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大上的「倖存者偏差」是啥?人類頂級數學家打臉美軍

2021-01-10 網易

  倖存者偏差,原文是"survivorship bias",這個典故,出自二戰時期美軍對戰鬥機的防禦能力的研究。

  天才瓦爾德

  提出這個概念的學者叫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克勞森堡,是一個猶太人。由於納粹的

  反

  猶

  政策,瓦爾德成為歐洲逃亡美國的猶太科學家中的一員,到了美國之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一個教職。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直到1980年才公開瓦爾德的這項研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瓦爾德和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資訊理論創始人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決策理論和貝葉斯分析方法的先驅倫納德·吉米·薩維奇(Leonard Jimmie Savage)、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人,都在秘密地為美軍服務。

  這幫人一起在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研究小組(SRG)工作,據說,瓦爾德是這個組中最聰明的人。

  

  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1902-1950)

  現在回想起來,由於當時歐洲的科研環境惡劣,美軍所網羅到的人才數量,真是堪稱站到了人類科技樹的頂端。

  接著來說說很多所謂"理中客"張口必談的 "倖存者偏差"。

  美軍的需求

  有一天,統計研究小組接到一個比較另類的研究課題:"如何加固轟炸機的裝甲,才能提高它們被擊中後的生存率?"

  美國軍方根據在戰鬥中獲得的數據,提出"四個5%"理論:

  如果在每次戰鬥中,己方被擊落的戰機數量比對方少5%,油耗比對手低5%,彈藥比對手多5%,機動性比對手高5%,這樣就可以最終成為勝利方。

  於是,基於此理論,美國海軍就請這些專家們來設計戰機的改進方案。

  軍方為統計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資料,主要是飛機上彈孔的分布,給專家們參考。

  

  從圖中可以看到,這些彈孔分布並不均勻,翅膀上比較多,引擎上比較少。

  當時,軍方普遍認為:應該減少裝甲總量,然後在受攻擊最多的部位增加裝甲。這樣飛機可以輕一點,但是防護作用不會減弱,因為防禦的效率提高了。

  其實,在把課題交給SRG研究時,軍方已經得出了上述的結論了。天才們唯一需要討論的是:"受攻擊最多的部位"需要增加多少裝甲才是最合適的。

  於是,美軍找到瓦爾德,希望得到答案。

  

  萬萬沒想到的是,瓦爾德伸出雙手,啪啪啪打臉軍方,徹底否定他們的想法,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瓦爾德認為:需要加裝防護裝甲的地方,不應該是留有彈孔的地方,反而是沒有彈孔的地方應該多加防護,即飛機的引擎。

  瓦爾德解釋:飛機各部位被擊中的機率,應該是均等的。但是,引擎上的彈孔卻比其餘部位少,這說明,那些被擊中引擎的飛機,根本沒有機會返航就墜毀了。而軍方提供的數據,都來自成功返航的飛機,這恰恰說明,即使翅膀被打得千瘡百孔,仍能安全返航。

  眾人大吃一驚,但是越想越有道理。接著,瓦爾德又舉了一個更容易懂的例子:

  如果,我們去戰地醫院的病房看看,就會發現腿部受傷的病人比胸部中彈的病人多,但這並不是因為胸部中彈的人少,而是胸部中彈後就很難撐到醫院了。

  這個比喻說服了所有人。

  這件事後,相關人員不斷在各種場合提及,隨被廣為傳播,是為"倖存者偏差"。

  伊爾-2的踐行

  幾乎同時,大洋彼岸的前蘇聯,有個飛機設計師叫謝爾蓋·伊留申,他應該是對此理論心有戚戚焉,不自覺的在設計中踐行了瓦爾德的理論——這就是有"空中坦克"之稱的伊爾-2戰機。

  為啥叫"空中坦克"呢?很明顯,人家就是一個裝了翅膀的坦克。

  

  伊爾-2重要部位裝甲包裹示意圖。

  伊留申在設計之初就對之前的強擊機做了戰損統計,分析之後他認為飛行座艙、油箱和發動機等關鍵部位非常重要,所以他就把伊爾-2關鍵部位的裝甲大幅加強,稱之為"飛行坦克"是頗為形象的。

