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2020-12-16 騰訊網

你看不到的往往才是最致命的

倖存者偏差,又譯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

卻沒有意識到篩選過程中漏掉的信息,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生活中的「偏差」

吸菸喝酒有害健康,這是眾所周知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勸一個人不要吸菸喝酒的時候

他可能會告訴你,你看隔壁老張,老李吸菸喝酒一輩子了還不是好好的嘛

隔壁老張吸菸喝酒一輩子了仍然健在,事實上並不能真的說明吸菸喝酒對身體無害,

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更多的老楊,老李等因為長期的吸菸喝酒損害了健康,早早的離開了人世

在日常的生活中你只能看到倖存者,而那麼多的倖存者則給你一個吸菸喝酒無害的假象,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答案的所在。

創業等於成功嗎?

創業等於成功嗎?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

,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們的視野裡總是可以看到許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比如:馬老師雲

這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你注意到了嗎,既然有成功者,那失敗者哪去了呢?

有的人通過創業成就了自己,於是底氣十足的大肆宣揚自己的創業成果,出書成名。而失敗的人呢?

他們則會退隱幕後,默默無聞!

就是他們的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只能看到成功者,這就給許多人造成了一個假象:創業等於成功!

成功的人通過出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可能會讓崇拜者或讀者高估了自己通過創業獲得成功的概率。

殊不知失敗者他們現在可能處在躲債,家破的境遇。

十個創業八個敗,還有一個在艱難支撐,剩下的那一個就是你眼中如教科書般的偉人!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降低風險呢?

多學!多見!多請教!多思考!

拿捏穩風險,控制好局面,預見未來!

