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外國人眼中的「一帶一路」
作者:曹衛東 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6月
書號:9787010162188
[內容簡介]
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首部介紹外國人如何看「一帶一路」的著作——《外國人眼中的「一帶一路》。全書從比較客觀的角度,從政府、學術界和民間三個維度,介紹了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歐盟、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瑞典、印度、孟加拉國、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巴西、白俄羅斯等國家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評價與反應,對於廣大讀者深化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廣大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科研人員深化對「一帶一路」的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曹衛東,男,1968年5月出生,江蘇阜寧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比較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系;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黨委宣傳部部長兼新聞中心主任、學校辦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校長助理,2012年9月任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4年11月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主要社會兼職: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德國《論證》雜誌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編委、德國普萊斯納學術委員等。
[目錄]
美國看「一帶一路」
一、美國政府為何不支持「一帶一路」
二、美國智庫眼中的「一帶一路」
三、美國主流媒體眼中的「一帶一路」
俄羅斯人看「一帶一路」戰略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概念的提出
二、俄羅斯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認知與評論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中俄合作前景
日本對「一帶一路」的反響之綜述報告
一、日本對「一帶一路」政策的解讀
二、日本各界對「一帶一路」的反應
三、中國對「一帶一路」的解讀
四、中日解讀對比
韓國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應對
一、對「一帶一路」意圖的解讀
二、對「一帶一路」風險的預判
三、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應對
歐盟眼中的「一帶一路」
一、歷史上的中歐橋梁
二、新絲路上的中歐交往成果豐碩
三、歐盟人眼中的「一帶一路」
四、「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的對接
五、結論
英國對「一帶一路」的回應及我國的對策
一、中英合作潛力巨大,「一帶一路」 將助力打造中英利益共同體
二、英國對「一帶一路」的回應
三、加強人文交流,推進中英合作
大國崛起的創舉,機遇與挑戰並存——德語媒體眼中的「一帶一路」
一、「一帶一路」產生的背景
二、「一帶一路」的啟動
三、「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四、結束語
「一帶一路」請帶上法國
一、引言
二、 法國政府要員和學界人士對「一帶一路」的看法和評價
三、裡昂——歐洲的「絲綢之都」
四、法國人民對「一帶一路」的看法和評價
五、結語
西班牙語世界看中國「一帶一路」
一、關於「一帶一路」內容精神的主流描繪
二、關於「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原因分析
三、關於「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積極貢獻
四、關於「一帶一路」發展存在的主要挑戰
五、關於「一帶一路」發展應持的應對態度
六、關於「一帶一路」發展產生的可能影響
七、「一帶一路」在拉美國家的積極反響
八、小結
瑞典對「一帶一路」的反應
一、瑞典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意義
二、「一帶一路」為中國和瑞典提供的結合點
三、瑞典對「一帶一路」的反應
四、基於瑞典各界反應的對策
印度社會對中國「一帶一路」原因的認知、態度類型及對策分析
一、印度社會對「一帶一路」提出原因的認識
二、印度社會對中印在「一帶一路」的關係定位的類別
三、中國的政策建議
孟加拉國媒體中的中國鏡像及「一帶一路」
一、孟加拉國傳媒概況
二、孟加拉媒體的中國印象
