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2021-02-07 徐州市普照寺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天,他準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眾。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著眾僧回到精舍。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肯在缽中又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出生的時候,家裡所有的餐具,都滿裝蜜糖。師質夫婦覺得奇異,就此把他取名,叫做蜜勝。


  光陰如箭,歲月奔馳,一轉眼,溜過了幾年,蜜勝已長大了,他厭煩塵俗,要求父母,允許他出家,父母高興地答應了。得到父母的讚許後,蜜勝到祗園精舍,投佛出家。因為他前世的善因,很快的證了果。


  有一次,他和同修比丘們出外度化的途中,感到熱渴異常,大家都想有一杯飲料。這時蜜勝比丘,將空缽向空中一擲,然後雙手去接時缽中已盛滿著佳蜜,送給眾僧解渴。回到精舍時,有一位比丘就向佛陀請教道:「蜜勝比丘,過去修的是什麼福?為什麼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夠方便求得蜜糖?」


  佛陀答道:「你們記得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猿猴,求借缽具,裝了佳蜜,來供養佛和僧眾嗎?由於他的喜心施捨,死後就轉生為人;由於他的誠心,供佛佳蜜,所以今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得到蜜。「佛陀說過以後,比丘又問道:「佛陀!蜜勝的前世,又是什麼因緣,才墮生為猿猴呢?」


  這時佛陀的四周已圍繞著很多弟子,佛陀看了看他們才說道:「蜜勝會墮為猿猴,那已是五百生以前的事,也就是迦葉如來,在世的時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間,看見另一位比丘,跳過一條小溪,就笑他的姿態,如猿猴一樣,因此犯了惡語的罪。所以他墮落為猿猴,後來他知道自己的錯,曾向那比丘求懺悔,免墮地獄受苦,並因此勝緣,猿猴能遇佛得度,今生也很快的證了羅漢果。」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


  ---摘自《佛教因果故事》

寺院帳戶:

徐州市泉山區普照寺

開戶行:

中國建設銀行徐州市城南支行

帳號:32001718936052506793

護持捐贈登記聯繫方式:

請於捐贈後發送登記芳名及金額至以下聯繫方式

聯繫人:周居士

電話:18652233555

關注方法:

