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失敗叫「倖存者偏差」!

2020-12-16 騰訊網

文/三飯

最近正在找工作,跑了好幾家面試都沒有得到滿意的offer,好幾次都是騙過去面試然後工作內容安排的都是銷售類的工作,我很是憤懣地與朋友訴苦,朋友卻告訴我說,其實銷售也很不錯啊,我身邊好幾個同學都月入過萬了。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倖存者偏差可以溯源至二戰時期,當時沃德教授受到軍方的要求進行對飛機的改良,於是研究了那些從空戰倖存的轟炸機,飛機上的彈孔主要集中在機身中央、兩側的機翼和尾翼部分。此時軍方覺得要著重加固那些倖存的飛機的損傷嚴重的部分就好了,但是沃德認為,此時統計的樣本只包含了平安返回的轟炸機,所以,彈孔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於是應該加固的是彈孔少的部位。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叫做「倖存者偏差」了,也可以通俗的講,死人不會說話。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犯了這個錯誤,好多人都說,我上次去那個老中醫裡把我頸椎病看好了;那幾個老闆小學沒念完就自己做生意了;大學沒啥用賈伯斯、比爾蓋茨都沒上過大學;那個遊戲主播用的那款手機,玩遊戲賊溜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以一種角度去評判一個性質是否成功是否太過於片面了。

倖存者偏差其實就是存在一個邏輯謬誤,他們只看到了已經經過篩選得出的結論,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所以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就好像去看老中醫,沒有治好的人他們也不會宣揚自己治不好的事吧!有多少企業大佬名校出身,而又有多少小學沒畢業的在工地搬磚呢?那些用著同一部手機的人遊戲水平就在那,始終還是個鉑金水平的比比皆是。

真的沒必要,以少數說多數!

這兩年來,101系選秀層出不同,看著那些在娛樂圈裡混個餑餑香的,多少少年少女心動了,但是試問這兩年來,出了多少個蔡徐坤、楊超越、虞書欣呢?我粗略的算了一下,兩年間,兩大視頻平臺出了三季選秀,每次都從大概1000個人裡選100個左右,那600個人了最後成團的且在大眾面前火了的也不過那麼幾個,剩下的幾千個人的努力看不到,失敗也看不到。

那些人只看到了成功者的光輝,卻看不到那些失敗者的經驗。

當網際網路流行了起來,人們似乎都很樂意去窺探成功者的經驗,似乎,看幾本成功學、看幾場成功大佬的演講自己也可以化身馬雲、馬化騰,為此樂此不疲。

在我看來,真正要窺探成功,除了要學習成功者的品質,還要總結失敗者的經驗,我們要知道,成功是偶然的,而失敗是必然的,一個人的成功是諸多因素的累加效果,如果今天還有第二個馬雲,你覺得,還會成功嗎?而如果今天再出現一個我,再去找工作,我還是失敗的,因為我還是那個不願妥協的我!

所以啊,有的人窮盡一生,想要去找尋所謂成功的秘訣,卻發現只不過一場竹籃打水一場空,生活告訴我,失敗是最好的老師!

加油吧!少年!

