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鈐印是完成一件書法作品的必備程序,如果不算裝裱過程,它是創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印章本是一種憑記,在書法作品上鈐印,宋元以後開始,在明清之際,完全作為書法作品的一道正式程序。印章不僅是憑記,也成為整幅作品形式安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書法作品上用印,一般分為兩類:一是姓名字號章,二是閒章。
姓名字號章一般鈐於名款的下面或左側,既不失憑記作用,又有結尾效果。印章鈐蓋視作品位置、空白大小而定,若只用一方印,則朱文白文皆可;若用兩方,則應一陰一陽。印面大小以略小於名款為佳。鈐蓋時,切忌印文與相鄰的文字並列,應使其錯落為好。
閒章的使用較為廣泛,它可以起到協調與補救章法的作用。根據幅式的不同,使用情況亦較複雜。閒章可作引首,鈐於作品右上角;可作扶腰,鈐於右側中部;可作壓角,鈐於作品右下角。一般鈐於此三位置,中堂、條幅、對聯、鬥方都可酌情使用,而橫幅、手卷、扇面往往不用扶腰和壓角,只用引首。
為什麼用於這三個位置呢?答案即在「引」、「扶」、「壓」三字,其調整形式的作用,正是「引」、「扶」、「壓」。在橫幅、手卷、扇面、冊頁的行間適當位置,也可以鈐蓋閒章,它能使行間關係結合得更為緊密。同時,它們和前面的引首章、後面的姓名章構成前後呼應,從而加強作品的整體感。不論是閒章還是名章,其風格都應儘可能與書風、字體相協調,形制(大小、形狀)也應和書作相稱。如果更講究一點,甚至包括印尼的顏色亦應與印風、書風、裝裱式樣相呼應。
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名作,經由歷代鑑賞家收藏,被鈐上了不少鑑賞秘藏印,非為作品創作者所蓋。但這些印章與原作一起,構成了一個實際的「存在」,影響人們的觀感。久而久之,人們發現,有些作品因為有了這些印章而增加了審美內涵。
因此,書法創作者試圖加強印章在幅面形式安排中的地位,不僅把印章當作憑記或補救協調之用,而且將其作為獨立構成之因素參與到章法布局中來。依照一定的規律或幅面空間需要而鈐蓋的印章,彼此可以形成極富意味的聯繫,且又與印文、款字融為一體,作品的形式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立體。但如果不懂的形式美感,一味地泛濫鈐蓋,則會適得其反。
小編和大家談談書法作品的形式處理吧,嚴格意義上說,書法作品的形式處理不能算作書法創作,一幅作品蓋.上印即告完成,至於後期處理,那是裝裱師的事。隨著「展覽文化」的興起,書法作品的形式美和展覽效果越來越位書法家所關注,以展示為目的的「主題創作」既重視創作本身,又重視形式處理。
總之,注重形式感,調動一切視覺元素為書法展示的最終效果服務,已成為當代書法創作的一部分。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形式處理方法,供創作時參考。拼接法:當代書法創作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好處是可以把一個大幅的內容分解成小部分,每部分可以單獨書寫完成,不滿意的可以反覆調整,最後將最滿意的拼接到一起,形成一幅完整作品。這樣可避免在書寫一件大幅作品時因個別局部書寫不理想而不得不撕掉重寫的無奈。拼接形式如果做得好,會有較為理想的展覽效果和視覺衝擊力。這對大幅作品駕馭能力較差的書寫者不失為一種補救措施。
做舊法:採用殘缺和破洞法,將一件新寫的作品做成仿古效果,紙張的顏色會給人以一種發黃的古舊感。做舊法一般在一件作品書寫完成後進行。待墨色全乾後,先用茶葉水在作品的背部用羊毛刷刷上幾遍,這樣紙張會逐漸呈現出一種泛黃的效果。破邊致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手撕,古代的宣紙因為是純手工製作,一張宣紙可以揭成三張或更多。現在的宣紙多為機制,不太好撕。但是貼著紙邊慢慢揭下去,還是能撕出。一些殘破效果。殘破不易做得太多,撕毛一兩個角即可;另一種方法是用菸頭輕輕靠在紙邊烤去,讓紙邊慢慢出現焦黃的殘破感。還可在紙張中間用菸頭燒出不規則的小洞,也有古舊和蟲蝕的效果。
礬水噴色法:將明礬用溫水泡開,用乾淨毛筆蘸礬水在宣紙上寫字,寫完以後待半千時,用噴霧器將顏色或墨汁噴在寫過字的宣紙上。如此,用礬水寫過的字就會顯露出來。形成黑底白字的特殊效果。
衝洗法:將寫過字的紙張放在一張木板上, 然後用水衝洗。一般是在字半乾時衝,這樣字體就會出現中間泛白的特殊效果,也有一定的立體感。這種方法在國畫中較為常用,畫竹時用這種方法可以做出雨竹的效果在當代,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已呈現為多元取向,比如刻字,已經成為當代書法展覽的一個特殊門類。書法創作材料和載體也日趨多樣,陶瓷、紫砂、竹木也成為書法創作的絕好載體。我們在向古人、向傳統學習時,也應不斷創新和嘗試一些新的書法創作形式。唯有不斷探索和大膽創新,中國的書法藝術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參考資料《中國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