(1) 打開微信——點擊右上角"+"——添加朋友——輸入"徐州市普照寺"或"xuzhoushipuzhaosi"。

(2)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輕鬆關注

相關焦點

  • 一句惡言招來苦報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修行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要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講話,不僅不講騙人的話,也不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團體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眾居多。俗話說,女眾往往是「雞腸鳥肚」。
  • 佛陀故事:一句惡言,招來苦報.
    佛陀講完以後,諸比丘們都知道了,一句惡言,就能招來苦報,因此,大家再也不敢有戲言和惡口。因為因果是不會饒過人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祖師語錄:印光大師說佛經讓人明三世因果出輪迴苦海
    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印光法師文鈔》:「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皆令人趨吉避兇、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鬚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潔手淨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
  • 「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名言,原來出自於詩句,上一句同樣很經典
    那些話往往充滿哲理,同時言簡意賅,讓人一聽就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這也正是漢語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用最簡練的方式,則是可以把意思表達清楚。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這也是一句詩,而且這一句話也是充滿了哲理,意思是告訴世人,沒有必要對別人痛下狠手,可以放過別人的時候,還是給別人一條生路,不要做的太過分了。
  • 世人不信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這樣的人,或許才能逢兇化吉……
    因果之所以不是直線的,則是受到緣的牽引而有所變化。|全文共18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世間天地萬物如芻狗,卻在悄無聲息間,組成一種自我約束的龐大系統,呈現一種循環往復的法則,則是咱們常說的「因果定律」。
  • 這個因果報應快得驚人 | 世人不知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附問答)
    傍晚,在院子裡生起火,邀請了農家院的院主,又招來了不少「貴客」共十人之多。 只有他父母不肯吃,但也勸不住。其他人全部「享用」了這次美食。 他姨夫主刀、他阿姨主烹,他們的女兒主吃與供給大家。以及他們的同事和招來的院主等人。 有的烏龜直接剁頭,放血,泡酒。
  • 古人講「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霸氣外露,成英雄好漢的口頭禪
    事實上這種做法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得饒人處且饒人」出處 大家在觀看古裝影視劇的時候,總能聽「得饒人處且饒人」到這句話。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句話實際上出自打油詩《唾玉集》: 「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因果輪迴」這四個字你知道是什麼嗎?你又了解多少呢?
    「因果輪迴」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再次基礎上衍生出各種細分流派。釋迦牟尼最初教化門徒的時候只提出「因果」理論,但但不能解決許多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很多壞蛋並沒有收到相應懲罰,許多善良的人卻日子過得不好。於是引入了「輪迴。因果輪迴並不複雜與深奧。
  • 「得饒人處且饒人」上一句為何很少人提?只因太犀利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勸世名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意思就是能寬恕別人的地方就儘量寬恕,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要趕盡殺絕。這句話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種標誌,和我們的求同存異、包容文化一脈相承。是啊,如果不是「得饒人處且饒人」,中華大地哪來的民族融合、四海皆兄弟?
  •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古人的處世之道
    常言道:「得饒人處且饒人」,說的是要寬厚待人,懂得寬容和體諒他人,莫要將事做絕,莫要將人逼到絕路,畢竟兔子還咬人,在《唾玉集·常談出處》中記載:蔡州褒信縣有一位下棋很厲害的道士,每次下棋就先讓對方一步,他曾經有詩說「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 因果故事|這個因果報應快得驚人,沒超過15個小時
    傍晚,在院子裡生起火,邀請了農家院的院主,又招來了不少「貴客」共十人之多。 只有他父母不肯吃,但也勸不住。其他人全部「享用」了這次美食。 他姨夫主刀、他阿姨主烹,他們的女兒主吃與供給大家。以及他們的同事和招來的院主等人。 有的烏龜直接剁頭,放血,泡酒。
  • 佛教:這世間哪有什麼意外,一切都是因果,這個人的死亡也是如此
    佛教常常說,一切皆有因果,有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在其背後都藏有很深的因果關係。只是這種因果關係,對於我們這種還處在凡夫俗見的人而言很難明白。但是聖賢智者和遁世修行的高僧大德,卻可以通過智慧了悟通達。
  • 佛教:如果你信佛,這4種話要少說,因果不饒人!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指一個人行為的因果。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皆是在造業,只不過業力有大小,業報有善惡好壞之分。種下什麼樣的因,感召什麼樣的果,業力其實就是「因果」。佛門裡將人的業力分為「身口意」這三個方面,即行為、語言、念頭。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業力清淨,是為大福報。業力不淨,自有災殃。人要想修大福報,不但要有好的德行、好的心念,更要懂得守好自己的口業。
  • 「舉頭三尺有神明」:若信因果,請不要傷害這3種人,因果不饒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也是萬法之一,也不是說萬法之外,因果為什麼不空?其實說因果不空,是說它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轉變,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果是轉變的;第二個現象是因果相續。所以說不空是說這兩樁事情,轉變跟相續不空。
  • 因果有輪迴,蒼天饒過誰?不是開玩笑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更加不能心存僥倖。有的人,只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從來不會去幫助別人。這種自私自利的人,最終只會眾叛親離,誰也不會再去幫助他了。人啊,有時候吃吃虧,未必是壞事!懂得寬容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寬容;懂得尊重別人,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感情的背叛逃不開因果,也許這是宿命
    以上觀點本人贊同也不反對,但是對於蒼茫之間,並不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的,有些人你會發現,他們努力了大半輩子也依然碌碌無為,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屏障阻擋他們成功。而有些人,稍微努力一點,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是幸運的,雖然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 增廣賢文: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
    增廣賢文:得饒人處且饒人,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在古代,聖賢常常會留下一些話、道理來闡述一些觀點,一些事情的本質。用話流傳於世的,經常是朗朗上口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收錄聖賢們智慧的書籍。增廣賢文:講的全是人生哲學,說的都是處世之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下面的這3句原文與翻譯。
  •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更霸氣有力,可惜知道的人甚少!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上半句更霸氣有力,成綠林好漢口頭禪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個特別重情義的國家,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要互敬互重,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但是人生不可能是順風順水的,難免與人打交道會遇到斤斤計較胡攪蠻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