三、孟加拉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導
阿富汗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分析
一、中國—阿富汗外交、經貿關係
二、阿富汗政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回應
三、 阿富汗媒體和民間對於「一帶一路」的報導和反應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中阿未來合作建議
沙烏地阿拉伯看「一帶一路」
一、沙特當前經濟狀況與「一帶一路」契合度
二、 沙烏地阿拉伯頂層、學者、民間對「一帶一路」的反饋
埃及人如何看「一帶一路」
一、埃及對中國及絲綢之路的了解
二、埃及對「一帶一路」的了解
三、埃及對「一帶一路」的參與行動
四、與埃及對接「一帶一路」的幾個認識問題
巴西看「一帶一路」
一、引言
二、「兩洋鐵路」概念提出
三、總理訪巴
四、線路計劃
五、對中巴兩國的意義
六、面臨挑戰
七、巴方反響
白俄羅斯媒體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報導和解讀
一、中白合作的歷史背景與良好前景
二、白俄羅斯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回應
三、中白合作的具體領域與規劃
四、結語
部分章節
印度社會對中國「一帶一路」原因的認知、態度類型及對策分析
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廣泛回應與支持。「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中,大國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重點做工作的對象。例如俄羅斯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的中亞各國、白俄羅斯等國家具有重大影響,而由於印度在南亞地區具有主導權,因此印度的態度關係到深受印度影響的尼泊爾、斯裡蘭卡、馬爾地夫、模里西斯以及塞席爾等國家的態度。
但在「一帶一路」沿線涉及的大國中,除了俄羅斯與中國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其他地區大國較少與中國有密切的戰略協作關係。其中尤以印度的態度最為消極,正如中國學者所判斷的那樣,印度政府的態度是「謹慎或懷疑」。也有學者提出「印度對抗或反制『一帶一路』」的觀點未必準確,印度政府的真實意圖可能是為了「增加與中國合作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目前各種研究主要集中的探討對象是印度政府,而集中於非印度政府群體,如印度的民間機構、媒體以及普通民眾的研究則較為分散。本章嘗試從印度人看「一帶一路」的視角來分析印度非官方機構、個人與媒體對「一帶一路」的看法,該研究將有助於理解印度政府保持沉默的原因,也有助於我們從全面性的角度把握印度人對「一帶一路」的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和印度政府曖昧不清的態度相反,印度社會(主要包括民間機構如智庫、媒體、個人)對「一帶一路」的看法是較為明確的。
一、印度社會對「一帶一路」提出原因的認識
2013年9、10月份習近平主席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後,印度政府沒有做明確表態,但是印度智庫、媒體紛紛加以介紹,一些新媒體的新聞網站和論壇的跟帖紛紛表達了「中國人來了,印度的位置在哪兒」以及「中國要進入印度後院」的評論。2014年2月,趁著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17輪會談的時機,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正式向印度發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邀請,印度安全顧問梅農口頭上應邀並進行了積極評價。印度輿論迅即掀起了討論該話題的熱潮。但是有印度政府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極大的矛盾性,例如莫迪和中國領導人會見時表態願將「一帶一路」與印度經濟發展對接,但是在雙方的聯合聲明中卻不做表述。但莫迪在會見美國領導人時卻表達了積極參與美國合作建設類似絲路計劃的願望。印度政府的首鼠兩端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的印度國內看法的寫照。根據林民旺的觀點,印度人對「一帶一路」產生原因的看法主要有以下的幾種觀點:經濟原因、安全原因、戰略原因和美國的因素。
1.經濟原因。這是最為直觀的看法,多數集中於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絲路計劃後的窗口期與討論期,而且以看法相對中立客觀並且以不對中國有任何偏見、敵對意圖的人士為主。在印度學界,將「一帶一路」戰略視為中國經濟擴張的看法也並不少見。例如印度孟買智庫GatewayHouse研究人員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建構的經濟大戰略,旨在實現中國—中亞—西歐、中國—斯裡蘭卡—巴基斯坦、孟中印緬、中巴四個連接,通過投資和貿易協定擴大中國的對外貿易量。印度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原因是中國自身經濟的外溢效應要求克服全球性的貿易運輸網平臺障礙。
