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三)

2020-12-19 騰訊網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三)

圖說:肖老師將這張照片命名為收藏自己,埋頭前行的老馬就是他,目標是一泓墨池。

編者按: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肖雲儒老師關於《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的講座由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藝術報》兩整版刊載,並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此文較長,共計12000餘字,計劃以四章節發出,上一次發了第二部分,現在發布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敬請期待。

中國書法史上創新有多種途徑,從上面這個角度看,我感到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程式進入型」創新。程式進入型創新,是承續性、歸納性創新類型。譬如趙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盡仿古人」 ,以似其形而求肖其神。

由於他的文化底蘊有厚度,命運的坎坷和心靈創傷、情緒壓抑又使他世事練達皆學問,有豐厚的個人體驗,得以回溯到前人書寫的情緒狀態中。不但有融會貫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夠使之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藝術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漸寫出了自家面目。

這是一條通過對固有程式的深度進入,漸成大氣象、營構新風景的路子。

(趙孟頫洛神賦)

他是一位集大成者,集大成其實也是一種創造,但在創造的路子上終究走得不遠。還有那類「以古為新」的創新,譬如清代適應藝術的生態變化,翻箱底,出新意,由帖學轉碑學,大致也屬此類。

(懷素草書)

第二,「程式突圍型」創新。亦可稱為程式衝決型創新。

譬如歷代的狂狷書法家,都是以生命衝決禮教,以真性童心衝決社會和藝術既有的遊戲規則而實現創新的。作為一個大群體,情況又各有不同:

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坎坷的身世、苦難的命運使他真有了精神病態,在書畫藝術上卻病蚌成珠,將自己壓抑變異的心靈化為書畫藝術衝決樊籬、求異創新的生命動力,在書畫中創造了前人罕有的悲慨、荒誕境界。

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懷素、張旭,借酒激發生命、心靈和創造的才智勇氣,「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但是他倆卻都是在注重佛法基礎上,實現對程式的變易、發展和改造的。

(米芾翰牘九帖)

有的是藝術之狂,如米芾。他是在進入藝術創作的狂迷狀態後,在靈感的球狀閃電不斷照耀下的異常狀態中實現創新的。米芾主張書法要「隨意」「率性」「天真」「變格」。「忽然揮掃不自知,風去人懷天助力」,是他進入迷狂創作狀態後的真實寫照。

還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楊凝式楊瘋子,為了對付政治、社會的壓力而佯作癲狂。現實的壓抑迫使他只能在書藝中釋放生命,既可以以佯狂示人,又可得到內外兩個世界、虛實兩種境遇的平衡。所以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能夠放膽寫字的文人書家中之第一人」。

這裡,不論是病狂、心狂、藝狂還是佯狂,狂癲精神狀態都成為他們突圍常態、突圍傳統、實現創新的強大動力,而狂癲精神又使他們在藝術創作中走出了中國文化常有的平和衝淡,帶有強烈的衝決色彩甚至斷裂感覺。

但不能不注意的是,從創作準備層面看,他們都對傳統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們把前人的程式融進了心裡;從作品顯示層面看,他們卻把程式拋在了腦後;從作品質地層面看,他們又把程式化在了筆墨中。

(肖雲儒書法)

第三,「程式構建型」創新。

這一類可以于右任為例。于右任從研習北碑起步,傳統程式功力極深。法古卻不泥古,習碑既深,漸次透出本性之消息,既不死追北碑的刀意,也不過分追求蘊藉含蓄,自有一番天真瀟灑的儀態。

這以後,他更自覺地致力於傳統筆法的突破與變革。在《秋先烈(秋瑾)紀念碑記》中,楷書中時見行、隸筆意,隸筆又常以行、楷筆法寫出,平易中便自有了奇崛,大拙裡也就深藏著大巧,很是和諧自洽,雍容大度。

再一步,即出版《右任墨緣》,在27歲到54歲這個黃金年齡段,他的書法由局部創造到整體構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實現了構建新程式的大創造。他適度突破「中和」美,在爽朗灑脫中,將痛快的筆墨與沉著的質地交融一體。

他以自家的個性與功力融行、楷、草為一體,創立了《標準草書》,成為一代新程式,惠澤後世。他的許多創新,如雄渾衝淡、中鋒入紙、法體變化和經營趣味,都成為後人追慕的新「王法」 ,也就是新程式。

這三種創新類型,也可以說是處理書法程式與生命表達關係的三種方式。

一種是深研細習、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內裡找到自己的個性、生命獨特的表達方式;一種是把程式消化於心裡,然後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達,狂放地衝決程式而呈現創新氣象;再一種便是在對傳統程式的開放融匯中,理性地為自己的生命表達和藝術追求構建新的程式法度。這三種創新類型今天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每一位書家的創造活動,都無一例外是個體創造活動,但又無一例外不完全是個體創造活動。他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資源、藝術審美資源、時代情緒資源所構成的潛文化場、潛藝術場之中進行的,這些潛在因素也會通過藝術輿論和藝術市場,變成一種顯在的影響力。

