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 (記者 奚慧穎 通訊員 穗國規宣) 如何打造「網紅」街區?昨日(12月11日),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聯合主辦《從城市更新到鄉村振興》學術講座,邀請了「日本藝術鄉村振興之父」北川富朗與國內鄉村振興領域知名專家共同開展學術交流,並為廣州市較有代表性的黃埔古村、蓮麻古村的活化發展「支招」。
沙龍
講座
「冷巷」彰顯嶺南生活智慧 用細節留住古村鄉愁
面對一片已經成型多年,漸漸走向衰敗的街區,如何為其注入活力? 北川富朗談到,藝術可以為鄉村振興「添把火」。隨著世界各地逐漸精緻化,在水泥和鋼鐵鑄成的森林裡,歷史空間顯得格外有價值。而散落在大地上的一個個村子正是一座座文化寶藏。
黃埔古村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的「山-村-河-田-港-江」村落格局,如今眼中處處是古蹟,但身在其中卻無法直接獲知古村的歷史記憶。屬於這裡的鄉愁在哪裡?
熟悉嶺南鄉村的人一定對「冷巷」不陌生。日前在參觀黃埔古村時,北川富朗就捕捉到了這一點。在他看來,用於通風散熱的冷巷是獨一無二的,充滿了嶺南生活智慧,也是古村的魅力所在,是一定要保留的。其實,鄉愁就在這生活中的點滴細節裡。廣州既為花城,還可以把民居窗臺改造成花園和陽臺,灑下一把種子,收穫滿室芬芳。他還建議引進建築大師「先行先試」,打造一處示範建築。
「從化蓮麻古村的規劃是成功的,但目前還無法複製。」如何克服古村復興所需資金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巡視員、研究員,原農村研究部副部長謝揚建議,可以嘗試農民參股或者金融機構置換抵押的方式。如此一來,政府投資相當於無息貸款,改造完一個村,就能周轉出一筆錢給下一個村,讓每個村都能享受到鄉村振興的好處。
規劃讓村民「說了算」 老人家也打起精神秀技能
隨著十九大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的實施方案》、省住建廳《廣東省2277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規劃編制指引》等政策和技術文件也相繼出臺,為貧困村的振興提供了指導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規劃由村民主導,不完全是專家領銜」。
「村民看得懂而且認可的規劃,才是好規劃。」現場專家分享道,新時代的鄉村規劃師不能只會畫圖和做設計,需要既能夠自上而下連接政府,做智庫構建;又能夠自下而上「沉」到村裡頭,跟村民鄉賢共同制定新的村規民約,尤其是建設公約。
鄉村振興必然離不開村民參與。然而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誰來活化農村?北川富朗指出:「振興農村,就是要讓老人打起精神來,發揮自己的技能。」在他策劃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中,很多作品都是跟當地村民一起完成的。其中有一件紡織品由50歲、60歲、70歲和80歲的各一位奶奶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