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透天中庭裡,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陽光拉長身影,翠竹、楓香、藤蘿等植物與奇石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這番景致成為林語堂先生一段話的形象註解:「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這段「不亦快哉」來自林語堂先生所寫的《來臺後二十四快事》。文章裡,他提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壁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

    林語堂先生1895年生於福建省平和縣坂仔村。1971年,76歲的林語堂先生在《我的家鄉》一文中寫道,「我是漳州府平和縣人,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

    先生念著家鄉,家鄉人也念著他。生於1976年的蔡佳芳,從2003年起開始在林語堂故居工作,如今是故居主任。10多年來,她接待的陸客中最多的來自漳州。「平均每月有一批漳州客人來林語堂故居,上個月我剛接待了一批。」她說。

    1985年,臺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並得到廖翠鳳女士捐贈先生藏書、著作、手稿及遺物,將故居作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對外開放,2002年起更名為「林語堂故居」。故居平均每月有觀眾1500人,其中三成來自大陸。近期雖有所下降,仍維持在兩成左右。「我們很願意展示林語堂先生作為平凡人的地方,比如他如何用生活的藝術,度過人生的低潮。」蔡佳芳說,以前故居的參觀者較年長,經過五六年努力,現在已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觀眾。

    從西式門廊走進故居,往右是書房、臥房、生平掠影走廊。往前過中庭是原來主人家的客廳及餐廳,現在開放為營業餐廳。往左是史料特展室暨閱讀研討室。導覽員介紹,書房是林語堂的私密場所,一般用來接待特別要好的朋友,如錢穆和張大千。

    在這裡,嗜好抽菸的林語堂先生把臺北故宮博物院贈送的小青銅鼎複製品,當作菸灰缸;在這裡,小小的「林語堂先生發明特展」告訴大家,林語堂曾發明「上下形檢字法」及基於此的「明快中文打字機」,當時他為這項發明在美國耗費12萬美元之巨;在這裡,林語堂先生歷時5年,出版了《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視之為一生寫作生涯的登峰之作……

    故居餐廳牆上掛著林語堂先生手書的「有不為齋」四個字,代表了他不隨流俗的處世哲學。如今的「有不為齋」,已經開放為吃飯品茗的空間。推開木門,來到延伸的陽臺,東面陽明山,西臨觀音山、淡水河,下瞰臺北天母,是林語堂生前常看夕陽的地方。

    先生《來臺後二十四快事》裡寫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在陽臺上舉目四望,香蕉、芒果、芭樂、松柏,一片蒼翠,與漳州市薌城區的林語堂故居的田園景致頗為相似。「林語堂先生喜歡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和故鄉相似。」蔡佳芳說。

    這位曾旅居美國30年、學貫中西的大師,「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1976年在香港病逝後移靈臺北,享年82歲,長眠於故居後園這片宛若故鄉漳州的蒼翠之中。

