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最紅火的是1992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五六平方米的店鋪一年租金11萬元,商場經營人員有1000多
——妙果寺商場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餘先生(今年66歲,從商場籌建開始,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
溫州網訊 前天上午,在結束一名商場攤主的諮詢後,餘主任聊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的盛況。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鹿城區有環城東路、鐵井欄和木杓巷等3個較大的馬路市場。馬路市場既影響交通又不便管理,1985年5月,當時的鹿城區工商局與城郊鄉松臺村在妙果寺對面,聯合創辦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當年9月28日試營業,10月1日正式營業。商場共200多個攤位,每個攤位五六平方米,年租金約4000元,以個體工商戶為主,攤主大都從廣州進貨或自辦工廠加工。僅四五個月,商場迅速躥紅。最紅火時,五六平方米的店鋪一年租金達11萬元。
餘主任回憶,在每天上午6時開門營業前,商場門外已擠滿來自全國的客商。大門一打開,拎著大包小包的客商蜂擁而入。
「當時人們買衣服不認牌子只看款式。受歡迎的款式很快就被搶光,遲到的客商只能看著樣本預定。記得當時有個攤位的羊毛衫很受歡迎,進價30元,賣出80元,老闆賺了不少錢;還有個攤主,幾乎每天能賣出千件汗衫,每件賺五六元,一天下來獲利五六千元,在當時這是件了不得的事。」餘主任笑笑,那時他也租了攤位賣襯衫,每件賺1元,一年賺了4萬多元!
當時,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的日均客流量一萬多人次,年成交量超億元,商品銷售輻射全國。「雖然商場生意好,但服裝款式若不夠新潮,售價再低也沒人要,壓貨到血本無歸。加上商鋪租金年年高,也有不少人虧錢的。」餘主任表示,當時商家拼的是眼光和創新力,後起溫商之所以聞名世界,也許正繼承了那一代創業者獨到的眼光和創新能力。
每天凌晨3點多,開始準備麵條、包子等早餐,客人一批又一批,到下午兩三點才能休息——張旭強(曾經的早餐店店主,68歲)
如今年近古稀的張旭強當年住妙果寺商場附近,開了家早餐店生意非常興隆。憶當年,他顯得有些激動:「一大早五六點鐘商場門口就聚集了一大群人,等候的、吃早飯的,很嘈雜。那年我老婆剛生產不久,被吵得睡不著,索性起來開窗看他們來來往往,這在當時也算是一道風景。」
商場的繁榮帶動周邊居民主動創業。為了早上能在商場開門之前趕到,外地客商大多選擇住在妙果寺附近的旅館,以致旅館生意火爆。張旭強發現了這個商機,於是在開早餐店之餘,又騰出家裡的房間開辦私人旅館,共5個房間,每間客房每天房價50元,幾乎每天爆滿。
隨著生意擴大,當年的一批攤主逐漸走出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自創服裝公司,成為溫商楷模
——葉永國(商人)
1986年,市民葉永國在妙果寺商場開出一家較上檔次的店鋪,需要四處採購服裝。為了看守貨物,也為了省旅店錢,他時常露宿車站、碼頭。葉永國的服裝款式特別受歡迎,上午一開張就被客商搶光。後來,他把生意拓展到杭州定安路服裝市場、四季青服裝市場、北京京溫服裝市場、哈爾濱國貿、重慶朝天門、廣州白馬等市場,從原來的單一模式變成自己創立的全國銷售網絡體系。
而美特斯·邦威服飾創始人周成建、溫州卡秋莎服裝公司董事長王鳴卡等,都是從妙果寺服裝商場起步的。王鳴卡當年在這裡經營服裝時,妻子鄭建秋懂得設計,每隔一段時間就推出款式新穎的女裝,很受客戶歡迎。但往往一個銷路看好的時裝新款出來僅一兩天時間,市場上就會出現樣子差不多且價格更為低廉的服裝,弄得老客戶無所適從。為了避免被仿製,1987年,王鳴卡特地設計一個用自己和妻子鄭建秋及女兒三個人名字組成的品牌「卡秋莎」,這也是溫州最早創立自己品牌的服裝商戶之一。
如今每次出差看到外地的服裝批發市場,就會想起我們的「妙果寺」
——市民張麗媚(曾在妙果寺商場擺攤賣過男裝)
妙果寺商場創辦初期,曾連續3屆獲「全國文明集貿市場」稱號,1994年被省工商局命名為「浙江省規範化市場」,還一度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關注。
在妙果寺服裝商場的輻射下,周圍形成包括童裝總匯、鹿城服裝批發市場等10多個服裝商場和1200米長的沿街服裝商店,總攤位2770多個,年成交總額近10億元。同時,在市區來福門、東方燈具、動力頭等,一個個「明星市場」由此遍地開花,各類專業市場迅猛發展,推動了溫州製造走向全國。據資料顯示,溫州專業市場啟動於20世紀70年代,發展於80年代,繁榮於90年代。
從1997年開始,妙果寺服裝批發商場開始走下坡路並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一代溫州人記憶中的「妙果寺」。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