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銅仁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暨「新市民·追夢橋」工程新聞發布會召開。會上,銅仁市委組織部發布了全市「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建設情況,市委宣傳部發布了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情況。
搭「五橋」、建「五家」,「新市民·追夢橋」遍地開花 易地扶貧搬遷是中央確定的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的重大舉措,是「挪窮窩」與「拔窮根」的治本之舉,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具體舉措。對於銅仁,易地扶貧搬遷是徹底挖掉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穩定脫貧的最有效的途徑。目前,銅仁市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44個,搬遷貧困群眾29.36萬人,跨區縣搬遷12.55萬人,佔全省跨區縣搬遷規模的54.3%。 搬遷群眾搬到城鎮以後,如何讓他們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立足於這樣一個目標,省委提出了實施「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具體由工會、團委、婦聯為主體,整合其他社會各類資源,形成一個專門針對搬遷群眾服務品牌。 近年來,銅仁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體系」。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堅持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的原則,搭好「五橋」、建好「五家」。相繼形成了「1+3+X」領導機制、「1357」工作模式工作經驗,在促進搬遷群眾從「搬得出」向「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轉變、助推「新市民·追夢橋」工程見實效創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確保各項措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銅仁市通過實施搭建感恩橋、建設奮進之家;搭建致富橋、建設幸福之家;搭建連心橋、建設溫暖之家;搭建平安橋、建設和諧之家;搭建融合橋、建設文明之家工程。在全市144個安置點通過聯合建、單獨建的方式,建立124個「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建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124個,探索建立社區少工委57個,開辦扶貧車間135個,建設脫貧攻堅夜校67個,建設「追夢」書屋108個,開辦錦繡作坊92個,組建社區治理職工、青年、婦女志願者隊伍267支。有機整合優勢資源下沉安置點,形成常態聯合服務機制,保障工作長期有效開展,切實提升「新市民·追夢橋」工程品牌影響力和凝聚力。

「新農民·逐夢路」帶領群眾走「五路」、興「五村」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是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進一步加強改進農村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黨的群眾工作落地落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重要探索。 2019年,銅仁市委高度重視,先期在碧江區、萬山區、玉屏自治縣、沿河自治縣啟動了市級試點工作。同年10月,碧江區、玉屏自治縣、沿河自治縣被列入全國第二批500個試點,全市10個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大龍開發區共12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管理單元被列入全省試點。目前,全市整合各類資源,建設了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55個實踐所,312個實踐站點,44個示範站。 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銅仁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單打變協作,破解基層力量不強難題;理論變家常,破解思想落地不實難題;文明變禮遇,破解內生動力不足難題;第四,樂器變武器,破解文化供養不力難題;第五,服務變項目,破解供需對接不暢難題。「五變」破「五題」的改革路徑,破解束縛農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瓶頸問題,為打贏兩場戰役,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凝聚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為進一步鞏固成果,深化拓展試點工作,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前,銅仁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統戰部、市委政法委和市農業農村局等「三部一委一局」已經聯合印發了《銅仁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新農民·逐夢路」工程實施意見》,「三部一委一局」正在分別組建工作專班,細化實施方案,將整合部門、群團、新的社會階層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等資源力量,對應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帶領農村群眾走「五路」、興「五村」,即:走改革創新路,興產業新村;走綠色生態路,興宜居新村;走文化興盛路,興文明新村;走群治善治路,興和諧新村;走共同富裕路,興美麗新村。 預計,通過3到5年的努力,「新農民·逐夢路」工程在銅仁將形成具有銅仁特色的新時代群眾工作新路徑,推動廣大農村產業更加興旺,生態更加宜居,鄉風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農村群眾生活更加富裕。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萬芬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