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 木
對上海產生熟悉感,是從一條福州路開始的。
這條以榕城命名的馬路,就像繁華南京路的背陰面。兩者距離挨得很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南京路熙熙攘攘,熱鬧又喧囂,是永遠站在聚光燈下的;福州路卻是平和的,樸素而內斂,猶如城市的影子,不起眼也不可或缺。
上海的福州路,是一條綿延了百年歷史的書店街。有段時間,因工作原因,常去福州路的一個公車站等車,車站就在一家書店門口。於是閒暇時,我也常在福州路上逛,從東頭走向西頭,再一路走回來,次數多了,也品出一點福州路的味道。
福州路是頗有種古舊的氣息的。馬路不算寬,兩側的房子也都保留了早前的樣式,上海人家的老弄堂就在一個個綠色門牌後邊藏著。查歷史,有人將福州路稱為「中華文化第一街」。上個世紀,在其最輝煌的年代,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林立,戲園、電影院、茶園書場密布,談各大出版社、書店的歷史,免不了提及福州路。
我曾遇見一位薛姓老先生,他的父親薛慶三曾在福州路上的開明書店任職,且是與葉聖陶同年進書店工作。在他父親的口述中,開明書店最初的時候,一切布置都像家庭一樣,設備簡陋,「有人買書,需要叩幾下門方可進來。」書店曾為茅盾、巴金等作家出版、再版過眾多作品,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都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歲月流變,原開明書店或福州路上的報館自是不見蹤跡,然而福州路的書香氣卻是一如既往的。印象中,福州路上現今仍有古籍書店、外文書店、美術書店、音樂書店等,多是定位分明的專門店。福州路上也坐落著赫赫有名的「上海書城」,每層都有功能分區。裡面除了文學類書籍,多有教輔書,於是常能遇到坐在地上看書的學生;自然,電梯口拉著你學英語的輔導機構與應運而生的眼鏡店,也沒有缺席。
除了書店,福州路上雲集了滬上多家出版社,裝裱店、「文房四寶」、文具店則填充了書店之外的空間。
福州路的書店,不是上海最時髦的。現在流行「最美書店」之類的美譽,新奇的、精美的年輕書店,紛紛光鮮亮麗地搬進商場,與手工體驗坊等生活美學並列,書店的外觀好似攬客的必需品。這一點上,福州路是落寞的。然而,福州路的有趣也正在於這種落寞。
福州路靠近人民廣場的一頭,有家緊挨著某大型旅行社的汕頭書屋。旅行社裝修極盡豪華,更襯出書屋的樸素。書屋不大,二十來平方米,或許用雜誌書攤來形容更為貼切。但書屋又是極其顯眼的。層層疊疊懸掛著的雜誌從書屋門口一直蔓延到裡面,讀者低頭、彎腰進入室內,在書報亭難覓的上海,頗有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而在滿屋的雜誌中間,牆壁上掛著一老式時鐘,安了臺小型電視,天花板上垂下一盞吊扇,店主夫婦在一側支了張桌子,真可謂螺螄殼裡做道場。慕名前來打卡的遊客撩開門帘進來了,卻也不敢打擾這一份寧靜。汕頭書屋開了40年,在別處或許可被稱為奇蹟,但換到福州路上,好似這件事本該如此。
以汕頭書屋為起點,經過天蟾逸夫舞臺再往前走,廣西北路路口卻有一家「萬年不倒論斤賣」的書店。3年前我剛來上海時,這家無名書店就掛上了打折、清倉之類的廣告詞,號稱所有書籍都以極其便宜的價格論斤賣,書在這裡儼然成為了大賣場裡的貨物。此後兩三年,這家店一直屹立不倒,已成為福州路上又一款風景線了。不過,近日這家店卻傳來了閉店消息,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福州路上還有個江蘇旅社,我也印象頗深。建築位於福州路379弄50號,是棟細部雕梁畫棟、風格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但現今留存的具體資料並不多。某日聽友人談起它後,我特意挑了個夜晚尋訪。雖說位於鬧市區,江蘇旅社卻也不好找,一路需經過多個彎彎繞繞的小弄堂,真考驗記憶力!
建築現已歸私宅所有,住戶還不少,令人想起雞飛狗跳的「72家房客」。走到旅社方形庭院中間,雕梁畫棟的建築細節還可窺見一點端倪,但因久缺維護也透露出某種破敗感,不大的天井已成為密密麻麻的電動車的停車場。想拍照,拿起相機時,耳邊傳來嬰兒的啼哭聲,於是便又作罷,擔心驚擾了此地的主人。
上海人戀舊。福州路上的杏花樓,每年應時推出的青團、月餅,總引得人爭相排隊。食物的味道不變,同樣的排隊景象年復一年。福州路上這些舊的、看似接近於永恆的小市民風景,總是讓人流連忘返。
如果想探尋報館的蹤跡,申報館也離此處不遠。前幾年在復旦校友的眾籌下,報館原建築改成了咖啡館。裡頭保留了許多《申報》的痕跡,每次招待新聞系的學姐,我都把地點定這兒。其他的細節已記不清,但很清楚地記得,申報館裡的百香果蛋糕是好吃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