如此說來,我們的創新其實是一種率性中的不率性,個體中的非個體,傳統中的非傳統這樣一種精神活動。一定的科學理性判斷是必要的。譬如,我們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個性和優長的創新路子,不能見什麼都學一手、抓一把。陳師曾在關鍵時刻點撥了齊白石,促成了齊的衰年變法,但陳自己並沒有按照他對齊白石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的風格,因為他不但有「知人之明」,而且有「自知之智」,他知道自己不能走齊白石的路。

真、草、隸、篆之中,草書大約最能傳達書者的生命衝動和書法神韻了。草書是書法藝術中最具生命感的書體。伏案寫狂草,那種成竹在胸、率意而為,不期然而然的自在狀態,那種在運動中即興組合、建構審美關係,智慧如繁花紛披的快意感覺,那種時時以情愫的律動運筆、又處處不實寫情愫的曲運暗合之智和意會神通之美,那種在符號形式與意蘊之間自由出入的通感,無不給生命提供了噴薄的機緣。

綿延幾千年的東方制度和禮教,綿延幾千年的倫理中心、家國同構、天人合一的華夏文化,綿延幾千年重血緣、族緣、地緣的村社意識,大都有意無意偏於抑窒生命的天籟去順應群體生存和社會管理的需求。

這種制度、禮教、文化,在國人心裡磨出了繭子結成了痂,厚厚地覆蓋著真生命的釋放,乃至炎黃子孫不得不在現實層面之外的模擬層面來尋求生命的自由張揚,文學藝術便常常承擔起這一功能。中國的社會實踐一般躬行儒的哲學,而藝術精神則大都奉傳道的流脈,在書法藝術中,草書更是養成和釋放生命自由的主要的渠道。

草書又是書法藝術中難度最大的,生命無羈的奔湧幾乎要同步納入精微的法度之中。法度不像篆、隸、楷那樣森嚴,而生命的變幻莫測是那麼難掌握。

書草如馭馬,要有本事騎在揚鬃奮蹄的神驥之上,奔騰自如。那連綿不絕的線條,在徐疾輕重、疏密絞纏的時間推移中,顯現出音樂的旋律節奏之美;在枯潤濃淡、正側巨細的空間布設中,又具有鮮明的畫意甚至色彩感。

可以說草書是書法藝術筆法、墨法、構圖的集大成者,是書法藝術節奏、韻律、表意的最高層次。苦心習草不只是為了把握一種書體,可以由此出發去領略中國藝術的內在規律,去體味中華美學的精神,乃至去涵養自由心態和生命真性。

書法創新一定要不斷去民間書跡中汲取營養,以大地上無比新鮮的藝術信息和藝術資源激發書家的個體創造力。文人書法從來都是在汲取民間營養中壯大、提升的。

但文人書法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會出現「基因退化」現象,由虎虎有生氣逐漸變得纖弱、蒼白。這時候,便需要從民間書跡鮮冽的資源中補鈣,強化自身。由生機盎然到基因退化再到補鈣復壯,是文人書法發展過程中規律性的現象。

張旭《古詩四帖》

有時,審美生態轉移也會導致對民間書跡的重新發現、推廣。其實碑學就是民間書跡,它對帖學的衝擊與置換,實質上是對文人書法(「帖學」)基因退化的拯救和審美生態轉移的非常典型的表現。

除了在民間書刻、經生寫經、敦煌殘紙,直至簡牘、鐘鼎、甲骨文字等非藝術性的文字書寫中汲取營養、開拓礦藏,以維繫書法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如何汲取現代民間書跡資源以豐富專業書家的創作,也需要我們認真探討。

書法家還應該不斷在社會情緒和時代審美潮流中汲取營養,校正自己的創新坐標。

普列漢諾夫說,「社會狀況決定著社會心理狀況,社會的心理狀況又決定著藝術的發展狀況。」時代審美情緒的變化,藝術市場的變化,藝術家創作追求的變化,最深刻的原因都在社會變化之中。

對社會、時代、藝術思潮和市場的變化,我們不主張趕時尚、搶眼球,輕佻地去迎合,我們也不主張輕易地忽視和輕率地歧視。其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我們創新之用。譬如當代書法對娟秀、纖巧的遠離和對崇高美的追求,對文字書法實用性的淡化和對藝術性、觀賞性的強化,都無不與時代生活的變化、審美思潮的變化有關。

新媒體和網絡時代,是一個說話、讀圖越來越佔據話語平臺的時代;從書寫的角度看,當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電腦輸入與硬筆為主的書寫時代。