    蔡佳芳曾兩度到漳州的林語堂故居去參加研討、座談。如今,她正忙著把林語堂先生的幾千封書信掃描、整理。她希望,有一天兩岸及香港的林語堂研究人員可以攜手巡迴辦展。

    「我們好比林語堂研究和推介上長出的不同的花,時機一到,總會在一起的。」蔡佳芳說。

    許雪毅 王小鵬 劉 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10月22日 第 03 版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原標題: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許雪毅 王小鵬 劉 剛《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10月22日 第 03 版)杜 洋攝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臺北文化景點推薦:陽明山上寧靜的林語堂故居
    左:林語堂故居流露文人氣息。   右:走在林語堂故居的迴廊小院,令人對幽默大師常懷去思。(記者高智洋/攝影)   退出士林官邸之後搭乘303公共汽車,到位於陽明山山腰上的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故居是林語堂本人親自設計完成。主要承襲中國傳統四合院的結構,另外添加西班牙式建築的特色,不但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更兼具了現代以及古典的美感。   林語堂在這裡度過人生的最後10年。林語堂故居於91年3月重新開館,不定時舉辦藝文講座、展覽。過去林家的客廳當前也改建成為餐聽,參觀民眾可在這茗茶閒談,感受一下過去老先生在這遠眺觀音山的清閒寧靜。
  • 陽明山上的「王陽明」
    陽明山上的王陽明像  臺北市的陽明山原名草山,因山上茅草叢生而得名,海拔443米。  山下建有陽明中學,格致中學,華興中小學,童子軍集訓中心,林語堂故居,「中國文化大學」等文化教育機構。這裡形成一道色彩濃鬱的人文景觀,與陽明山的自然景觀相互映襯,更顯其內涵的豐富。這些機構如眾星捧月般地環繞在陽明山下,遺憾的是,它們捧的不是給山命名的蔣公;而是歷史先賢王陽明先生......
  • 「幽默」學者林語堂及其臺北故居
    1967年,林語堂先生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81歲,後歸葬臺北故居後園。 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 「幽默」一詞是林語堂先生從英文「Humor」一詞翻譯過來的。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中新社臺北10月6日電 題: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許多記載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的文字裡,都引用了故居主人的這段話。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他過世後,那種雅致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卓爾不群的趣味還留存在故居裡,教給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實現並不奢侈的快樂。   走入位於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的故居,立刻像躲進一個清爽的山林,心中響起林語堂常說的「不亦快哉」。先生踩過的土地,聞到的花香,撫摸過的欄杆,賞過的風景,敲打過的打字機,還和他在世時那樣靜靜地迎接到訪的客人。不管主人在還是不在,在這裡做客,沒有隔膜的感覺。
  • 鼓浪嶼深處的林語堂故居
    那天,為了尋找林語堂的故居,我特意花20元找了一位姓何的小導遊,我們在島上繞來繞去,才在一條破舊巷子裡找到林語堂的故居。嚴格來說,把廖宅稱為林語堂故居,可能會有一點牽強,但這幢老房子對於林語堂來說應該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他從10歲到17歲,在鼓浪嶼孕育了一個懵懂少年的夢。
  • 臺北林語堂故居 賞景用餐超享受
    那時,陽明教養院舊址仍在仰德大道上,不遠處便是「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由於當年客寓在士林,上下學總是來去匆匆,因此從沒想過踏進這處圖書館用功看書,每次騎車路過這處幽靜的空間,心中總是充滿著好奇,卻沒機會一探究竟。
  • 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形成林語堂的高地人生觀——林語堂故居
    在臺北,它有著一個林語堂故居,而那裡是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晚年的歸處,而平和林語堂故居則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說到林語堂故居,要從20世紀初說起,坂仔舊禮拜堂為園林式建築,園中有大小禮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師樓、聖經樓、執事房等附屬建築。
  • 探訪閻錫山臺灣故居 陽明山上試著蓋窯洞組圖
    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從一九五0年遷居於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閻錫山就在這座他自建的「窯洞」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圖為故居室外,圖中的張日明老人與閻錫山是山西同鄉,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到臺灣後任侍從警衛,今年已七十七歲,仍忠實地看守在故居。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 林語堂故居,尋常巷閭,秀美山鄉
    去年5.1我們一家曾經來過平和三平寺,可惜與林語堂故居擦肩而過,殊為憾事。上個月剛剛重讀了一遍《京華煙雲》,更萌發了我來探訪大師故居的計劃,這次重來平和,從靈通山下來之後,我們就前往坂仔尋訪大師故居。故居的院牆上爬滿了綠蘿,牽牛花開得正燦爛。
  • 林語堂故居,普通巷閭,美麗山鄉
    故居院牆上覆蓋著綠蘿,牽牛花正在綻放。兩扇門上刻有一副對聯:一切自給自足常樂,樸素優質林語堂出生於坂仔鎮。林志誠是林語堂的父親,前是坂仔禮拜堂的第一任牧師。在故居門口,有一尊林語堂小時候的雕像林語堂故居位於平和縣坂仔鎮坂仔中心小學教學樓後面的鳳凰樹旁邊,有兩間簡樸典雅的平房,紅瓦、黑瓦、舊木門窗。平房的右上角有一個小閣樓,面積不足12平方米。據說,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誕生在一個小閣樓裡。在前屋和後屋,有一口井,就在兩間平房的中間,周圍是鵝卵石和煙燻石井埕。
  • 曾泰元:陽明山上看海芋
    山上的海芋又大又多,他們站在茫茫的海芋田間,驚嘆連連,連兩個好動的青少年都樂不思蜀。  有一年春天,內人的長輩從上海來臺環島自由行,最後一站到了臺北。我們趁著這難得的海芋季,帶他們上陽明山賞花。四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來到山間花海,見到青峰疊翠白花萬頃,都感心曠神怡,忘情於花叢之間,久久不肯離去。
  • 遊遍臺灣:到陽明山賞花泡溫泉、遊行館賞故居圖
    這裡的火山、溫泉、森林、花海,以及中山樓、蔣介石行館,林語堂故居,都會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陽明山本來叫做草山,蔣介石退到臺灣的時候,為避「落草為寇」之嫌,就把草山改叫陽明山。如今的陽明山,是臺灣五大自然公園之一。它以大屯山、七星山等火山群為中心,面積一萬多公頃。  火山遺蹟在陽明山上處處可見。小油坑是大屯火山區中最大的硫磺氣爆裂口,也是觀察硫磺氣噴發的最佳地點。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不過她們穿這種民國長裙真好,素靜、典雅,還未進門就讓人心靜如水林語堂故居進門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的天井,仔細發現,長廊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中西合璧也許暗合了林語堂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心理。據說這個故居是林先生親自設計的,也是他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他曾用得意之筆描述這座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 建築的記憶——走進林語堂故居
    天寶林語堂故居於2018年元旦揭牌,新春正式對外開放。從結構設計到房屋擺件,一花一木,皆1:1還原林語堂晚年臺灣臺北陽明山的故居模樣,最大限度地為遊客展現了語堂先生晚年時在家中的生活場景。對牆還掛著一幅書法作品是著名書法家王孟瀟先生摘抄《生活的藝術》其中的一段話,在林語堂八十大壽時為他祝壽:「這世上再沒有比一個健壯而智慧的老翁更為美麗的,它有著紅的面頰,雪白的頭髮,以通曉世故的態度,用和藹的口氣,談著做人的道理。」筆法清奇,走在故居裡,常常能被一種隨意的擺件或設計所打動,感嘆林語堂真是位智慧的長者,又是位童真的藝術家、生活家。
  • 臺北漳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故居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閩南儂」臺北的漳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故居
  •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建築以中式四合院為主體架構,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推開故居大門,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周圍欄杆上爬滿綠植,院內能看到幾棵古樹,參天挺拔。
  • 生活家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歲月
    ,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國民政府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在這個林語堂親自設計的宅院裡,處處可感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走廊裡分布著幾個螺旋的廊柱,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