願每一個心懷宏願的人都能擁有自己想要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上述情況所帶來的啟示即不應該從成功者提取事實和經驗,因為它可能只是不具廣泛代表性的「經驗之談」和「倖存者」,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還要從更全面、更廣泛、更深入的視角推理分析問題。這種推理的方法與日常理解的邏輯關係有點出入,這就叫倖存者偏差又叫「倖存者謬誤」,反駁的是一種常見邏輯謬誤,即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之後的結果,忽略被篩選掉的信息,使對事物的認識僅限於某一偏面,甚至是與事實相反的結論。二、倖存者偏差對醫療服務質量服務評價的偏差表現1.相信療效。在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稍不注意也會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
  • 倖存者偏差:你看不到的真相,其實最致命
    「死人不會說話」,另一個普遍叫法是「倖存者偏差」。MBA智庫百科釋義: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也被稱為 「沉默的數據」等。 看完上面這個故事,你有沒有思考過,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曾被「倖存者偏差」誤導過?
  • 倖存者偏差:實現成功不是複製成功者,而是學習失敗者
    倖存者偏差(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 」,是一種認知偏差。其邏輯謬誤表現為過分關注於目前人或物「倖存了某些經歷」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視界內或無法倖存這些事件的人或物。其謬論形式為:倖存過程B的個體A有特性C,因此任何個體倖存過程B需要有特性C。
  • 用戶流失分析的兩大誤區:「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
    不過,韓國用戶分析AI服務商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由於遊戲開發者們會認為「這是我製作的遊戲,所以我比誰都了解這個遊戲」,所以在分析用戶行為時,常常會產生兩個錯誤——「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款遊戲中,既有比其他人更重視遊戲內排名的用戶,也有比起競爭、認為用包裝角色更有價值的用戶,情況多樣。因此,詳細的數據分析是很重要的。
  • 你真的懂「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嗎?
    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這個故事被後人用一個詞語概括——倖存者偏差。
  • 【BBC News精讀】倖存者偏差:別隨便喝下成功學的毒雞湯
    科學家似乎是不會受到倖存者偏差影響的群體。但是,多年來,許多科學期刊因「發表偏向」而導致那些有趣而又結果顯著的研究備受批判。這可以理解,期刊編輯不願意把有限的空間都用來描述這些實驗了,但是這會導致論述不完整。 Leading by example?
  • 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真相,也許是真相的背面
    倖存者偏差,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這個問題來自二戰,在二戰期間人們發現倖存的轟炸機中,機翼中彈的數量很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因此人們認為我們應該加固飛機的機翼。
  • 【隨筆】倖存者偏差的幾個例子以及我們如何應對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很常見的環境偏差,具體原理這裡不再贅述,參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倖存者偏差,這裡只是例舉最近自己遇到的幾個例子,以及提供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例子 1:找工作的例子看到一篇文章:說下現在的職場大環境,看完之後,感覺公眾號作者還是迎合大眾的需求,面向大眾而寫作的。
  • 裡根的拉弗曲線是倖存者偏差嗎?
    倖存者偏差的概念源自二戰時期。當時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發現機翼機身等部分彈孔最多,於是決定加固彈痕多的部位。然而統計學家亞伯拉罕·瓦爾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例如飛機引擎等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難有機會再飛回來,而這部分數據容易被忽略。事實證明,瓦爾德是正確的。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失敗叫「倖存者偏差」!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 如何利用「倖存者偏差」現象當股神?
    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兒,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把這個現象運用到場子裡,尤其是運用在股評和財經自媒體圈子裡,其手法和訣竅並不是誰都清楚的。今天我就來講一講。 毫無疑問,說到財經自媒體,各大平臺,各種公眾號上,最火爆的主要是兩類:女博主和赤裸裸地談個股的。
  • 高考作文之「倖存者偏差」:曾被日本大加運用,不過吃了大虧
    今天,是中國最重要的日子——高考。中國的高考,被形象的形容為「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可見高考的難度之大、影響之深。而今年高考的作文題目也很讓人意外,不過,平時就喜歡武器裝備的男生可能會有一點佔便宜的感覺。
  • 看似高大上的「倖存者偏差」是啥?人類頂級數學家打臉美軍
    倖存者偏差,原文是"survivorship bias",這個典故,出自二戰時期美軍對戰鬥機的防禦能力的研究。  天才瓦爾德  提出這個概念的學者叫瓦爾德?亞伯拉罕 (Wald ábrahám),他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克勞森堡,是一個猶太人。
  • 這3種倖存者偏差,你應該知道
    現在能看到的都是中彈後飛回來的倖存者。這就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也很普遍。特別是這3種現象。01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看多了那些沒讀多少書的人,一樣能平步青雲。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臉書的扎克伯格,他們都選擇退學,而去創業。還看過,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很成功的人。
  • 倖存者偏差,在隨機性的世界中,尋找一點理性的存在
    但避大險更重要。 然而,很多人也只是「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巴菲特成功的因素就只有這兩點嗎?也許是,也許不是。 塔勒布表示,懂概率的人,未必能將其轉化為實際行為。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基礎知識就那麼點,但人的命運結局卻是千差萬別。
  • 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
    (原創:千嶺之松)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這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些人為此感到迷惑,有些人為此徒添煩惱。本人一貫愚鈍但又自以為稍稍明白,就從工作、學習、人生三個維度七拉八扯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在工作上,從達成目標的角度看,當然是結果重要。
  • 確定比正確更重要麼?結果比正義更重要麼?
    而且這裡的二審,並不是說像電視劇裡的一樣,重新來一遍舉證,列舉事實,再審判,咱們的二審是有明確程序的,它更多是偏向程序上的判斷——它不關心結果,它更多是查一遍一審過程中程序是否正確。一審根據具體案件決定的解決方案,二審看一下程序沒問題,一般就不會改判決結果,而不是重新根據事實來一遍。
  • 「倖存者偏差」的大坑了解一下
    如果這樣想,我們就陷入了一個叫做「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邏輯誤區。倖存者偏差系一種邏輯錯誤,指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經過某些篩選的人和事物上,而那些沒有經過篩選的會被忽視。這種錯誤通常由觀測的不充分造成。說白了,就是「死人不會說話」,或者,賠錢的苦主不會曬自己的「致富經」。
  •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茶園新城中學應戰2017重慶走世界電視英語大賽
    (原標題: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茶園新城中學應戰2017重慶走世界電視英語大賽)
  • 戴燕妮:沒能出道有遺憾,但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即便最終沒能出道成團,但在戴燕妮看來,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姐妹們真情實感的友誼,粉絲們一點一滴的支持,都是她不論如何也不會忘記的珍貴記憶。上周剛迎來新一歲的戴燕妮,在《超級星聲》和我們聊了聊女團路,聊了聊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