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歲月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林語堂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真正知生活法的人必會贊同這個言論。

林語堂

古稀之年赴臺定居

與胡適、梁實秋等知識分子不同,林語堂並不是從大陸去臺灣的,他1936年出國後在美國居住,太平洋將他與中國的遍地戰火遙遙隔開了。其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

1955年,新馬華僑領袖陳六使在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大學籌委會認為首位校長應該在華人文化界和學術界有崇高聲望,搜索一輪,發現東西方背景俱佳的林語堂最為合適,於是下聘書高薪邀請林語堂擔任南大校長。林語堂躊躇滿志,攜家人到新加坡就職。然而,做了不到一個月,林氏和校董事會由於資金使用等問題發生齟齬,雙方皆有自己不得之原則無法退讓,南大隻好花了一大筆錢將林語堂辭退。林氏深以為辱,無法用幽默(此詞由林語堂從英文humor翻譯而來)自我寬解,憤憤然回到美國。不久,他驟然發現好友賽珍珠抽取版稅高達一半並享有版權,原來友誼中還有那麼重的銅臭,林氏毅然與之翻臉斷交。

因為南大和版稅事件的打擊,達觀的林語堂也不禁心灰意懶。不過很快他收到訪臺的邀約。1958年10月,作為繼胡適之後「回歸祖國」的第二位文化大師,林語堂受到了空前的歡迎。接機那天,何應欽、蔣夢麟領銜數百人前來迎候,熱情的人潮一度將夫婦衝散。雖然訪問令他揚眉吐氣,對臺灣很有好感,但他並未決定在此落葉歸根。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發起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呼籲海外著名文化學者到臺灣定居,延續厚積中華文明成果。林語堂自然接到了蔣氏的橄欖枝,他終於下定決心離開旅居了三十年的美國,定居臺北。

據他的二女兒林太乙說,臺灣的歲月是林氏最愜意的時光。臺灣的確適合他,這裡既保有醇厚的中華文明,也有日據時代的異國情調,更讓他不能拒絕的是故鄉的親切感,當地人說的閩南話他心領神會,那些吃食慰藉著他的胃,讓他想起故鄉漳州,想起他的初戀。

林語堂在陽明山故居

都市農夫不亦快哉

從日據時代起,陽明山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林語堂旅居海外多年未置一宅,定居臺灣後,為表對名士的尊重禮遇,國民政府特意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隨他自己的意思創造新宅。

在這個林語堂親自設計的宅院裡,處處可感主人腳踏東西方文化的痕跡。乳白色的牆上託著藍瓦房簷,給這個亞熱帶四合院帶來降溫的功效,蒼蕨、藤蘿、翠竹別致地散落在院中,走廊裡分布著幾個螺旋的廊柱,靈動如蛇,是南歐西班牙風格。中式院落環繞西式小樓,合璧後的效果是「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中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我看不算那些文藝作品,單單這個宅院就足夠為林語堂的浪漫幽默代言了。

早年在上海居住時,林語堂就曾譏諷富翁大費周折地閉門造假山,認為還不如與山水為鄰的農夫過得更有趣味,因為農夫茅屋外風景比假山可愛多了。林氏是都市裡的幸福農夫,筆耕之餘,他常常踱步至室外陽臺。從這裡望出去,是一個以臺北盆地為主角的舞臺,他則是坐在舞臺下的頭排觀眾,坐在舒適的藤椅上,含著菸斗,遠眺觀音山和淡水河,任思緒飛揚。等到夜色降臨,街市裡燈光閃爍起來,林語堂和家人在清風中啃著西瓜,兩腮掛子渾然不覺,不亦快哉!

林語堂和太太

會客廳的人氣煙味

林語堂認為,一個房子應該的樣子是「幾分零亂,既不太清潔也不太整齊,房裡沒有多事的女傭拿著抹布見一樣擦一樣。」真正知生活法的人必會贊同這個言論。如果想生活得舒服從容,需要懂得糅合,在自由和節制中獲得微妙的平衡。林氏的會客廳散散地擺著茶几、沙發、餐桌、餐椅,屋子裡沒有多餘的擺設,清爽得體,實用又親切,正是七分莊嚴中帶三分隨便。

來到臺灣後,林語堂多了談天的朋友,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園丁阿伯,都有他的傾聽和傾訴對象。有時候,他出門到陽明山和農人談天,回到家連說高興,有時候在家接待訪客,哪怕對方是名人或大官,當他累了乏了,也會直截了當地說:「現在我想睡了,請你回去吧。」這就是林語堂。