一方面,筆墨書寫正在現實生活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書法藝術卻在純粹藝術領域、大眾藝術領域以及文化市場中形成熱點。書法愈益成為審美的專有對象,展覽與發表、環境裝飾與市場流通愈益成為書法藝術的主要展示渠道。這一切都催動著現代書法藝術的創新。

以更大的熱情向前探索當代書法藝術的新途,而不要以傳統的標準、程式的限定對創新多加指責。

在書法創新中,我們當然要堅守東方藝術精神和中國程式主義,無此何談中國書法和中國藝術,但卻不必亦步亦趨拘泥於舊有的程式形態。一部中國藝術史證明,每個時代都可能創造出新的藝術程式和藝術法則來。

讓我們出入於千百年來中國書法的各種創新探索,走出自己的路子;出入於大生活和大生命,以生命體悟催化藝術創新。新的歷史機遇正在向我們走來。

肖雲儒

散文理論的先行者

西部文學的拓荒者

絲路文化的推廣者

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書法家。曾任中國文聯全委、陝西文聯專職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陝西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陝西策劃協會主席,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津貼。

現為陝西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員,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被學界譽為散文理論的先行者、西部文學的開創者、絲路文化的探尋者。50年前提出的散文寫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觀點,影響文壇半世紀,收編進20幾種大學教材和輔導資料。

25年前關於中國西部文化的系列論文和專著《中國西部文學論》,是該領域第一部理論著作,被譽為西部文化理論體系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出版絲路專著《中國西部文化論》《西部向西》《絲路雲履》《絲路雲譚》《絲路雲箋》五部,《走過》《畫 · 說雲公》《不散居文存》等多部,肖雲儒總共發表作品688萬字,著作35部。

------------------------------------------------------------------------------------------------------------