  伊爾-2的裝甲結構也是革命性的,它並沒有把裝甲鋪裝在表面,而是將裝甲植入機體結構,雖然增加了重量,犧牲了一部分飛行性能,但戰場生存能力卻得到大幅提高。

  據統計,在返航的伊爾-2戰機中,約 50%都帶有各種各樣的戰傷,可絕大多數都能在野戰機場完成修復——經常被打成篩子的後機身為木製、機翼和尾翼是鋁製,所以比較容易維修。

  後來連史達林都稱讚"伊爾-2就是紅軍的麵包和空氣"。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到的"布滿彈孔"的飛機,就是這架伊爾-2。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之後被引入金融和商業等領域,像我們經常看到的"死人不會說話"、"沉默數據"、"讀書無用論"等,都涉及這一概念。

  而克服"倖存者偏差"的最好方法就是"雙盲實驗"——即實驗必須有"對照組",並且"對照組"和"實驗組"都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實驗主導者也不能知道),以消除主觀偏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上述情況所帶來的啟示即不應該從成功者提取事實和經驗,因為它可能只是不具廣泛代表性的「經驗之談」和「倖存者」,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還要從更全面、更廣泛、更深入的視角推理分析問題。現階段,在醫療服務質量評價領域,各類賦能學、經驗學、方法學的培訓班、進修班、考察班屢見不鮮、層出不窮,解密梅奧、解密長庚、解密華西等頂級醫療機構醫療服務質量的書籍也特別多,還有遍布微信圈和學術論壇的民營醫療行業標杆們的醫療服務管理之道。毫無疑問站有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以走得更穩,複製先行者的成功經驗可以發展更快,但請別照抄照搬、刻意模仿、一心複製。
  • 高考作文之「倖存者偏差」:曾被日本大加運用,不過吃了大虧
    估計大部分的考生根本枚研究過這個沃德教授,更沒有聽說過這個統計學問題——畢竟統計學是要在上大學之後才系統性學習的。而且這還不僅僅是個統計學問題,這是統計學中著名的「倖存者偏差」問題。「倖存者偏差」是指,在統計學上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 【BBC News精讀】倖存者偏差:別隨便喝下成功學的毒雞湯
    倖存者偏差最著名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其。當時,美國軍方要求數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研究如何最好地保護飛機不被擊落。軍方知道裝甲會有所幫助,但這不能保護整架飛機,而且還會由於太重而導致飛行故障。最初,他們的計劃是檢查從戰鬥中返回的飛機,看它們什麼地方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最後發現是機翼、尾炮手周圍和機身中部,他們決定改進這些部位。
  • 【隨筆】倖存者偏差的幾個例子以及我們如何應對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很常見的環境偏差,具體原理這裡不再贅述,參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倖存者偏差,這裡只是例舉最近自己遇到的幾個例子,以及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例子 1:找工作的例子看到一篇文章:說下現在的職場大環境,看完之後,感覺公眾號作者還是迎合大眾的需求,面向大眾而寫作的。
  •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嗎?
    這個故事被後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倖存者偏差。    它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
  • 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真相,也許是真相的背面
    倖存者偏差,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這個問題來自二戰,在二戰期間人們發現倖存的轟炸機中,機翼中彈的數量很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因此人們認為我們應該加固飛機的機翼。
  • 如何利用「倖存者偏差」現象當股神?
    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兒,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把這個現象運用到場子裡,尤其是運用在股評和財經自媒體圈子裡,其手法和訣竅並不是誰都清楚的。今天我就來講一講。 毫無疑問,說到財經自媒體,各大平臺,各種公眾號上,最火爆的主要是兩類:女博主和赤裸裸地談個股的。
  • 頂級數學家,有什麼「恐怖」之處?
    在《星際穿越》裡,墨菲在獲得黑洞奇點數據後成功解開了數學方程,拯救了當時地球上的人類,你就明白:數學家的「恐怖」在什麼成程度了。附上電影裡的幾張推算過程圖。電影畢竟是電影,寫的是未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哪位數學家特別「恐怖」?今天我要說的就是德國著名數學家-黎曼。
  • 倖存者偏差: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你看不到的往往才是最致命的 倖存者偏差,又譯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
  • 倖存者偏差:你看不到的真相,其實最致命
    文/斑點貓 20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文學作家、思想家、陰謀政治家西塞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拜神的人
