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有書店的街,是城市的影子

2020-12-10 中國青年報

□ 魚 木

對上海產生熟悉感,是從一條福州路開始的。

這條以榕城命名的馬路,就像繁華南京路的背陰面。兩者距離挨得很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南京路熙熙攘攘,熱鬧又喧囂,是永遠站在聚光燈下的;福州路卻是平和的,樸素而內斂,猶如城市的影子,不起眼也不可或缺。

上海的福州路,是一條綿延了百年歷史的書店街。有段時間,因工作原因,常去福州路的一個公車站等車,車站就在一家書店門口。於是閒暇時,我也常在福州路上逛,從東頭走向西頭,再一路走回來,次數多了,也品出一點福州路的味道。

福州路是頗有種古舊的氣息的。馬路不算寬,兩側的房子也都保留了早前的樣式,上海人家的老弄堂就在一個個綠色門牌後邊藏著。查歷史,有人將福州路稱為「中華文化第一街」。上個世紀,在其最輝煌的年代,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林立,戲園、電影院、茶園書場密布,談各大出版社、書店的歷史,免不了提及福州路。

我曾遇見一位薛姓老先生,他的父親薛慶三曾在福州路上的開明書店任職,且是與葉聖陶同年進書店工作。在他父親的口述中,開明書店最初的時候,一切布置都像家庭一樣,設備簡陋,「有人買書,需要叩幾下門方可進來。」書店曾為茅盾、巴金等作家出版、再版過眾多作品,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都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歲月流變,原開明書店或福州路上的報館自是不見蹤跡,然而福州路的書香氣卻是一如既往的。印象中,福州路上現今仍有古籍書店、外文書店、美術書店、音樂書店等,多是定位分明的專門店。福州路上也坐落著赫赫有名的「上海書城」,每層都有功能分區。裡面除了文學類書籍,多有教輔書,於是常能遇到坐在地上看書的學生;自然,電梯口拉著你學英語的輔導機構與應運而生的眼鏡店,也沒有缺席。

除了書店,福州路上雲集了滬上多家出版社,裝裱店、「文房四寶」、文具店則填充了書店之外的空間。

福州路的書店,不是上海最時髦的。現在流行「最美書店」之類的美譽,新奇的、精美的年輕書店,紛紛光鮮亮麗地搬進商場,與手工體驗坊等生活美學並列,書店的外觀好似攬客的必需品。這一點上,福州路是落寞的。然而,福州路的有趣也正在於這種落寞。

福州路靠近人民廣場的一頭,有家緊挨著某大型旅行社的汕頭書屋。旅行社裝修極盡豪華,更襯出書屋的樸素。書屋不大,二十來平方米,或許用雜誌書攤來形容更為貼切。但書屋又是極其顯眼的。層層疊疊懸掛著的雜誌從書屋門口一直蔓延到裡面,讀者低頭、彎腰進入室內,在書報亭難覓的上海,頗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而在滿屋的雜誌中間,牆壁上掛著一老式時鐘,安了臺小型電視,天花板上垂下一盞吊扇,店主夫婦在一側支了張桌子,真可謂螺螄殼裡做道場。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撩開門帘進來了,卻也不敢打擾這一份寧靜。汕頭書屋開了40年,在別處或許可被稱為奇蹟,但換到福州路上,好似這件事本該如此。

以汕頭書屋為起點,經過天蟾逸夫舞臺再往前走,廣西北路路口卻有一家「萬年不倒論斤賣」的書店。3年前我剛來上海時,這家無名書店就掛上了打折、清倉之類的廣告詞,號稱所有書籍都以極其便宜的價格論斤賣,書在這裡儼然成為了大賣場裡的貨物。此後兩三年,這家店一直屹立不倒,已成為福州路上又一款風景線了。不過,近日這家店卻傳來了閉店消息,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福州路上還有個江蘇旅社,我也印象頗深。建築位於福州路379弄50號,是棟細部雕梁畫棟、風格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但現今留存的具體資料並不多。某日聽友人談起它後,我特意挑了個夜晚尋訪。雖說位於鬧市區,江蘇旅社卻也不好找,一路需經過多個彎彎繞繞的小弄堂,真考驗記憶力!

