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上海5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今天,以上海海洋大學為第一單位申報的「中華絨螯蟹新品種選育與產業關鍵技術集成創新」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記者從上海海洋大學了解到,這項「一等獎」或將在不久的將來給上海帶來「滬」字牌良種蟹,打破上海本地大閘蟹長期在陽澄湖大閘蟹面前「抬不起頭」的困局。
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大閘蟹,雖然上海人以愛吃、會吃大閘蟹出名,但本地養殖的大閘蟹卻一直得不到認可。據「中華絨螯蟹新品種選育與產業關鍵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帶頭人、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教授介紹,上海河蟹產業一直處於「有種源、無良種」的窘迫局面,上海蟹種的質量、產量和售價都比較低。上海大規格成蟹養殖一直是個短板,比如在崇明養殖的商品蟹,其規格小、體色黑,有「烏小蟹」之稱。
王成輝介紹,近年來隨著河蟹養殖業迅速發展,不同水系河蟹的苗種出現了大交流和大混雜,種質問題已成為制約上海和全國河蟹產業持續發展最主要的「瓶頸」。為此,王成輝團隊圍繞河蟹產業的「種」和「養」兩大核心問題,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研究,突破了親蟹繁育、蟹種培育、成蟹養殖、飼料研發和蟹產品加工等五大關鍵技術,選育出中華絨螯蟹的國家級新品種——「江海21」,大大改變了上海河蟹種源的窘迫局面。
命名為「江海21」的河蟹新品種,不僅具有生長快、規格大、產量高等特點,還具有步足長、顏值高等特徵,在河蟹養殖業中享有「大長腿」的美名。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口感並不比外地產的大閘蟹差。
據悉,「江海21」也是上海繼2000年團頭魴「浦江一號」選育之後第二個具有上海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已在多家單位進行了轉化應用。
記者了解到,上海海洋大學素來關注全國人民「吃」的問題。1980年代,這所大學率先在國內採用電子顯微揭示家魚人工受精奧秘,創新人工養殖技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人「吃魚難」問題。10年後,這所學校率先開展藻類微觀研究,進一步豐富居民「菜籃子」。這所學校多年來主持或合作培育了各種新品種,包括團頭魴「浦江1號」、新吉富羅非魚、壇紫菜「申福1號」等。中華絨螯蟹苗種及養殖關鍵技術等5項成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所學校有一個有趣的格言——把論文寫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國的江河湖泊上。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