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2020-12-13 舍非園藝

提到林語堂我們並不陌生,作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化大師,他曾憑藉《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演講臺上他是幽默風趣的智者,是那個時代「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天才。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01

找到故鄉的「味道」

時光回溯到1966年,在美國居住了30年的林語堂準備回臺灣居住,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臺當局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臺灣的陽明山,從日據時代起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

除此之外,陽明山的地貌和景色跟林語堂故鄉福建龍溪很像,能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外,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先生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趣味和人生態度。

儘管先生離開人世已經有30多年,但是站在這座建築中,仍然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02

親自設計,融會中西之美

在宅院的設計中,林語堂將西班牙建築設計風格與中國四合院結構相結合,打造出這棟世外桃源,整片地660平方米,室內約290平方米。設計由他本人親自設計,具體施工則是由臺北「國父紀念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王大閎負責完成。

整個白色的建築體是以中國四合院為架構的,但是卻糅合了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

從西式的拱門走進,穿過短短的迴廊,就可以看到透天的中庭,廊柱是白色的,上部分被設計成螺旋狀,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

從設計的細微之處,我們可以感覺出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

中式院落環繞西式小樓,合璧後的效果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

最有特點的是中庭的其中一角,有一個小小的水池,一座小巧的假山上種著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有幾條花色鯉魚在其中遊弋。據說先生在時,常常喜歡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子上,仰觀空中雲捲雲舒,俯察池中遊魚嬉戲,自有「持杆觀魚」之樂也!

03

自然的審美趣味和美學追求

林語堂曾說過「如果想生活得舒服從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節制中獲得微妙的平衡。」所以在日常居住中,他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

林氏的會客廳散散地擺著茶几、沙發、餐桌、餐椅,屋子裡沒有多餘的擺設,清爽得體,實用又親切,正是七分莊嚴中帶三分隨便。

他認為,最優良的建築應該是這樣的:讓吾們居住在裡面,不會感覺到這一個處所天然景象消滅而人工技巧發端。

為了這個緣故,色彩的應用至關重要,中國廟宇的赤圬牆壁很和諧地與青山紫氣相糅合而它的屋面塗上綠色的釉彩,或是深藍的,或是紫的,或是金黃的,與深秋的紅葉,明朗的晴空融合,給我們一個和諧的整景。吾們立於遙遠的處所而眺望之,不禁擊節嘆曰:美哉!

04

閒適實在,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一生中寫了很多「生活的藝術」的文章,以此來倡導一種閒適實在的生活,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目睹先生真實的生活過程。

現在有了這一所建築,有了實實在在的書房,梔子花樹,南洋杉和他的墓碑,我們仿佛看到了視人生如「一出滑稽劇,有時還是做一個旁觀者,靜觀而微笑,勝如自身參與一分子」的林語堂,在過著很悠閒的生活。「軒窗啟敞,聽金蟬曼唱,微風落葉,愛籬菊之清芳,賞秋月之高朗。」

水池的邊上,就是先生的書房了,對於一名文人來說,書房的意義自然非同小可。對於理想中的書房,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一書中是有具體的描寫:許多文人的書齋,面前總有一個清雅的小院子,它充滿著幽靜的氣氛。

在這個小院子的中央,矗立著一兩塊嶙峋有致的假山石,滿布著波浪形的紋理;或則幾塊古怪的木根,形如山石,叫做木假山,旁邊擠生著一簇細竹……

關於先生的書房,從面積來看並不太大,黑色的沙發,黃黑色木地板,溫暖的檯燈。營造一種古樸優雅的氛圍。

書桌上擺放著一臺「明快打字機」,這是在1947年時,林語堂以他發明的「上下形檢字法」設計鍵盤字碼,花費12萬美元請工程師製造出來。

可惜當時因中國遭逢內亂,廠商不願生產,林語堂也因此瀕臨破產。後來,「明快打字機」的鍵盤曾授權使用於IBM的中譯英機器。

林語堂過世後,臺灣神通中文計算機以「上下形檢字法」發明「簡易輸入法」,成為現代人常用的計算機中文輸入法。

關於閱讀,他曾說讀書的目的有二,「面目可愛」和「語言有味」而已。「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就時間、空間而言,簡直就是被監禁於周遭的環境中。