林語堂對朋友是有要求的,「我要一些好朋友,他們向我傾訴他們的遭遇、婚姻以及其他私事的朋友,能開幾句下作玩笑的朋友,精神豐富,談下流事和哲理時都能敞開胸懷的朋友,有一定的嗜好,對人事有見解,有自己的信仰,也能尊重我的信仰。」上自生死興衰,下至蟲草神鬼,無不可談,無不可聽,在輕鬆自由的閒談中,林語堂煙不離手,思維活躍如水中遊魚。只是客廳裡無力保存林家特有的煙味,算是小小遺憾。如能發明一種煙味的薰香,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年他非常喜歡躺在沙發上抽菸,還說過一個人在刷牙洗臉之前,於床上悠閒地吸幾口香菸,將一天的事計劃一下,對他的益處不能以倍數增加。就這樣,持菸斗的林大師為不肯戒菸的人提供了一流的辯護詞。

某天錢穆和林語堂一起聊天,見他抽菸姿態揮灑自如,然而指中菸捲並不撣掉,旁邊呢也沒放菸灰缸,錢穆直擔心這截菸灰突然崩潰,會把好端端的地毯玷汙。林氏根本不加理會,繼續說他的話,任由菸捲燃燒至十之七八,照樣渾然一體。錢穆於是佩服林語堂的生活態度乃是自由中有規矩,善於享受但不會失控。

此刻,客廳裡有位穿民國學生裙裝的義工輕聲跟訪客交談,東吳大學的學生。問她是否有解說之類的服務,女孩子含笑道,只要訪客想聽她會提供,但是有的訪客更喜歡自己靜靜地邊走邊看,不願意被幹擾,考慮到這一點,他們便沒有固定下來解說的時間。我想還有個原因,來這裡的人對語堂先生都有一些了解,加上故居的各項說明已經夠詳細,比如客廳一側的走廊繪製了一幅林語堂的年譜,從出生到去世,生平事跡、創作歷程,一目了然,即便沒解說也不會令人感覺茫然。

西式坦率遇到中式寬容

臥房極為簡樸,床上的枕頭和被子普普通通,不過微物有大義。林語堂對「睡」很重視,他寫道:「安睡臥床,在身體上是和外界隔絕而獨隱,蜷腿睡在床上,是人生最大樂事之一,最適宜的姿勢不是平臥床上,而是睡在斜度為30度的軟大枕頭上。」他對生活的各種用品都有不可思議的興趣和見地,連枕頭都不會漏掉,這在男性中真是少見的細膩,感覺林作家此時更像林管家。如果你的枕頭不是30度的軟大枕頭,那就聽林管家的,換一個吧。

臥室床頭桌上擺著林夫人廖翠鳳的幾幀照片。據二女兒林太乙說,父母的性格完全不同,母親拘謹,父親滑稽,她鄭重其事,他對人生採取遊戲的態度,但二人感情老而彌深。雖然琴瑟和諧,卻並不妨礙林語堂公開宣稱,自己同時愛著另一個女子。林語堂西方式的坦率竟然被做派傳統的夫人接納,令人稱奇。林語堂對初戀情人陳錦瑞一直無法忘情,八十多歲的時候,陳錦瑞的親戚來拜訪他,聽說她住在廈門,林語堂興奮地說要去廈門。林夫人溫言相勸:「語堂,你不要發瘋了,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會想去廈門?」

當年林語堂是個窮牧師的兒子,陳錦瑞家人強烈阻撓兩人婚事,林極為傷心。後來他認識了大學同學的妹妹,女孩叫廖翠鳳,家境富足。家人詢問她願不願意跟一個窮小子結親,她滿不在乎地說:「窮有什麼要緊的?」為了表示對世俗的輕視,他經過妻子的同意,把婚書付之一炬,說:「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

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林語堂帶著廖翠鳳到哈佛留學,由於清華提供的半官費無故突然中斷,他趕緊寫信向胡適求助,胡適自己墊上2000美金卻以北大的名義給林語堂寄過去,才算解決了他的經濟危機。婚後數年兩人拮据度日,廖翠鳳不抱怨,再難也不求娘家資助。她生了三個女兒,林語堂根本不在乎傳宗接代,讓妻子做了節育手術,免除其懷孕痛苦。嫁給這樣體貼的丈夫廖翠鳳很知足,她對林語堂的舊愛一點不嫉妒,反而這麼對孩子說:「語堂愛過錦瑞姨,但嫁給他的是不嫌他窮的廈門錢莊老闆女兒。」說完呵呵大笑,其幽默頗得語堂三味。

非著名科學家的發明

早年林語堂把住宅命名為「有不為齋」,啟發他起這個齋名的是康有為。「既是『有為』,那麼另一方面一定『有不為』。」林語堂「不為」的事是什麼?「我始終背不來總理遺囑,我從不騎牆,也不翻筋鬥,無論是身體的,精神的或政治的,我連看風頭都不會,我從不今天說月亮是方的,一個禮拜後又說它是圓的,我從未不勞而獲……」

