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記者走近石家莊市欒城區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聽他講述作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近些年的獲得感——澆地不拿鍁、噴藥不進田、種地不跟耬,農業生產方式轉變了,農民也能輕輕鬆鬆掙錢,僅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就經營耕地1.3萬餘畝,每年帶動農戶增收585萬餘元,真正讓種地更有了幹頭,讓鄉親更有了賺頭,讓農業更有了奔頭。(2018年2月8日河北新聞網)
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在人們印象裡,對傳統農民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農村越來越成為大有作為的地方,「農民」一詞逐漸從「身份」轉變為「職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脫穎而出,讓讓農村生機勃勃。從河北情況看,通過培訓、考核認定,像趙軍海一樣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全省已有10.36萬人,正在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是要把種地當成一種職業,而不只是謀生的手段。在新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如果僅僅懂得「糞大水勤」等傳統農業種植知識已經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培養更多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趙軍海通過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帶領廣大社員在土地上掘金,還將大量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和再就業機會,更好地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在更大範圍內的優化配置,農村實現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也讓農民這種職業變得有幹頭了,也讓「土坷垃」變成「金疙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人,就是要讓農民來做主角。隨著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規模,「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等問題將迎刃而解,鄉村振興也必將指日可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分化日益加劇,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誰來堅守鄉村振興的前沿陣地,誰來傳承「三農」事業創新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這就需要大力培育更多的像趙軍海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毋庸置疑,鄉村振興需要新型職業農民來支撐,其受益者是農民,建設主體也理應是農民。但傳統農民在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的過程中,有些農民由於基礎科技文化水平不足,不主動吸收外來新技術,不主動了解市場,常常固步不前。這就需要我們確立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抓好培訓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以點帶面,逐步建立起一支穩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真正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讓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劉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