「用軟綿綿的大枕頭墊高,使身體與床鋪成三十度角,而把一手或兩手放在頭後。」這是林語堂認為的「人生最大樂趣」的讀書法,也是他提倡的「躺在床上的藝術。」

據林語堂女兒林太乙說,晚年定居臺灣的歲月是林語堂最愜意的時光。可以想見,在這座他親自設計的宅院裡他找到了內心的安寧,度過了屬於他的閒適歲月。

生活的藝術,居住的藝術,文人的理想和審美追求,在這一方庭院有了完美的呈現,而留給我們的則是更多的思考,關於居住,關於美與生活。

相關焦點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 走進臺北林語堂故居
    一名男子從臺北林語堂故居的窗外走過(10月12日攝)  林語堂先生1976年去世後長眠於故居後園中。在臺北郊外的陽明山上,有一座中西結合、典雅別致的庭院常引人駐足休閒、品茗聊天。庭院由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牆壁,其上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從西式拱門走進,可見透天四方中庭,西班牙式的螺旋廊柱樹立四周,中庭內一汪碧水,幾尾錦鯉遊動其間。這座院子就是一代文豪林語堂先生在臺北的故居。位於臺北的這座故居由林語堂親自設計,也是他生前最後10年定居臺灣的住所。
  •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建築以中式四合院為主體架構,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推開故居大門,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周圍欄杆上爬滿綠植,院內能看到幾棵古樹,參天挺拔。
  • 在臺北林語堂故居感受「生活的藝術」
    跨過一個時代,大師並不遙遠  ——在臺北林語堂故居感受「生活的藝術」  「我要一小塊園地,不要有遍鋪綠草,只要有泥土,可讓小孩搬磚弄瓦,澆花種菜,餵幾隻家禽。我要在清晨時,聞見雄雞喔喔啼的聲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幾棵參天的喬木。」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原標題: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許雪毅 王小鵬 劉 剛《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22日 第 03 版)杜 洋攝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臺北漳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故居
    也許是來自林語堂故鄉的人,我一到臺北就盼望能到林語堂的故居去悼念這位「兩腳踏東西文化」的著名作家。到了臺灣就聽說,臺北陽明山有幾處與漳州相關聯的紀念地,其中一處山腰風景區有世界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故居。
  • 走進臺灣陽明山 探訪真實的林語堂
    核心提示:有人稱他為「幽默大師」,也有人評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作者」,有人褒之為「中國大文豪」,也有人將他斥為「反動文人」。走進臺灣陽明山,探尋真實的林語堂。串場1: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安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一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發表此說的就是作家林語堂。1949年之後的三十年裡,林語堂的著作在大陸一直被列為禁書,人們只有在魯迅著作的註解裡看到關於林語堂的評價,他被稱作「以自由主義的姿態為國民黨反動統治粉飾太平,長期從事反動文化活動」。
  •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建築以中式四合院為主體架構,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推開故居大門,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周圍欄杆上爬滿綠植,院內能看到幾棵古樹,參天挺拔。
  • 圖:臺灣名人故居——林語堂故居
    圖:臺灣名人故居——林語堂故居 2008年04月06日 15: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赴美多年的林語堂於一九六六年返臺在臺北陽明山定居,一九七六年病逝於香港並葬於陽明山故居後園中;林語堂的夫人廖翠鳳當時將林語堂的藏書、著作、手稿及遺物捐贈給臺北當局,並在一九八五年五月在故居原址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原標題: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許雪毅 王小鵬 劉 剛《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22日 第 03 版)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 洋攝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臺北林語堂故居 賞景用餐超享受