建築現已歸私宅所有,住戶還不少,令人想起雞飛狗跳的「72家房客」。走到旅社方形庭院中間,雕梁畫棟的建築細節還可窺見一點端倪,但因久缺維護也透露出某種破敗感,不大的天井已成為密密麻麻的電動車的停車場。想拍照,拿起相機時,耳邊傳來嬰兒的啼哭聲,於是便又作罷,擔心驚擾了此地的主人。

上海人戀舊。福州路上的杏花樓,每年應時推出的青團、月餅,總引得人爭相排隊。食物的味道不變,同樣的排隊景象年復一年。福州路上這些舊的、看似接近於永恆的小市民風景,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如果想探尋報館的蹤跡,申報館也離此處不遠。前幾年在復旦校友的眾籌下,報館原建築改成了咖啡館。裡頭保留了許多《申報》的痕跡,每次招待新聞系的學姐,我都把地點定這兒。其他的細節已記不清,但很清楚地記得,申報館裡的百香果蛋糕是好吃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一條有書店的街是城市的影子
    對上海產生熟悉感,是從一條福州路開始的。這條以榕城命名的馬路,就像繁華南京路的背陰面。兩者距離挨得很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南京路熙熙攘攘,熱鬧又喧囂,是永遠站在聚光燈下的;福州路卻是平和的,樸素而內斂,猶如城市的影子,不起眼也不可或缺。
  • 合肥三孝口書店一條街將搬遷 科教書店堅守轉型誠品書店
    為配合地鐵二號線工程建設,三孝口人行天橋以北的書店一條街的地段將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拆除工程,合肥人眼中的三孝口書店一條街註定將成為歷史。A 書店一條街:等待搬家中平靜地賣書三孝口天橋以北書店一條街上,各家店鋪店門上都貼著「拆遷清貨」、「全場清貨」等醒目字眼。在牆上大大的「徵」字下,打包圖書、退書正是最近幾天三孝口的書店正在做的事情。
  • 我的日本之行——東京書店一條街
    我從明治神宮出來,坐地鐵去這裡的書店一條街看看。
  • 合肥三孝口書店一條街將搬遷 科教書店堅守轉型誠品書店
    為配合地鐵二號線工程建設,三孝口人行天橋以北的書店一條街的地段將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拆除工程,合肥人眼中的三孝口書店一條街註定將成為歷史。A 書店一條街:等待搬家中平靜地賣書三孝口天橋以北書店一條街上,各家店鋪店門上都貼著「拆遷清貨」、「全場清貨」等醒目字眼。在牆上大大的「徵」字下,打包圖書、退書正是最近幾天三孝口的書店正在做的事情。
  • 借書店一條街搬遷機遇 合肥科教書店轉型誠品書店
    為配合地鐵二號線工程建設,三孝口人行天橋以北的書店一條街的地段將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拆除工程,合肥人眼中的三孝口書店一條街註定將成為歷史。  書店一條街:等待搬家中平靜地賣書  三孝口天橋以北書店一條街上,各家店鋪店門上都貼著「拆遷清貨」、「全場清貨」等醒目字眼。
  • 開封書店街
    歷史名街開封書店街是一條與日本東京神田書街齊名的世界兩大古街之一,書店當然並非只在書店街才有,但書店街那種濃鬱而又厚重的文化氣息,那種悠閒而又雅致的古老韻味,卻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領略到的。對於汴梁人來說,在開封這座城市,逛書店與逛書店街可作同義語。
  • 民國時長沙人有多愛書一條「書店街」有百餘家書店
    長沙的市有書店,始於1886年清政府創辦的思益書局,思益書局設於定王臺,自前清以來遺留的木刻版,均藏於此,各書店需要印書時,即向該局租印。    隨著湖南書局、傳忠書局、章經濟堂、三讓堂等書店相繼成立,到了清末,長沙先後有書店、書肆86家,集中在南陽街、府正街、玉泉街一帶。當時稱之為「書店街」,後人將其統稱為「南陽街書市」。
  • 【熱點關注】開封書店街有一道垃圾風景線
    開封書店街是一條與日本東京神田書街齊名的世界兩大古街之一,書店當然並非只在書店街才有,但書店街那種濃鬱而又厚重的文化氣息,那種悠閒而又雅致的古老韻味
  • 書城歷史:清末民國廣州的書店一條街
    書店,古人叫書坊,又名書肆,與後來的書店只是賣書不同,古代的書坊除賣書外還雕版刻書、印書。自清代開始,廣州的書坊主要在雙門底及西關,其中以城裡的雙門底書坊數量最多。時至今日,北京路上自北往南有教材書店、古籍書店、科技書店、聯合書店、新華書店等,年紀稍大的廣州人還應該知道此前這裡還有外文書店與兒童書店,這麼多書店集中在北京路上,可以說都是清末民國這裡曾是「書店一條街」的繼承。
  • 45年老字號書店倒閉關門 臺北「書店一條街」僅剩個位數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重慶南路過去曾是知名的「書店一條街」,但近年不少老字號書店紛紛歇業,已有45年歷史的建弘書局日前也公告要結束營業,昨日(22日)則是最後一天開店,從白天起人潮就絡繹不絕,書店業績也是睽違多年來,難得突破百萬(新臺幣,下同)。