魏連升攝像攝影記者簡介: 中國十大網記者攝影攝像:活動策劃文案;新聞資訊發布

收藏

相關焦點

  • 肖雲儒——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
    專著有《對視》書系(五卷本)《雩山》書系(四卷本)《八十年代文藝會論》《中國西部文藝論》《民族文化結構論》《獨得之美》《中國當代文壇百人》《獨泊》《守昧》《美》(兩人合著,第一作者)《肖雲儒文化講演集》,散文隨筆集有《獨步嵐樓》《撩開人生的帷幕》《走過一一肖雲儒藝術散文集
  • 《地球之虹——肖雲儒絲路墨跡書法展》在西安美道藝術館開幕
    陝西省文化藝術界眾多知名人士及百餘位現場觀眾一起參加了開幕式。  兩千年前,張騫手持一支旌節鑿通了西域之路,把神秘的東方文明推向了世界,而在當代,絲路文化使者蕭雲儒先生以78歲高齡,於2014年伊始,歷經數載,三走絲路。
  • 肖雲儒先生,您是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書法家這頭銜您真夠得著?
    如果一定要說是書法,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文化學者,一定要把書法這一門中國文化藝術中傳統文化的因素表現出來,從筆法、墨法、墨法、章法等各個方面去表現傳統文化!自古以來,文人書法家都是能夠把作品流傳千古下來的最有優勢的一批人,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一批人!為何?因為文化的底蘊越高越能深度理解運用書法這一門文化中的文化!
  • 生命的坎坷 ——賈平凹與肖雲儒的對話
    我給你帶來了三本,你要是缺你拿去。 賈平凹:我一共收集了11本,收集了11本。 肖雲儒:你看,《廢都滋味》。 賈平凹:這個有。 肖雲儒:我跟平凹相識三十多年,這次對話跟以往完全不一樣,過去我們除了私人友誼主要就是談創作,談他的作品和書,但這次我們在《大家》裡談的是人生,而且主要是人生中的坎坷,所以對話一開始切入的就是對平凹的三次批評,以往是沒有這樣集中談過的。
  • 「白牆無字」——肖雲儒寫在「紀念陳忠實先生逝世三周年」
    「白牆無字」 ——寫在「紀念陳忠實先生逝世三周年」話劇《白鹿原》專場演出之後文/肖雲儒陝西人民藝術劇院在4月19日隆重舉行了「紀念陳忠實先生逝世三周年」話劇《白鹿原》專場演出,聞訊自發從各地趕來的觀眾擠滿了能容納近兩千人的陝西大劇院
  • 錢文忠、肖雲儒、六神磊磊、蒙曼,在「詩酒江湖」裡如何「華山論劍...
    (本刊訊 易書考 西安報導)2019年8月10日上午,「華山論劍、詩酒中國」中國詩酒文化高峰論壇暨華山論劍西鳳酒2019品牌文化峰會正式啟幕。肖雲儒、錢文忠、蒙曼以及六神磊磊等文化大咖空降古都西安,與現場嘉賓一起在詩的故鄉品味中國,在酒的源頭華山論劍。  從詩酒情懷到溫情世界,從俠義精神到文化詩教……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各路文化大家言談舉止盡顯儒者風範、深入淺出指點文化奧義,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華山論劍」的文化盛宴。
  • 中國傳統 文化,書法文化,上古書法甲骨文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相信許多朋友對華夏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並不陌生,或多或少了解到中國書法藝術在祖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書法是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書法的魅力為什麼如此誘人?這說明「天人合一」、「書為心畫」、「翰逸神飛」、「抒情暢神」哲理性的藝術境界,在愜意中揮灑。不過還得感謝它的書寫工具和書寫的對象一文字。文字又起源於何時?帶著這個顯豁的疑問,讓我們一同走進上古文明。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
    唯一將古老文字作為藝術的是中國這門藝術叫書法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文字始祖,中國的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績。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的漢字,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色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字寫,便產生了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以古為師,以古為法,與古為徒,與古為友,這也不失為一種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熊秉明先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提出過:「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核心的核心』是書法。」此觀點一經提出,便得到書法界的廣泛贊同和推崇,影響甚為巨大。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孔子不僅如此,它還深深影響民族的文化,即這種從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從政治理想出發的政治思想,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由「仁」的本義派生出來的美學精神孫過庭人如果不行仁道,不守仁,不注意搞好人際關係,其「樂"(讀「月")就沒有意義。
  • 畢羅 | 一個外國人遊覽中國書法文化(五)
    他是從他本人研究武則天時期的中國而考慮的,起初他還以為《書譜》與當時盛行的佛教會有所聯繫,實際上並沒有。把《書譜》作為研究對象以後,我徹底改變了看待書學的態度。首先,與六朝書法相比,唐代書法,哪怕只是看七世紀,有更多的原始資料,一方面是書法作品和文獻,另一方面是關於整個歷史情況和各種文化現象。
  • 邱振中教授BIBF講中國書法之於文化的魅力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以「書店+」的形式攜十餘家文創、科創單位亮相「書店街」展區,還在主舞臺推出8場精彩的文化活動。22日下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藝術家、詩人、藝術理論家邱振中教授,應邀來到本屆圖書節主舞臺,發表了題為「中國書法:文化的魅力」的主題演講。
  • 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
    12月5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承辦的「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對於我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以藝術的形式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鈐印及它的形式處理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鈐印是完成一件書法作品的必備程序,如果不算裝裱過程,它是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姓名字號章為什麼用於這三個位置呢?小編和大家談談書法作品的形式處理吧,嚴格意義上說,書法作品的形式處理不能算作書法創作,一幅作品蓋.上印即告完成,至於後期處理,那是裝裱師的事。隨著「展覽文化」的興起,書法作品的形式美和展覽效果越來越位書法家所關注,以展示為目的的「主題創作」既重視創作本身,又重視形式處理。
  • 大學書法協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鳳凰書法協會等民間社團結成友好社團,並在我社成立之時贈送佳作,以表祝賀。2、國魂藝術 華之重器 ——書法藝術05年9月校園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書法展。06年5月校園文化藝術節成功的舉辦湖南省懷化學院首屆「以書法會友」現場書法大賽,得到了院領導、系領導、老師好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形式論,書法的視覺藝術
    本文乃作者美食界的小阿哥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視覺藝術,人們的視覺所能感受到的,都是它的形式。人們感受書法的美是以書法的直觀形式為根據地。從這一意義說,書法裡不存在沒有內容的形式,沒有什麼不講究內容的「形式主義」。一個書家的書作,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形式?為什麼他的書法形式總是別人的而沒有自己的?為什麼他的書法境界不高雅?為什麼他的作品總是缺少大氣? ……不是別的,因為作者沒有這些東西給它,裝也裝不像,做也做不出來。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皇皇巨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而這部偉大的文字學研究著作,實際上就是許慎根據當時的小篆、參考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國文字,研究編撰而來,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源流演變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了解當時的篆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論壇|山水和書法何以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
    研討會上,中國美院中國思想史與書畫研究中心主任金觀濤說,今天的中國正在興起一場對山水畫和書法狂熱的運動,並被認為是中國文化重建的一個部分,但是在這個狂熱背後,很少人去問:到底山水跟書法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象徵是什麼?
  • 中國好人汪太銀文: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中國十大國粹書法名列弟一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藝術,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開始,到周朝時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書,又到漢代的隸書,後又形成了東晉到唐朝的楷書、行書、草書。
  • 言恭達:走進書法,走進中國
    對於今天經濟全球化、世界文化共融通的時代來說,文化藝術就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最好語言,書法藝術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使臣」。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以其自身的審美特徵和發展規律而成為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理應擔當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如何讓中國書法「走出去」,成為人民友誼的「播種機」、文明對話與人文交流的「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