2.安全原因。這方面的研究者基於兩點,一是消極型,一是積極型。在消極型看法中,印度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克服馬六甲困局的「保障」方案;在積極型的視野中,則認為中國是為了發展海上力量,服務於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格普雷特 庫拉納認為,「一帶一路」意在確保中國商品的海上運輸安全和保障中國海外原油供應通道。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的特舒 辛格也持類似觀點,認為「一路」有助於中國解決馬六甲困境,保障中國的海上通道安全。
3.戰略原因。主要是從中國為實現中國崛起的復興夢而採取的戰略性舉措,是中國崛起的必然步驟或重要組成部分。特舒 辛格認為「一帶一路」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戰略的構成部分,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就是其中的組成部分。印度著名戰略分析家拉嘉 莫漢認為,習近平正在試圖提出一個更為宏大的戰略框架,以使中國的海軍崛起顯得更不具有威脅性。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格普雷特 庫拉納則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一路」可能是中國擴大其影響力的大戰略的一部分,以緩和其他國家對其海上崛起的擔憂,還可以幫助中國海上力量打破西太平洋的地理限制,破解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給中國帶來的軍事上的壓力。
4.美國原因。很多印度人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計劃是基於直接應對美國挑戰而產生的,這些印度人的看法受到「美國重返亞太」效應的影響,認為中國可以通過絲路計劃擺脫美國在第一和第二島鏈內對中國的孤立,從另外一個角度有效拓展中國的海上空間。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尼赫魯大學的謝剛認為,中國已經積極地向印度洋沿岸國家推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為了反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部分。
二、印度社會對中印在「一帶一路」的關係定位的類別
由於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中涵蓋印度,因此印度人自然會提出在絲路計劃中印度的應對之策問題,其本質是中印關係在「一帶一路」中的定位。國家間關係一般可以劃分為朋友、競爭對手與敵人三種關係。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國家基本面的定位涉及如何認識中印關係的性質問題,但是「一帶一路」只是中印關係的局部領域。局部領域會影響中印關係的整體性質,但是局部領域有相對獨立的性質。只有明確了雙方關係在「一帶一路」這個領域內的性質,決策者才能決定怎樣對待對方的政策。中國和印度之間是朋友,就要相互幫助對方,自然就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如果是競爭對手,就要勝過對方,就會出臺一些競爭性的計劃與措施;如果是敵人,就要想法防範、遏制和打擊對方,就會與對該計劃持反對和防範的國家合作,並對願意與中國合作的國家施加壓力。從現階段印度方面採取的舉措來看,可以說中印關係在「一帶一路」問題上,基本上符合「七分競爭三分敵人」的態勢。
1. 「朋友關係」:認為印度應該加入「一帶一路」
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的維傑 沙胡加認為,中國的「一路」對印度來說是一個提升印度海上基礎設施能力的重大機遇。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傑(B.R.Deepak)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採訪時就認為應當加強中印交流與信任,兩國可共促「一帶一路」建設。拉吉夫 拉詹 查特維迪主張,積極回應中國的「一路」符合印度利益。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在2014年12月召開「確保印度在印度洋的利益」會議認為,印度和中國在印度洋具有相似的目標,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對印度利大於弊。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艾提瑪尼 布拉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印度可從中國的造船業的技術和深海採礦經驗中獲益。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曼漢蘭認為,印度缺乏海上基礎設施和技術來開發海上能源,因此「一路」於印度而言是一個發展的機遇。還有一些主張加入「一帶一路」的人士觀點認為:「1.中國如果想幹,印度擋不住。如果印度不加入,其他國家也會加入,最終印度會被這一潮流邊緣化。2. 『一帶一路』的核心是基礎設施,印度政府沒有錢,需要外界的幫助,可以從中國的戰略計劃中謀利。3. 即使印度想影響中國的政策,待在『一帶一路』裡面也比待在外面好,至少可以設置議題障礙,讓中國幹不了多少事。印度人其實在內心深處不喜歡『一帶一路』,他們有自己的季風計劃,香料之路,最近又提出了一個棉花之路。『一帶一路』的起點是中國,終點是中東和歐洲,印度只是個過客。所以,這裡面既有戰略考慮,也有民族自尊心的考慮。在矛盾的態度中,印度政府的態度可能出現軟化,但不太可能一步到位。事實上,印度加入亞投行已意味著部分加入了『一帶一路』。」