相關焦點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一、什麼叫倖存者偏差第二次世界大站期間,英美聯軍與與德國防空兵展開的攻防對戰中,德國的防空兵讓英美聯軍的飛機損失慘重。為了改變這一局勢,英美聯軍邀請飛機專家對執行任務歸來的飛機進行了檢查,結果發現所有返航飛機的機腹部位都有彈痕,機翼卻完整如初,決定強化戰鬥機機腹的抗擊打能力和防禦強度。
  • 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真相,也許是真相的背面
    倖存者偏差,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這個問題來自二戰,在二戰期間人們發現倖存的轟炸機中,機翼中彈的數量很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因此人們認為我們應該加固飛機的機翼。
  • 這3種倖存者偏差,你應該知道
    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中彈後飛回來的倖存者。這就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這3種現象。01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看多了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一樣能平步青雲。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他們都選擇退學,而去創業。還看過,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很成功的人。
  • 倖存者偏差: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你看不到的往往才是最致命的 倖存者偏差,又譯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
  • 倖存者偏差:實現成功不是複製成功者,而是學習失敗者
    重複這個過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與足夠多的名單,在4或5輪之後,就能獲得相信你預測能力的死忠信徒了。因為心理上的偏見,我們會跟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錯誤決定,或是追隨一些並不正確的理論概念。比如:聽說別人用什麼很有效果,就要趕緊買回來,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或是瘋狂追捧成功學。這種片面的心理表現就是倖存者偏差。
  •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嗎?
    然而,但凡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壽命長短和美女與否並無直接關係。    倖存者偏差告訴我們:你所看見的,其實只是你想看見的。    其實它就是一次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那年夏天其實有很多動物都參與了世界盃的預測:    菲律賓的猴子、    墨西哥的羊駝、    非洲的大象、    保加利亞的奶牛、    甚至還有中國的熊貓,    只是因為這些動物預測失敗了,    於是並沒有媒體報導,    而章魚保羅成為那個幸運兒。
  • 【隨筆】倖存者偏差的幾個例子以及我們如何應對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很常見的環境偏差,具體原理這裡不再贅述,參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倖存者偏差,這裡只是例舉最近自己遇到的幾個例子,以及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例子 1:找工作的例子看到一篇文章:說下現在的職場大環境,看完之後,感覺公眾號作者還是迎合大眾的需求,面向大眾而寫作的。
  • 倖存者偏差:你看不到的真相,其實最致命
    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 「死人不會說話」,另一個普遍叫法是「倖存者偏差」。
  • 看似高大上的「倖存者偏差」是啥?人類頂級數學家打臉美軍
    倖存者偏差,原文是"survivorship bias",這個典故,出自二戰時期美軍對戰鬥機的防禦能力的研究。  天才瓦爾德  提出這個概念的學者叫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克勞森堡,是一個猶太人。
  • 【BBC News精讀】倖存者偏差:別隨便喝下成功學的毒雞湯
    倖存者偏差最著名的例子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其。當時,美國軍方要求數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研究如何最好地保護飛機不被擊落。軍方知道裝甲會有所幫助,但這不能保護整架飛機,而且還會由於太重而導致飛行故障。最初,他們的計劃是檢查從戰鬥中返回的飛機,看它們什麼地方受到了最嚴重的打擊,最後發現是機翼、尾炮手周圍和機身中部,他們決定改進這些部位。
  • 如何利用「倖存者偏差」現象當股神?
    與揭露莊股運作方式一樣,這一篇註定也是要得罪人的。不過我也習慣了,無所謂。 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兒,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把這個現象運用到場子裡,尤其是運用在股評和財經自媒體圈子裡,其手法和訣竅並不是誰都清楚的。今天我就來講一講。
  • 用戶流失分析的兩大誤區:「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
    不過,韓國用戶分析AI服務商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由於遊戲開發者們會認為「這是我製作的遊戲,所以我比誰都了解這個遊戲」,所以在分析用戶行為時,常常會產生兩個錯誤——「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款遊戲中,既有比其他人更重視遊戲內排名的用戶,也有比起競爭、認為用包裝角色更有價值的用戶,情況多樣。因此,詳細的數據分析是很重要的。
  • 裡根的拉弗曲線是倖存者偏差嗎?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源自二戰時期。當時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發現機翼機身等部分彈孔最多,於是決定加固彈痕多的部位。然而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例如飛機引擎等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難有機會再飛回來,而這部分數據容易被忽略。事實證明,瓦爾德是正確的。
  • 高考作文之「倖存者偏差」:曾被日本大加運用,不過吃了大虧
    而今年高考的作文題目也很讓人意外,不過,平時就喜歡武器裝備的男生可能會有一點佔便宜的感覺。估計大部分的考生根本枚研究過這個沃德教授,更沒有聽說過這個統計學問題——畢竟統計學是要在上大學之後才系統性學習的。而且這還不僅僅是個統計學問題,這是統計學中著名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 倖存者偏差,在隨機性的世界中,尋找一點理性的存在
    這個人果真買進了很多,沒想到這次卻大失所望,基本上血本無歸。這個人拿著這封神秘的信件去找鄰居,鄰居還沒聽完就默默地拿出兩封一模一樣的信件,說「傻瓜,我的第二封就預測錯了。」 你能想到這是為什麼嗎?原來,這是騙子的把戲。他們從電話簿中找出1萬人,寄出一半看漲的信以及另一半看跌的信,那麼將有一半人,也就是5000人收到的信預測正確。
  • 2018年高考全國卷2(II卷)語文作文題目解析 倖存者偏差是什麼意思
    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收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材料分析:(僅供參考)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同樣是在戰爭中,腿部中彈的人往往比胸部中彈的人多,我們不能說腿部比胸部更容易中彈,而是胸部中彈的人不太容易受到上帝的眷顧。
  • 「倖存者偏差」的大坑了解一下
    中式英語的語法和措辭都不太禁琢磨,但架不住歐美——尤其是英語國家的人見得多,因此即便表述不太地道,老外也能通過大腦的「糾錯」功能,聽出個所以然。語言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溝通。照此來看,作為一種交流工具,Chinglish還算差強人意。
  • 思維認知偏差,可能是導致很多人進步緩慢的最大罪魁禍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認知偏差這個詞,但是認知偏差究竟是什麼?它又包含了哪些方面?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或者都不完全掌握的,一個人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創業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及時打破原有的認知,就不可能夠快速的讓自己提升,快速讓自己成長。
  • 深度探訪|「倖存者」的誤導下,那些沉寂的二本畢業生
    卻有幾個新詞冷不丁地流行起來,既擊中所有人的笑點,又直戳成年人的「痛處」。看著微博、自媒體、UP主鋪天蓋地吶喊著」早安打工人!「、」用凡學的語氣「拍出的小短劇,在捧腹大笑後,竟有一絲辛酸。畢竟,誰不想過上「凡爾賽文學」中所勾畫的」富可敵國不自知「的快意人生?但天一亮,咱們還是庸碌疲憊的」社畜、打工人」。
  • 農村一種長「白頭髮」,叫「白頭翁」的野草,很多人不知道其價值
    農村一種長「白頭髮」,叫「白頭翁」的野草,很多人不知道其價值人只有老了之後,才會長白頭髮。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一種會長白頭髮的野草呢?這種能夠野草就是「白頭翁」了。有資料曾記載: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 餘,皆披下,似纛頭,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也有傳說是杜甫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唐代詩人杜甫困守京華之際,生活異常艱辛,往往是:「殘杯不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兩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嘔吐不止,腹部劇痛難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