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林語堂故居 賞景用餐超享受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這裡視線極佳,白天可以仰望藍天白雲,入夜後則可以欣賞皎潔明月、星星與山下華燈初上的美麗夜景,當然,在黃昏時刻,您也可以欣賞到夕陽落入觀音山的迷人景致!   【文、攝影/Clare

曾經在陽明山求學過一段時間,有課的時候,Clare都是騎著機車馳騁在仰德大道上。那時,陽明教養院舊址仍在仰德大道上,不遠處便是「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由於當年客寓在士林,上下學總是來去匆匆,因此從沒想過踏進這處圖書館用功看書,每次騎車路過這處幽靜的空間,心中總是充滿著好奇,卻沒機會一探究竟。

語堂陽明山故居相當幽靜,彷如世外桃源。

畢業多年後,再經過仰德大道,這處圖書館由臺北市文化局接管,改名為「林語堂故居」,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化空間。兩年多前曾來此走訪,對此環境留下不錯的印象,兩年後的這天,閒適逛完陽明山公園後,回程決定再進來探探,並來此喝個下午茶,捕捉不同的畫面!

年輕時Clare拜讀過林語堂的著作─生活的藝術,多年前也看過由他的原著改編成連續劇的《京華煙雲》。翻開歷史簡介,出生於福建龍溪縣(漳州)的林語堂,29歲時,便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並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國民黨政府大陸淪陷前,他曾辦過三本雜誌,並以英文撰成多本經典名著,包括民眾耳熟能詳的《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風聲鶴唳》、《吾國吾民》等。他不僅在文學上取得成就,更曾在1947年,於美國紐約成功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並取得專利,成為集語言家、思想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大師。

位於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除周一休館,其餘時間都有開放,故居內有展示空間與餐廳,展示空間從早上9時開放至下午5時,餐廳─「桌子咖啡」則是上午10時營業,晚上9時歇業。這裡的交通堪稱便利,故居前10公尺便有公車站牌,故居斜對面有一處小型停車場,約可容納5部小客車,下午五點展示空間休館後,大門會開放來餐廳用餐、賞景的遊客,此時,車輛可以直接開進故居園區空地。

林語堂故居的桌子咖啡是一處很適合三五好友聚餐、賞景的好地方。

「林語堂故居」現址,是林語堂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興建於1966年,由其本人親自設計,建築體以四合院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的設計取向,兼具東、西方風格,並融合現代感與古典美。四周圍牆環繞,走進大門,可見藍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牆,猶如中正紀念堂外牆色系感覺,白色粉牆上嵌上深紫色的圓角窗欞。從西式拱門進入,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漆上白漆的西班牙式羅旋廊柱,搭配連接廊柱與廊柱間的拱型鏤空牆面,感覺大方優雅,相當有型。

展示空間包括林語堂生前的書房、臥房、客廳及餐廳、生平略影走廊等,入內門票30元(餐廳用餐可全額折抵消費),內部不可拍照,有時會有工作人員導覽。除此外,故居其餘地方是可以拍照的,包括:有不為齋、露天攬景雅座、中庭、景觀平臺等。

「有不為齋」原為林語堂生前餐廳及客廳所在,如今委外經營,開放為用餐品茗空間,名為「桌子咖啡」。這裡的餐飲營業時間較展示參觀時間延長4個小時,除周一休館外,「桌子咖啡」與露天覽景雅座,每日上午10至晚上9時開放,提供外界精緻套餐、飲料與飲茶服務。這裡清閒幽靜的環境,您可以獨自攜帶一本好書來此消磨時間,或是邀三五好友來此閒話家常,都將是感性美好的一天!

桌子咖啡是個很適合看夕陽、賞夜景的好地方。

「桌子咖啡」餐點價位經濟實惠,經營團隊對餐點的要求極為講究,有幾道餐點,像似德式燻烤豬腳、無錫肉骨排和林語堂先生都有淵源;此外,像似翡翠高麗菜卷,則是林夫人生前最愛的素食菜色。

咖啡當然是「桌子咖啡」的招牌飲料,主人進口義大利的LAVAZZA烘焙咖啡豆,這些咖啡豆都是當地烘焙後七天進口,為保持咖啡豆的新鮮,約在7天至1個月是咖啡最佳鑑賞期。由於主人老家是坪林地區茶農,對於茶葉也有深刻的認識,因此一些咖啡的研磨都會摻入質量好的茶粉,讓顧客喝到有別於以往喝到的咖啡。

推開「有不為齋」木門,走入陽臺,臺上擺放著木製小桌與藤椅,這裡視線極佳,白天可以仰望藍天白雲,入夜後則可以欣賞皎潔明月、星星與山下華燈初上的美麗夜景,當然,在黃昏時刻,您也可以欣賞到夕陽落入觀音山的迷人景致!此地,很適合文人雅士,三五好友來此小聚、閒聊,甚至一個人來此寫作、賞景,也都是件樂事。餐廳還特別提供免費無線上網,方便顧客消磨、打發時間,讓人倍感貼心!

