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語堂我們並不陌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化大師,他曾憑藉《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演講臺上他是幽默風趣的智者,是那個時代「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天才。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01
找到故鄉的「味道」
時光回溯到1966年,在美國居住了30年的林語堂準備回臺灣居住,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臺當局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臺灣的陽明山,從日據時代起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
除此之外,陽明山的地貌和景色跟林語堂故鄉福建龍溪很像,能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外,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先生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趣味和人生態度。
儘管先生離開人世已經有30多年,但是站在這座建築中,仍然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02
親自設計,融會中西之美
在宅院的設計中,林語堂將西班牙建築設計風格與中國四合院結構相結合,打造出這棟世外桃源,整片地660平方米,室內約290平方米。設計由他本人親自設計,具體施工則是由臺北「國父紀念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王大閎負責完成。
整個白色的建築體是以中國四合院為架構的,但是卻糅合了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
從西式的拱門走進,穿過短短的迴廊,就可以看到透天的中庭,廊柱是白色的,上部分被設計成螺旋狀,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
從設計的細微之處,我們可以感覺出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
中式院落環繞西式小樓,合璧後的效果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
最有特點的是中庭的其中一角,有一個小小的水池,一座小巧的假山上種著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有幾條花色鯉魚在其中遊弋。據說先生在時,常常喜歡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子上,仰觀空中雲捲雲舒,俯察池中遊魚嬉戲,自有「持杆觀魚」之樂也!
03
自然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
林語堂曾說過「如果想生活得舒服從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節制中獲得微妙的平衡。」所以在日常居住中,他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
林氏的會客廳散散地擺著茶几、沙發、餐桌、餐椅,屋子裡沒有多餘的擺設,清爽得體,實用又親切,正是七分莊嚴中帶三分隨便。
他認為,最優良的建築應該是這樣的:讓吾們居住在裡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技巧發端。
為了這個緣故,色彩的應用至關重要,中國廟宇的赤圬牆壁很和諧地與青山紫氣相糅合而它的屋面塗上綠色的釉彩,或是深藍的,或是紫的,或是金黃的,與深秋的紅葉,明朗的晴空相融合,給我們一個和諧的整景。吾們立於遙遠的處所而眺望之,不禁擊節嘆曰:美哉!
04
閒適實在,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生活的藝術」的文章,以此來倡導一種閒適實在的生活,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目睹先生真實的生活過程。
現在有了這一所建築,有了實實在在的書房,梔子花樹,南洋杉和他的墓碑,我們仿佛看到了視人生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的林語堂,在過著很悠閒的生活。「軒窗啟敞,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
水池的邊上,就是先生的書房了,對於一名文人來說,書房的意義自然非同小可。對於理想中的書房,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一書中是有具體的描寫:許多文人的書齋,面前總有一個清雅的小院子,它充滿著幽靜的氣氛。
在這個小院子的中央,矗立著一兩塊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滿布著波浪形的紋理;或則幾塊古怪的木根,形如山石,叫做木假山,旁邊擠生著一簇細竹……
關於先生的書房,從面積來看並不太大,黑色的沙發,黃黑色木地板,溫暖的檯燈。營造一種古樸優雅的氛圍。
書桌上擺放著一臺「明快打字機」,這是在1947年時,林語堂以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字碼,花費12萬美元請工程師製造出來。
可惜當時因中國遭逢內亂,廠商不願生產,林語堂也因此瀕臨破產。後來,「明快打字機」的鍵盤曾授權使用於IBM的中譯英機器。
林語堂過世後,臺灣神通中文計算機以「上下形檢字法」發明「簡易輸入法」,成為現代人常用的計算機中文輸入法。
關於閱讀,他曾說讀書的目的有二,「面目可愛」和「語言有味」而已。「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是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
「用軟綿綿的大枕頭墊高,使身體與床鋪成三十度角,而把一手或兩手放在頭後。」這是林語堂認為的「人生最大樂趣」的讀書法,也是他提倡的「躺在床上的藝術。」
據林語堂女兒林太乙說,晚年定居臺灣的歲月是林語堂最愜意的時光。可以想見,在這座他親自設計的宅院裡他找到了內心的安寧,度過了屬於他的閒適歲月。
生活的藝術,居住的藝術,文人的理想和審美追求,在這一方庭院有了完美的呈現,而留給我們的則是更多的思考,關於居住,關於美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