2. 「競爭關係」:認為印度不應加入絲路計劃,而應該有自己的競爭性計劃
這種觀點將中國「一帶一路」看做「競爭」性的,主要出現於印度的輿論界。正如中國國內的輿情分析者認為的那樣「一部分印度輿論從競爭角度解讀『一帶一路』,並稱莫迪政府最近提出了利用印度『歷史、文化和地理優勢與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計劃競爭』的Mausam計劃,規劃了一個『印度主導的海洋世界』,包括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經過伊朗覆蓋整個南亞,向東則通過馬六甲海峽和泰國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執行主任格普雷特 庫拉納認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實施會在印度洋地區形成一個以中國為軸心的「軸輻」地區架構,印度將被逐步邊緣化。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維傑 沙胡加認為中國的「一路」讓印度戰略界感到恐慌。印度擔心如果自己同意參加「一路」,將促進中國參與海上合作和擴張。印度前外秘坎瓦爾 西巴爾認為中國總是「自私自利」,不值得印度去支持。印度人應有自己的計劃來取代絲路計劃給周邊國家帶來的吸引力。有相當多的印度媒體和學者認為,印度的「季風計劃」、「香料之路」事實上已經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做出了反制。「季風計劃」立足於環印度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共同開發。「香料之路」是溝通亞、非、歐三洲之間貿易往來的主要海上通道。印度與伊朗翻新查巴哈爾港口,距離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距離很近,被認為是印度試圖遏制瓜達爾港的舉動。儘管印度政府不希望「季風計劃」或「香料之路」被解讀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但是在學者與媒體中,這些頻繁的小動作都說明印度是在遏制中國「一帶一路」計劃。
3. 「敵人關係」,通過影響其他國家來反對「一帶一路」
在這一點上,印度的官方和智庫、媒體、學者的立場是有差異的。由於外交關係的影響,印度外交部發言人阿克巴魯丁努力試圖向公眾解釋,印度的「季風計劃」還是「香料之路」不是和「一帶一路」相對的,二者並非平行或互相取代的關係。但是印度通過這些對應性的計劃來對中巴經濟走廊、斯裡蘭卡港口等關鍵性「安全項目」形成遏制之勢是非常明顯的。這一點上印度人也是嚴格區分領域的,也就是說在中巴經濟走廊以及斯裡蘭卡港口等敏感問題上,印度人實際上是持「敵對」的冷戰思維。拉嘉 莫漢認為,印度在與中國在海上領域合作的同時,需要長期限制中國在印度洋海域的影響力。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的維傑 沙胡加認為,中印在邊界爭議、邊境軍事基礎設施建設以應付中國,以及中國在西藏部署飛彈等三個方面使得「中國威脅」在決策者的認知中不斷被放大。印度戰略界普遍認為「一路」有助於鞏固中國海軍進入並立足印度洋的戰略,支持中國海軍未來的軍事行動。學者們認為,最近斯裡蘭卡政局變動給中國海上絲路計劃帶來了陰影,背後與印度的支持密不可分。印度操縱斯裡蘭卡政局,正是為了給中國製造麻煩。
以上三方面的立場經常是相互變動和矛盾的,很多機構、學者看待問題的思路也是多層次的。例如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在經濟層面從中國的計劃中受益,但是在安全層面上要對中國實行遏制,對於關鍵性的地區或敏感區域要採用印度的計劃來取而代之,化解中國絲路計劃的吸引力。事實上,主流的分析都認為,「一帶一路」將導致中國進入印度「後院」,給印度帶來長遠的戰略憂患,使印度可能喪失對南亞地區的主導權。
三、中國的政策建議
鑑於印度在中國「一帶一路」計劃問題上的立場,一些學者提出的看法,例如中印計劃的「對接」、建立較為鬆散的非正式磋商機制、構建國家間的互信等建議。還有的學者建議中國要制約印度須堅定依靠巴基斯坦;中國要堅決主張印度洋的航行自由。基於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建議是針對印度社會的,不是專門面向印度政府的。
1.中國應加強對印度的公共外交、民間外交與文化外交。第一,中國應與印度媒體加強日常溝通交流。許多印度媒體的記者、編輯和撰稿人對中國「一帶一路」缺乏具體認識,如果中國能夠加強與印度媒體的溝通交流,通過印度媒體正面闡述中國「一帶一路」計劃,那麼印度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報導相對而言會比較客觀,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印度公眾對中國的負面評價。第二,中國應注重對印度的廣播、宣傳和新媒體營銷,以正面宣傳中國「一帶一路」計劃對印度人的益處。這意味著中國需要設定一系列「一帶一路」主題進行宣傳和雙邊交流。第三,還需要加強與印度智庫、學者的長期聯繫。印度的智庫與學者在印度外交決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印度的中國研究極其薄弱的大背景下,難以指望印度人形成對中國「一帶一路」的正面印象。