這些文字,大多都是在龜甲或獸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鍥刻的文字,有的甲骨是刻完後再填入硃砂,還有用類似毛筆的東西所寫的墨書或漆書文字,所以也都通稱為甲骨文了。這時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帶有規律性的古文字體系,在字的構造中都可找到中國古人所說的「六書」理論,如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為研究漢字書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甲骨文自被人們認識以來,經歷年發掘,共有15萬片,單字4000多個,可識讀者約1500 個。在甲骨學研究方面,發表論著達3萬餘人。
王懿榮是第一個認識甲骨文字的人。劉鶚作了第一部著錄甲骨文字的專書《鐵雲藏龜》。孫詒讓作了第一部研究甲 骨文字的專書《契文舉例》。羅振玉對於甲骨的收集和流傳最為有功。王國維於史學的發展貢獻最大。王襄的《籃室殷契類纂》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字典。 葉玉森開始對甲骨文字作了綜合的研究。胡光煒作了第一部甲骨文例。董作賓是第一個從事發掘殷墟甲骨文字的人,並著有《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殷歷譜》。另外還有郭沫若、唐蘭、孫海波、朱芳圃、陳夢家、胡厚宣、於省吾、楊樹達、李孝定、容庚、商承祚、姚孝遂、徐中舒、李學勤、高明、裘錫圭、日本的島邦男、伊藤道治等甲骨學專家,對甲骨學的貢獻最為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工作組集體編輯,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選出近5萬片甲骨,是甲骨文材料較全的一部巨著。
甲骨文及其記載的內容,真實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殷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情況。為我們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接下來我們再談談書契文字的風格,如果我們按照古本《竹書紀年》上所說,從盤庚遷到殷墟建都,到帝辛滅亡,共有273年。在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甲骨的文字和風格出現了一些變化。
近代學者董作賓於1933年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詳盡地考定了甲骨卜辭五個不同時期的風格特徵。即:盤庚至武丁第一期書風雄渾,粗獷奔放。 祖庚祖甲第二期書風謹飭,字形修長。廩辛、康丁第三期柔弱頹靡,筆畫草率。 武乙、文丁第四期書風勁峭,用筆放逸。帝乙、帝辛第五期嚴整均勻,多為小字。
小編認為五期分法,普遍為學術界接受。因為甲骨文絕大多數都與佔卜有關,所以亦稱卜辭。它們在使用方面還殘留著原始氏族社會的陶器生產以及殷商人習喜佔卜問卦風俗的痕跡。這樣才使得他們所書寫出來的這些文字形象具備了一些初步的規律性,諸如對稱、均衡、變化、參差等不加修飾而古樸天真的筆法美,錯落疏朗隨體異形任其自然的結體和章法美。標誌著中國文字已進入了成熟期,書法規律也初步形成,也就是說殷商卜辭確立了中國書法的大走向、總格局。那麼該時代還有其他的文字載體嗎?有那便是青銅器。商周是青銅時代的輝煌時期。下面讓我們再了解一下青銅時代。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