  • 這是中國唯一一條以「書店」命名的街,來了解一下!
    最神奇的是,這裡有中國唯一一條以「書店」命名的街道……書店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這裡名為「高頭街」,與大宋皇宮相毗鄰。當時交易的商品主要有書籍、字畫、年畫、古玩以及中藥等。清乾隆年間,由於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普及,這裡書店雲集,被正式冠名「書店街」。
  • 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打造人文城市風景線
    隨著義務教育的發展,看書、買書的人多了,書街也逐漸吸引了出版社及販售各式書籍、文具產品的書店進駐,群聚效應締造出書店一條街的非凡面貌,全盛時期, 短短數百米林立著上百家書店,櫛比鱗次,連騎樓也有各式書報攤,讓重慶南路成為最著名的「書店街」,臺北的人文也依傍著這條街,開始發光發熱。1990年代,重慶南路是臺北人買書的首選,一條街逛到底,就能滿足各種需求。
  • 曇華林是文青打卡地,還將是書店一條街?
    記者萬建輝 攝)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7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蔡瑾)6日下午,曇華林遊客熙熙攘攘,不少遊客在一家名為「書鄰小境」的書店前駐足,一些年輕人、家長、孩子在店內或坐或靠,享受閱讀時光。記者萬建輝 攝)這是一家節前新開的書店,由湖北省新華書店所屬的省外文書店設計經營。店內分閱覽區、文創區、酷吧動漫和水吧區,經營面積660平方米。
  • 45年老字號書店倒閉關門 臺北「書店一條街」僅剩個位數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重慶南路過去曾是知名的「書店一條街」,但近年不少老字號書店紛紛歇業,已有45年歷史的建弘書局日前也公告要結束營業,昨日(22日)則是最後一天開店,從白天起人潮就絡繹不絕,書店業績也是睽違多年來,難得突破百萬(新臺幣,下同)。
  • 書城歷史:清末民國廣州的書店一條街
    書店,古人叫書坊,又名書肆,與後來的書店只是賣書不同,古代的書坊除賣書外還雕版刻書、印書。自清代開始,廣州的書坊主要在雙門底及西關,其中以城裡的雙門底書坊數量最多。時至今日,北京路上自北往南有教材書店、古籍書店、科技書店、聯合書店、新華書店等,年紀稍大的廣州人還應該知道此前這裡還有外文書店與兒童書店,這麼多書店集中在北京路上,可以說都是清末民國這裡曾是「書店一條街」的繼承。
  • 文青打卡地曇華林還將成為書店一條街
    記者萬建輝 攝6日下午,曇華林遊客熙熙攘攘,不少遊客在一家名為「書鄰小境」的書店前駐足,一些年輕人、家長、孩子在店內或坐或靠,享受閱讀時光。記者萬建輝 攝這是一家節前新開的書店,由湖北省新華書店所屬的省外文書店設計經營。店內分閱覽區、文創區、酷吧動漫和水吧區,經營面積660平方米。
  • 探訪臺北牯嶺街:給心靈留一條回家的路
    牯嶺街是臺北的一條舊書街。「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道盡了牯嶺街昔日的繁華與榮光。馬路不寬,店家也少,且多是餐館、百貨類店鋪;原來滿街的舊書攤舊書店,如今僅剩寥寥可數的四五家。沒有如織的人流,沒有市井的嘈雜,惟有沿街稀稀疏疏的幾顆榕樹,綠蔭匝地鬚根長垂,見證了牯嶺街曾經的風華。
  • 南山書香民宿一條街要改造!打造書香民宿一條街
    {"title":"南山書香民宿一條街要改造!", "smalltext":"來自上遊新聞客戶端", "id":"1642378", "classid":"910"} 南山書香民宿一條街要改造!
  • 在中國,每個城市都有一條義烏街?
    這條街,在北京叫南鑼鼓巷,在上海叫田子坊,在天津叫古文化街,在重慶叫磁器口,在濟南叫芙蓉街,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黃山叫屯溪老街,在南京叫夫子廟,在寧波叫南塘老街,在揚州叫東關街,在成都叫寬窄巷子,在廈門叫鼓浪嶼,在武漢叫戶部巷,在西安叫回民街,在桂林叫西街,在鄭州叫德化街,在青島叫劈柴院,在拉薩叫八角街,在麗江叫麗江古城,在開封叫七盛角,在蘭州叫正寧路,在湘西叫鳳凰古城,在蘇州叫平江路,
  • 河南開封千年老街書店街重現歷史盛景
    新華網鄭州11月24日專電(記者桂娟)經過4個多月的街景綜合整治,有著千年歷史的開封市書店街23日開街,七朝古都開封又多了一處品味古城風貌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