    畢業多年後,再經過仰德大道,這處圖書館由臺北市文化局接管,改名為「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兩年多前曾來此走訪,對此環境留下不錯的印象,兩年後的這天,閒適逛完陽明山公園後,回程決定再進來探探,並來此喝個下午茶,捕捉不同的畫面!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1966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自美抵臺,擇臺北郊外陽明山半山腰一隅築寓所一棟,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從故居主人到故居客人,從過去到現在,走過迴廊,進入已闢為人文餐廳的「有不為齋」,推開木門,從陽臺望去,遠處的北投觀音山盡收眼底。那年,林語堂已過古稀。可以想像林語堂口咬菸斗閒適地靠在椅背上「若吃煙,若不吃煙」,並且,「若有所思,若無所思」的樣子。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不過她們穿這種民國長裙真好,素靜、典雅,還未進門就讓人心靜如水林語堂故居進門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的天井,仔細發現,長廊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中西合璧也許暗合了林語堂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心理。據說這個故居是林先生親自設計的,也是他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他曾用得意之筆描述這座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他過世後,那種雅致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卓爾不群的趣味還留存在故居裡,教給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實現並不奢侈的快樂。   走入位於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的故居,立刻像躲進一個清爽的山林,心中響起林語堂常說的「不亦快哉」。先生踩過的土地,聞到的花香,撫摸過的欄杆,賞過的風景,敲打過的打字機,還和他在世時那樣靜靜地迎接到訪的客人。不管主人在還是不在,在這裡做客,沒有隔膜的感覺。
  • 建築的記憶——走進林語堂故居
    天寶林語堂故居於2018年元旦揭牌,新春正式對外開放。從結構設計到房屋擺件,一花一木,皆1:1還原林語堂晚年臺灣臺北陽明山的故居模樣,最大限度地為遊客展現了語堂先生晚年時在家中的生活場景。對牆還掛著一幅書法作品是著名書法家王孟瀟先生摘抄《生活的藝術》其中的一段話,在林語堂八十大壽時為他祝壽:「這世上再沒有比一個健壯而智慧的老翁更為美麗的,它有著紅的面頰,雪白的頭髮,以通曉世故的態度,用和藹的口氣,談著做人的道理。」筆法清奇,走在故居裡,常常能被一種隨意的擺件或設計所打動,感嘆林語堂真是位智慧的長者,又是位童真的藝術家、生活家。
  • 鼓浪嶼深處的林語堂故居
    那天,為了尋找林語堂的故居,我特意花20元找了一位姓何的小導遊,我們在島上繞來繞去,才在一條破舊巷子裡找到林語堂的故居。林語堂許多年鄉音不改,他的文字溫潤有暖意,他的生活態度從容淡定,都是與鼓浪嶼的老房子、榕樹、大海有關的。林語堂在結婚之前,曾認認真真地愛過兩個女人:初戀情人賴柏英;愛得死去活來、而又難成眷屬的泉州女子陳錦端——這也是後來林語堂遲遲不願意與早就訂婚的廖翠鳳完婚的原因,後來迫於家庭壓力才在鼓浪嶼一家教堂與廖翠鳳結婚。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不過她們穿這種民國長裙真好,素靜、典雅,還未進門就讓人心靜如水林語堂故居進門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的天井,仔細發現,長廊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中西合璧也許暗合了林語堂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心理。據說這個故居是林先生親自設計的,也是他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他曾用得意之筆描述這座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1966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自美抵臺,擇臺北郊外陽明山半山腰一隅築寓所一棟,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從故居主人到故居客人,從過去到現在,走過迴廊,進入已闢為人文餐廳的「有不為齋」,推開木門,從陽臺望去,遠處的北投觀音山盡收眼底。  那年,林語堂已過古稀。
  • 林語堂故居:跨越海峽的「不亦快哉」
    新華社臺北10月6日電(記者許雪毅 王小鵬 劉剛)1976年,文化大師林語堂先生逝世,迄今已40年。那一年出生的一個臺灣女子,如今是臺北林語堂故居主任,上個月剛接待了一批來自大師故鄉福建漳州的客人。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行進,就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