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產業園區附近的小公寓越來越受年輕員工的歡迎。 李榮華 攝
原標題: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住工廠宿舍?
創新之城深圳產業用房升級遇到新現象
南方日報2019年7月12日訊 雖然上班要多花20分鐘,房租要多花1000多元,但22歲的龍華富士康女工小青依然更願意租住在工廠之外的一棟農民房,為此她甚至跟領導有過激烈交涉,「如果領導不同意我住外面,我就直接辭職,最後領導同意了。」
記者日前在深圳產業空間調研中發現,像小青這樣,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寧願去城中村租單間,也不願意住在工廠的便宜宿舍。與老一輩員工相比,新一代員工對個人空間和個人時間更為看重。
而這種趨勢正在影響園區企業的招工。近年來,雖然深圳大大小小的產業用房順應產業需求轉型升級,適應了企業新的生產要求,但常常因為生活配套不足,在招聘人才時遇到困難。
「現在企業員工更講環境、場景、個性化、多樣化。」中原地產寫字樓部總經理範進佳告訴記者,隨著千禧一代的成長並進入適婚年齡,深圳新興產業空間需要更加注重品質細節和個性化體驗感。
工廠宿舍多空置 年輕員工更願住外面
在龍華區觀瀾街道,富士康鴻觀工業園算是一個龐然大物,在其南門的觀光路以南,是一個專為數萬富士康員工的生活起居服務的城中村片區,這裡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房。
在一條步行街上,除了較大的萬悅城商場,全是各種小小的理髮店、KTV、購物中心、餐館、旅館、公寓、網吧、診所和藥行等,每到下午五六點下班之後,這條可以望見街尾的小道上就會匯聚著離開生產線的人流。
19歲就進入富士康工廠工作的小青,跟兩個朋友住在附近一套50多平方米的農民房裡。房裡客廳只有一臺電視、一個摺疊桌、幾個塑料凳、幾個晾衣架,顯得空空蕩蕩,而且租金要比工廠宿舍貴2/3,但小青更願意住在這裡。她說她和朋友需要多接觸工廠之外的新東西,「只要不是在工廠的東西,都是新的東西。」她強調。
「像我們老一點的員工,只要有宿舍住就行了,賺錢存錢最重要。」深圳市四和泰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質林稱,但年輕人不行,他們要玩,要社交,要有自己的空間。
作為一名在深圳打工、創業數十年的打拼者,李質林介紹,現在不少產業園區的工廠宿舍相比以前,配備要好得多,空調、熱水器等都有,就是住得比出租屋要擁擠一些,但是大部分年輕人寧願去外面城中村租房。
龍崗區相關部門負責人日前介紹,該部門去年開始跟不少轄區企業深入交流得知,有些工廠宿舍其實是空置的,「因為現在年輕人希望有隱私,想帶女朋友住,願意住在城中村,而那些年紀大的工人出於節省成本考慮往往更願住宿舍。」
園區空間品質成企業攬才重要因素
「我們打算搬到智園去上班,這裡連招人都難。」今年4月,位於南山區桃源街道某個村集體工業園區的一家機械臂公司負責人陶小姐告訴記者。
員工難招的一個原因是該園區配套設施落後。記者了解到,這個園區是上世紀90年代「三來一補」產業老工廠的形態,不適合這家高端製造業初創企業的定位。
在度過艱難初創期之後,這家企業已在國內外消費級機械臂行業站穩了陣腳,就在招兵買馬擴軍準備大幹一番時,碰到的第一道檻,竟然是被來應聘的年輕人「鄙視」。一些年輕人在面試環節看到公司所處的環境就打了退堂鼓。
「年輕人來上班是要有體驗感的,他們接受我們面試,其實也是在面試我們。看了我們這裡的條件之後,會直接跟我講,他們不是廠哥廠妹,來廠房一樣的地方上班,沒面子,也沒前途,朋友都交不到。」陶小姐稱。
但這種老舊工業區和園區卻在深圳產業空間中佔據很大比例。據龍崗區2018年開展的產業用房普查情況顯示,該區現狀產業用房總建築面積達10100.96萬平方米。其中低於10年的產業用房建築面積為1463.78萬平方米,佔比14.5%;10—15年的產業用房建築面積為3403.50萬平方米,佔比33.7%;15年及以上的產業用房建築面積5233.68萬平方米,佔比51.8%,總體呈現老舊狀態。
龍崗區的產業用房普查還顯示,這些老舊園區現狀嚴重不匹配高新技術企業的空間使用需求,而一些區位好的寫字樓月租金在100元/平方米左右,一般高新技術企業既承擔不起費用,這些地方也不適合做科研製造。
在深圳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時,高新技術企業對辦公、居住品質的要求要遠高於以往。新建產業園區運營方在招商時面臨的難題是,其辦公、居住空間的配套水平,難以匹配以新一代員工為主的企業的需求。隨著企業對園區配套的需求出現代際差異,園區運營者越來越意識到,新一代員工對園區空間配套的要求發生了重大變化,迫切需要運營者對園區空間作出調整。
探索建設未來產業空間
據廣東省統計局最新透露,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增加177萬,連續4年達到百萬級。其中,深圳更是以新增49.83萬人的數量,高居全省首位。2011年以來,深圳的年度常住人口增量大約在9萬人左右,2014年達到15萬人,隨後4年,常住人口增量都接近或超過50萬人。數據顯示,深圳人口總體平均年齡約33歲。
範進佳認為,隨著千禧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並進入適婚年齡,新興產業空間需要更加注重品質細節和個性化體驗感,更細緻地關注員工的生活、居住需求。
範進佳認為,一個好的園區,空間要夠大,便於變通;容積率不能太高,因為未來辦公重視舒適度,也更方便增加配置;樓層層高要夠高,不然顯得壓抑;宿舍配比要高。「現在人均居住面積越來越大,要求生活屬性強。有的辦公空間都要有酒店配套服務。」
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對於園區未來發展成什麼樣子,深圳各界其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近年來,深圳很多探索案例已經出現。
位於南山區西麗街道的設計公社,是萬科集團打造的一個新興產業園區。7月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這個園區,看見園區空間主要向地下拓展,有地下四層,地面竟然是一個開放式社區公園,一些周邊居住小區的孩子跟著家長正在遊樂設施玩耍,正在地下空間上班的人員並未受其影響,而遠處的黃昏落日將整個公園染成淡黃一片。
這樣的公園式地下產業空間的設計,在深圳較為少見。設計公社運營負責人徐豪彬告訴記者,其產業空間一開始就清晰定位為創意設計及綠色產業集聚區,除了交通、餐飲、住宿、健身等配套,主要圍繞行業龍頭企業打造粘性強的社群服務,提供法律、財務、融資、產業政策等各類增值服務。(記者 李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