在「有不為齋」,林語堂像螞蟻一樣勤奮工作。書桌上放著筆、稿紙、放大鏡、書籍和茶壺、茶杯,當然,菸斗和咖啡也是少不了的伴侶。據林太乙回憶,林語堂每天早上六點多就開始閱讀和寫作,一直到午後二點,下午休息之後,晚上八時又開始工作直到子夜。他寫作的時候隨意舒服地靠在椅子裡,兩腳放在面前的矮桌上,在筆記本上一頁寫字,一頁留白,寫累了就在椅子裡小睡,醒了繼續寫。書架上有各種各樣的字典、辭典和百科全書,偶然碰到不盡知道的事情就查。

林語堂不僅是公認的文學家,還是個非著名科學家。故居裡保存著他發明的中文打字機。他在美國期間,除了寫作,他的全部時間都用在了打字機的研發上,自掏腰包12萬美元,如同打磨手工藝品,幾乎害得他傾家蕩產。1952年打字機獲得美國專利,但是因為造價不經濟,所以無法推廣生產,他「送給中國人的禮物」就這樣成了獨一無二的限量版收藏。

林氏影響連綿不絕

提倡性靈、幽默的林語堂,給外間印象是非常豁達的,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中國傳統壓抑和窒息的痕跡。然而在他生命中的最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給林語堂很大打擊。他的大女兒林如斯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躁鬱症,不堪其苦,自殺身亡,這對兩位老人不啻晴天霹靂,健康急轉直下,從此廖翠鳳只會說廈門話。父親自小對三個女兒一視同仁,但因為性格不同,三個女兒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二女兒林太乙是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小女兒從事科學研究,大概是遺傳了乃父發明的種子。

由於對這座宅院太傾心太滿意,林語堂生前就交代夫人將他的骨灰葬在後院。1976年,他在香港去世後,遺體依其心願移回臺北,和一本聖經、一支菸斗一起眠於院內「有不為齋」北面的山坡上,墓碑上鐫刻的「林語堂先生之墓」是錢穆所書。聽義工講,林夫人後來將房子捐給臺北市政府,政府將故居改成「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再後來功能擴充,變成「林語堂故居」。這裡並非僅僅展出林氏生平與成就,還定期為大眾舉辦講座,時常響起老師帶領學生讀林語堂英文小說《京華煙雲》的琅琅書聲。於是林語堂的藝術力量溫潤而活潑地擴散著,嫋嫋不絕。

林氏曾言,人類的壽命有限,很少能活到七十歲以上,因此我們必須把生活調整,在現實環境下儘量地過著快樂的生活。他說到也做到了——作為一個實踐家,用幽默調和人生的痛苦,始終活在一種健全美好的生命狀態。(文/田小滿)

