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樓 記者何曉剛 攝
古往今來,在中國人的思想裡
房子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原來武漢第一批商品房的誕生
距離現在也不過35年多
臺北路上誕生武漢第一批商品房
1400米長的臺北路,南起解放大道、北至黃菱路,是武漢第一條以中國臺灣省地名命名的道路。
它是武漢排得上號的繁華街區,以臺灣風情著稱。這條街上以臺灣地名命名的店家更是鱗次櫛比,臺北商場、小臺灣酒樓、臺北新視聽、臺北單間……這裡也藏著武漢地道的美食,黑皮牛雜、賀記王鴨子、金色霧都、歡豔熱乾麵……
除此之外,這裡還誕生了武漢第一批商品房。
據1998年11月18日《長江日報》記載,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第一批商品房是「臺北西村商品住宅樓」,是1983年武漢市統建辦(武漢地產集團前身)開發建設的,當時的售價在200~600元/平方米之間,當時的銷售對象除了單位,還有第一批萬元戶。
武漢第一批商品房如今還在
細算下來,武漢市最早的商品房距今已經35年。長江日報記者來到臺北路片區打探,這裡的居民區劃分為臺北一村、臺北二村、臺北三村、臺北四村。走進小區,年輕人幾乎沒人知道臺北西村這個地方,住在這裡的老人,也搖搖頭說沒聽說過這個地方。
當年的房子還在嗎?長江日報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統建的檔案室。蔡家田小區、鄂城墩小區、堤角小區、新華下路小區………裡面幾排活動的檔案櫃,至今存著當年的武漢每一個老小區的建築檔案。工作人員從中抽出了鄂城墩西區的施工圖紙,打開了一段塵封的回憶。
當年鄂城墩小區的規劃圖
1983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剛剛起步,住在筒子樓裡的人們,那會兒對市場經濟的概念還比較陌生。
69歲的原統建辦副主任劉雲說,1983年以前,統建辦的職責還是統籌計劃和建設市屬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住宅,全武漢的房子都是統建統分。鄂城墩西區是武漢試水的第一批商品房項目,銷售的項目被命名為鄂城墩西區住宅小區。
35年前每平方米房價200元至300元
如今的範圍圖
當時臺北路從西往東建,每一棟都有一個編號。因為建了許多年,當時也沒有小區牌子,所以大多數人只記得自己房子是哪一棟哪一單元,臺北西村很少人知道了。
劉雲當時是經營處處長,親歷了第一批商品房的銷售。他回憶,統建辦當時對外售價為200~300元/平方米,幾年後以600元/平方米的價格售空。買房的有單位,也有個人。
臺北二村俯視圖
那個年代賣房子不流行打廣告,都是親朋好友口口相傳,武漢三鎮的人聽到消息,就來到這裡買房子。1983年,來買房置業的大多是改革開放最先富起來的一批人。
買房的人提著一袋子錢來買房
劉雲回憶,一棟樓蓋了一半的時候,統建辦就拿出來對外出售。買房的人選定房子後,要先籤一個合同,雙方約定付款和交房時間。買房人籤合同時會交第一筆錢,房子交付給最後一筆尾款。
劉雲至今記得當年的情景,那時候沒有銀行卡,買房的人都是提著一塑膠袋錢,都是10元錢面額,數個房款要花很長時間。
劉婆婆在臺北二村的住房
記者再次來到當年的臺北西村,這裡屬於桃源社區的轄區,一部分老房子已經納入拆遷範圍。家住臺北二村6棟的劉婆婆在這裡住了30多年,這是當年老伴單位武漢建築設計院分的房子,一室一廳一廚一衛,50多平方米。主臥帶陽臺,南向朝陽,除了6樓爬上來費勁外,劉婆婆覺得這裡住得很舒適,出門過早買菜購物都很方便。
劉婆婆說現在鄰居大多是一個單位的老鄰居,不認識當年買房的萬元戶。
35年過去了,當年的萬元戶也許換了更好的房子,開啟了另一段新生活。
見習記者吳嘉豪 攝
作者:長江日報記者周炬 通訊員田立平 翟瑩 尤治武 蔡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