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原文是"survivorship bias",這個典故,出自二戰時期美軍對戰鬥機的防禦能力的研究。
天才瓦爾德
提出這個概念的學者叫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克勞森堡,是一個猶太人。由於納粹的
反
猶
政策,瓦爾德成為歐洲逃亡美國的猶太科學家中的一員,到了美國之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一個教職。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直到1980年才公開瓦爾德的這項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瓦爾德和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資訊理論創始人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決策理論和貝葉斯分析方法的先驅倫納德·吉米·薩維奇(Leonard Jimmie Savage)、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人,都在秘密地為美軍服務。
這幫人一起在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研究小組(SRG)工作,據說,瓦爾德是這個組中最聰明的人。
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1902-1950)
現在回想起來,由於當時歐洲的科研環境惡劣,美軍所網羅到的人才數量,真是堪稱站到了人類科技樹的頂端。
接著來說說很多所謂"理中客"張口必談的 "倖存者偏差"。
美軍的需求
有一天,統計研究小組接到一個比較另類的研究課題:"如何加固轟炸機的裝甲,才能提高它們被擊中後的生存率?"
美國軍方根據在戰鬥中獲得的數據,提出"四個5%"理論:
如果在每次戰鬥中,己方被擊落的戰機數量比對方少5%,油耗比對手低5%,彈藥比對手多5%,機動性比對手高5%,這樣就可以最終成為勝利方。
於是,基於此理論,美國海軍就請這些專家們來設計戰機的改進方案。
軍方為統計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資料,主要是飛機上彈孔的分布,給專家們參考。
從圖中可以看到,這些彈孔分布並不均勻,翅膀上比較多,引擎上比較少。
當時,軍方普遍認為:應該減少裝甲總量,然後在受攻擊最多的部位增加裝甲。這樣飛機可以輕一點,但是防護作用不會減弱,因為防禦的效率提高了。
其實,在把課題交給SRG研究時,軍方已經得出了上述的結論了。天才們唯一需要討論的是:"受攻擊最多的部位"需要增加多少裝甲才是最合適的。
於是,美軍找到瓦爾德,希望得到答案。
萬萬沒想到的是,瓦爾德伸出雙手,啪啪啪打臉軍方,徹底否定他們的想法,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瓦爾德認為:需要加裝防護裝甲的地方,不應該是留有彈孔的地方,反而是沒有彈孔的地方應該多加防護,即飛機的引擎。
瓦爾德解釋:飛機各部位被擊中的機率,應該是均等的。但是,引擎上的彈孔卻比其餘部位少,這說明,那些被擊中引擎的飛機,根本沒有機會返航就墜毀了。而軍方提供的數據,都來自成功返航的飛機,這恰恰說明,即使翅膀被打得千瘡百孔,仍能安全返航。
眾人大吃一驚,但是越想越有道理。接著,瓦爾德又舉了一個更容易懂的例子:
如果,我們去戰地醫院的病房看看,就會發現腿部受傷的病人比胸部中彈的病人多,但這並不是因為胸部中彈的人少,而是胸部中彈後就很難撐到醫院了。
這個比喻說服了所有人。
這件事後,相關人員不斷在各種場合提及,隨被廣為傳播,是為"倖存者偏差"。
伊爾-2的踐行
幾乎同時,大洋彼岸的前蘇聯,有個飛機設計師叫謝爾蓋·伊留申,他應該是對此理論心有戚戚焉,不自覺的在設計中踐行了瓦爾德的理論——這就是有"空中坦克"之稱的伊爾-2戰機。
為啥叫"空中坦克"呢?很明顯,人家就是一個裝了翅膀的坦克。
伊爾-2重要部位裝甲包裹示意圖。
伊留申在設計之初就對之前的強擊機做了戰損統計,分析之後他認為飛行座艙、油箱和發動機等關鍵部位非常重要,所以他就把伊爾-2關鍵部位的裝甲大幅加強,稱之為"飛行坦克"是頗為形象的。
伊爾-2的裝甲結構也是革命性的,它並沒有把裝甲鋪裝在表面,而是將裝甲植入機體結構,雖然增加了重量,犧牲了一部分飛行性能,但戰場生存能力卻得到大幅提高。
據統計,在返航的伊爾-2戰機中,約 50%都帶有各種各樣的戰傷,可絕大多數都能在野戰機場完成修復——經常被打成篩子的後機身為木製、機翼和尾翼是鋁製,所以比較容易維修。
後來連史達林都稱讚"伊爾-2就是紅軍的麵包和空氣"。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到的"布滿彈孔"的飛機,就是這架伊爾-2。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之後被引入金融和商業等領域,像我們經常看到的"死人不會說話"、"沉默數據"、"讀書無用論"等,都涉及這一概念。
而克服"倖存者偏差"的最好方法就是"雙盲實驗"——即實驗必須有"對照組",並且"對照組"和"實驗組"都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實驗主導者也不能知道),以消除主觀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