相關焦點

  • 生活家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歲月
    其間林語堂用英語完成了系列著作,如《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土吾民》,這些作品由其友人賽珍珠代理出版,暢銷美國,林語堂在海外的聲名鵲起,比國內辦《論語》、《人世間》的時候還要風光。1955年,新馬華僑領袖陳六使在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大學籌委會認為首位校長應該在華人文化界和學術界有崇高聲望,搜索一輪,發現東西方背景俱佳的林語堂最為合適,於是下聘書高薪邀請林語堂擔任南大校長。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2010年10月,計程車在臺北陽明山的山道上行駛,兩邊儘是蒼竹翠海。陽明山很像我們南京的紫金山,用胡蘭成的話就是:山是真山,水是真水。只不過相比之下,陽明山的色彩更加豔麗和濃鬱。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2010年10月,計程車在臺北陽明山的山道上行駛,兩邊儘是蒼竹翠海。陽明山很像我們南京的紫金山,用胡蘭成的話就是:山是真山,水是真水。只不過相比之下,陽明山的色彩更加豔麗和濃鬱。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在這幢中西合璧的雅舍裡,林語堂度過了生命中最後十年。
  • 臺灣印象│去陽明山看林語堂先生
    臺北的陽明山原名「草山」,據說當初蔣介石嫌棄草山的名字不好聽(「落草為寇」),於1950年改為「陽明山」。
  • 在臺北陽明山尋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原標題:在臺北陽明山尋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的這段話說的便是他在臺北陽明山半山腰親手設計的居所,如今,那裡門口專設一個公交車停靠站:「永福(林語堂故居)」。除了專程前來參觀的訪客,往返陽明山的人們也時常會在此停留。和大陸人一樣,臺灣人鮮有不知林語堂的,這個赫赫有名的中國人,讓兩岸民眾共同懷念。
  • 走進臺灣陽明山 探訪真實的林語堂
    走進臺灣陽明山,探尋真實的林語堂。串場1: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安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一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發表此說的就是作家林語堂。
  •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建築以中式四合院為主體架構,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推開故居大門,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周圍欄杆上爬滿綠植,院內能看到幾棵古樹,參天挺拔。
  •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
    林語堂故居位於陽明山山腰處,是林語堂生前在臺灣的住所。建築以中式四合院為主體架構,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牆,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意境典雅精緻。推開故居大門,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庭院,庭院周圍欄杆上爬滿綠植,院內能看到幾棵古樹,參天挺拔。
  • 根脈(二十):愛國愛鄉 林語堂的兩岸足跡
    白牆藍瓦的小院,看上去愜意自在,這是林語堂在1966年親自選址設計的居所,定居在臺北市陽明山半山腰,距離人群既不遠也不近,對於作家而言,自然是觀察生活的好所在,但實際上,林語堂選擇這裡,還有更深層的情懷。  廈門衛視記者 蘇暢:來到林語堂位於臺北的故居,今天我的身份不只是一名駐臺記者,同時也是林語堂先生的家鄉人。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約1966年,林語堂陽明山故居景觀1966年,林語堂夫婦返臺在機場林語堂先生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人。晚年的時候,因為很多朋友在這邊,他便常常往來於美國和臺灣之間。約1968年,林語堂與彭蒙惠在臺北約1967年,林語堂與張大千在臺北加上這裡說閩南語的人多,給了他回到家鄉的親切感,便動了來臺北定居的念頭,1964年左右已經在陽明山腰租了一套房住下了。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1966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自美抵臺,擇臺北郊外陽明山半山腰一隅築寓所一棟,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從故居主人到故居客人,從過去到現在,走過迴廊,進入已闢為人文餐廳的「有不為齋」,推開木門,從陽臺望去,遠處的北投觀音山盡收眼底。那年,林語堂已過古稀。可以想像林語堂口咬菸斗閒適地靠在椅背上「若吃煙,若不吃煙」,並且,「若有所思,若無所思」的樣子。
  • 林語堂:墨跡漸白有餘香
    1966年,漂泊了大半輩子的林語堂定居臺灣,把生命中最後一個家安在了陽明山半山腰。這裡可以遠眺觀音山景,俯瞰天母、北投。可親近樹梢枝頭,靜聽上面的鳥聲蟲鳴。連隔壁婦女用閩南語罵孩子,都讓他覺得親切異常。他說這裡適合冥想,可將塵囂及俗世都踩在腳下。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 洋攝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臺灣的陽明山,從日據時代起便是臺灣社會的美宅聚落,這裡青山翠谷,原野開闊,不同的季節,杜鵑花、櫻花、茶花、桃花、杏花、菊花、梅花等各領風騷,漫山遍野團團似錦。在大眾眼裡,住在山上,及得上神仙生活。除此之外,陽明山的地貌和景色跟林語堂故鄉福建龍溪很像,能聽到親切的閩南話外,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林語堂先生作為「生活家」的美學趣味和人生態度。儘管先生離開人世已經有30多年,但是站在這座建築中,仍然能夠真切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味道,一種只屬於林語堂的味道。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約1966年,林語堂陽明山故居景觀1966年,林語堂夫婦返臺在機場林語堂先生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人。晚年的時候,因為很多朋友在這邊,他便常常往來於美國和臺灣之間。約1968年,林語堂與彭蒙惠在臺北約1967年,林語堂與張大千在臺北加上這裡說閩南語的人多,給了他回到家鄉的親切感,便動了來臺北定居的念頭,1964年左右已經在陽明山腰租了一套房住下了。
  • 平和林語堂故居春節前免費開放
    林語堂文學館重新布展即將完成。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 特派記者 林森泉)平和坂仔林語堂故居即將修繕完工,春節前可供兩岸遊客免費參觀。  昨日臨近中午,記者來到古鎮坂仔,一條蜿蜒小溪從林語堂故居旁流過,奔向九龍江出海口。在林語堂故居門口,林語堂父母與孩子的石雕讓人倍感親切。一棵120多年樹齡的鳳凰木高大挺拔,矗立院子中。  據悉,本次維修了五篷船(林語堂乘這種船到鼓浪嶼求學)和園區的道路等,並對林語堂文學館重新布展。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1966年,林語堂偕夫人廖翠鳳自美抵臺,擇臺北郊外陽明山半山腰一隅築寓所一棟,以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從故居主人到故居客人,從過去到現在,走過迴廊,進入已闢為人文餐廳的「有不為齋」,推開木門,從陽臺望去,遠處的北投觀音山盡收眼底。  那年,林語堂已過古稀。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