因此,協調與整合印度的中國研究力量,開展兩國智庫與學者的深入交流,能夠推動印度政府對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認知並進一步形成決策影響力。可以說,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印度學術界尚未全面了解,甚至還存在一些疑惑,「希望中國鼓勵更多學者到印度,並邀請印度學者到中國參加研討會,大家相互溝通、增進了解」。有的中國學者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例如「儘管印度在回應中國所提『一帶一路』上有所保留,但通過合理的路徑選擇,比如探討如何實現『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劃與印度『跨印度洋海上航路與文化景觀』計劃的對接、推動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以及加大文化交流,舒緩和軟化雙方民意對立面等,實現中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是可能而且可行的」。
2.中國應對不同的對華力量採取分類應對的策略。針對不同的國家以及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群體(民眾與政府、親華與反華團體及個人)應採取不同的對策,軍方和政府加強雙方溝通與理解,在議會強化遊說手段的應對,對媒體增強解釋和透明度。另外,對與印度有關的周邊四類國家政策也應差異化:對大國實施戰略協調,發揮友好國家的示範作用,對不穩定國家實施幫扶政策,對反向國家進行說服。美國國務院參事、喬治·梅森大學國際政策學院著名教授、美國前外交官派屈克·孟迪斯(Patrick Mendis)就提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和美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應進行合作並充分發揮印度作用的主張。
3.中國可採取自然而然的方式進行與印度的合作。在這方面,可以不追求印度對「一帶一路」計劃的公開表態,但是在具體項目上兩國可進行務實合作。如果能將中國「一帶一路」計劃切分成多個領域,並在多個領域中進行具體問題的合作,而減少以「一帶一路」名義進行的活動與項目,也同樣能夠達到中國「一帶一路」所預想的效果。印度通過加入亞投行、金磚銀行等「一帶一路」的融資機制,已經在事實上參與中國、孟加拉、緬甸共同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行動。中國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切割開,就是一種極為明智之舉。在絲路戰略推行中,與印度關係密切的是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即BCIM倡議)。因此,在這方面應採取企業先行、名義後行的方式。「如果印度把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定義為對印度的圍堵——印度媒體一向如是表達,中國是無法說服印度的,只有時間才能證明中國沒有惡意」。通過「順其自然」的方式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印度決策層應該意識到,即便印度無法對中國的絲路計劃放心,中國也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計劃。如印度執意不參與該計劃中的某些重要項目,那麼損失較大的將是印度。在這個過程中,印度政府表現出顧慮是正常的,但是只要不反對印度的企業與機構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貢獻。經濟有其自身的規律,中印利益將可能在碰撞與合作中自然融合,形成共贏。「當印度外交部部長在媒體問她『為什麼印度不加人中國的一帶一路』時說,印度並不需要給中國的計劃開個『空頭支票』,並且補充說印度會與中國在利益匯合的地方進行合作。」另外,印度地方政府在經濟上的自主權較大,因利益不同就會不願實施聯邦政府的主張和法令,因此不排除直接與邦政府合作的可能性,這也能為「一帶一路」的實施提供一條思路。
4.中國在印度的企業、個人要發揮先導作用,做「一帶一路」計劃的示範者。「一帶一路」計劃的落實,真正實踐的主體是企業。印度的學者、智庫、民眾首先接觸到的,是中國企業與中國工程。因此中國的企業應該做好3—5年內低盈利而主要做改善當地民生的準備,「多予少取」,避免片面利潤主導模式,承擔中國立場與文化的傳播者和解釋者,成為中國在印度形象的建構者。國家可給予這些「走出去」企業一定的實惠,引導企業主動承擔當地民生,保護當地環境,實行醫療與教育救助,注重爭取當地民心和可持續發展。這樣,「一帶一路」才能取得印度人的信任和支持。當然,有學者認為,「缺乏足夠的相互信任歷來是中印關係的一大問題,但雙方關係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兩國並不是在相互信任建立起來後才合作的」,這種說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總之,莫迪政府的經濟優先政策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理論上是可以對接的,這需要印度人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對改善印度經濟面貌的價值,形成影響決策的基本共識,這樣才能促進「一帶一路」中印合作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