  • 倖存者偏差:實現成功不是複製成功者,而是學習失敗者
    生活中充滿了倖存者偏差的狀況,但是只要你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所在,穿破問題表面深入挖掘,就能了解到事情的真像,不被偏見所蒙蔽。因為心理上的偏見,我們會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錯誤決定,或是追隨一些並不正確的理論概念。比如:聽說別人用什麼很有效果,就要趕緊買回來,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或是瘋狂追捧成功學。這種片面的心理表現就是倖存者偏差。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失敗叫「倖存者偏差」!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 頂級數學家可以「恐怖」到什麼程度?美國利用它擊斃了賓拉登
    正如普林斯頓教授說的一樣「Mathematicians won the war」(是數學家贏得了世界大戰),圖靈依靠數學計算,建立了人類第一臺計算機,破解了德軍的加密情報,於是盟軍可以在大西洋暢行無阻。奧本海默依靠數學計算,在橡樹嶺融化了上萬噸白銀後,分離出磁線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於是日本舉起了白旗。
  • 用戶流失分析的兩大誤區:「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
    不過,韓國用戶分析AI服務商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由於遊戲開發者們會認為「這是我製作的遊戲,所以我比誰都了解這個遊戲」,所以在分析用戶行為時,常常會產生兩個錯誤——「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款遊戲中,既有比其他人更重視遊戲內排名的用戶,也有比起競爭、認為用包裝角色更有價值的用戶,情況多樣。因此,詳細的數據分析是很重要的。
  • 那些頂級數學家到底有多「恐怖」?網友:都是大神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之前「達文西的一生」上了熱搜,他在水利工程學、機械工程學、物理學等領域的開創性成就無一不是得益於數學的理論支持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再到現代數學,不乏歷代頂級數學家們驚豔的歷史性創造,天賦異稟加上對數學近乎狂熱的追求是常人無法想像的,甚至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頂級數學家到底有多「恐怖」?1.「數學王子」高斯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就是在課堂上輕鬆的用數列求和的方法解決的了老師提出的從一到一百自然數求和的問題。
  • 這3種倖存者偏差,你應該知道
    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中彈後飛回來的倖存者。這就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這3種現象。01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看多了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一樣能平步青雲。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他們都選擇退學,而去創業。還看過,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很成功的人。
  • 裡根的拉弗曲線是倖存者偏差嗎?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源自二戰時期。當時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發現機翼機身等部分彈孔最多,於是決定加固彈痕多的部位。然而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例如飛機引擎等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難有機會再飛回來,而這部分數據容易被忽略。事實證明,瓦爾德是正確的。
  • 頂級數學家有多厲害,別人努力一輩子,有些人只需努力一下子!
    數學是一個非常考驗智力的科目,也是所有科學的基礎,頂級的數學家都是智商超群。在人類歷史上,有個別超一流數學家,僅憑個人之力,就把數學的發展進程推進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給人類留下豐富的遺產,比如下面幾位。
  • 靈籠:白月魁人類倖存者,她們的武器比燈塔更強,到底啥來頭?
    靈籠這部劇算得上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一部動漫了。講述了末日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末日下人們都生活在燈塔,一個懸浮在地面之上的高空懸浮型飛船裡。而在地面上就是充滿危險的噬極獸。那些噬極獸不僅很難打死,即便是噬極獸被打死了它們也可以再復生。所以說,地面成了非常危險的一個地方。
  • 世界史上的3大頂級數學家:我國無人上榜?他們的聰明讓人絕望
    若要問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學科,小編首推數學。這是一門勤一點也不能補拙的學科,這是一門需要智商和天賦才能有所成就的學科。學習數學你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天才如直覺般的計算能力。對於教育階段的數學來說,普通人或許勤奮點還能跟得上,但是想要靠數學吃飯,那只能是老天爺賞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