★林語堂故居─桌子咖啡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

訂餐電話:02-2862-5188

展示參觀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門票30元。

餐飲營業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

交通指南:

    1.自行開車者,故居斜對面備有小型停車場,可停放小行車約5輛。下午5時後,用餐者可以將車子開入故居園內停放。

2.公交車260303、小15、小16、小17永福(林語堂故居)站下車。

2011/11/02 聯合報】

 

責任編輯:程金玉

相關焦點

  • 「幽默」學者林語堂及其臺北故居
    1967年,林語堂先生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因病逝世,享年81歲,後歸葬臺北故居後園。 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 「幽默」一詞是林語堂先生從英文「Humor」一詞翻譯過來的。
  • 臺北漳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故居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閩南儂」臺北的漳籍著名作家林語堂故居
  • 臺灣寫真: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
    中新社臺北10月6日電 題:在臺北林語堂故居「若有所思」中新社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菸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朧裡,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許多記載臺北陽明山林語堂故居的文字裡,都引用了故居主人的這段話。
  • 林語堂陽明山故居行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林語堂臺北故居   林語堂臺北故居臥室一角   1966年,從美國回到臺灣定居的林語堂親手設計了位於陽明山的住所他過世後,那種雅致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卓爾不群的趣味還留存在故居裡,教給忙碌的現代人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和物質,實現並不奢侈的快樂。   走入位於仰德大道二段一四一號的故居,立刻像躲進一個清爽的山林,心中響起林語堂常說的「不亦快哉」。先生踩過的土地,聞到的花香,撫摸過的欄杆,賞過的風景,敲打過的打字機,還和他在世時那樣靜靜地迎接到訪的客人。不管主人在還是不在,在這裡做客,沒有隔膜的感覺。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洋 攝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踏訪林語堂臺北故居,他在那裡陪太太慢慢變老
    一條攝製組來到臺北,拜訪了林語堂故居的蔡佳芳主任,蔡主任說,這個結婚當天毀掉婚書,與太太分房分床而臥的男人,是現在男人學習婚姻之道的模範!約1968年,林語堂與彭蒙惠在臺北約1967年,林語堂與張大千在臺北加上這裡說閩南語的人多,給了他回到家鄉的親切感,便動了來臺北定居的念頭,1964年左右已經在陽明山腰租了一套房住下了。
  • 臺北文化景點推薦:陽明山上寧靜的林語堂故居
    左:林語堂故居流露文人氣息。   右:走在林語堂故居的迴廊小院,令人對幽默大師常懷去思。(記者高智洋/攝影)   退出士林官邸之後搭乘303公共汽車,到位於陽明山山腰上的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故居是林語堂本人親自設計完成。主要承襲中國傳統四合院的結構,另外添加西班牙式建築的特色,不但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更兼具了現代以及古典的美感。   林語堂在這裡度過人生的最後10年。林語堂故居於91年3月重新開館,不定時舉辦藝文講座、展覽。過去林家的客廳當前也改建成為餐聽,參觀民眾可在這茗茶閒談,感受一下過去老先生在這遠眺觀音山的清閒寧靜。
  • 建築的記憶——走進林語堂故居
    天寶林語堂故居於2018年元旦揭牌,新春正式對外開放。從結構設計到房屋擺件,一花一木,皆1:1還原林語堂晚年臺灣臺北陽明山的故居模樣,最大限度地為遊客展現了語堂先生晚年時在家中的生活場景。與客廳相連的是餐廳,值得一提的是餐廳椅背上的logo,林語堂將以夫人名字「鳳」字為設計內容的圖標印於椅背上,他說家中一切瑣事都聽從妻子安排,他享受妻子對他說「堂啊該去理頭髮了,堂啊衣服皺了……」「明目張胆」的秀恩愛,讓人覺得語堂先生的形象更加平易近人了。
  • 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說臺灣)
    位於臺北陽明山的林語堂故居臥室。杜 洋攝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牆,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風格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裡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 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形成林語堂的高地人生觀——林語堂故居
    在臺北,它有著一個林語堂故居,而那裡是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晚年的歸處,而平和林語堂故居則記錄著林語堂童年的光陰。說到林語堂故居,要從20世紀初說起,坂仔舊禮拜堂為園林式建築,園中有大小禮拜堂各一座,又有牧師樓、聖經樓、執事房等附屬建築。
  • 漳州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 助力特色小鎮建設
    原標題:林語堂臺北故居仿建工程開工建設臺海網8月4日訊(通訊員 張溢亮 周小琳 王文緣 李崢 記者 張韓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這句話是林語堂先生對自己在臺北陽明山居所的感嘆。
  • 風阻尼器、林語堂故居和吃的素描
    風阻尼器臺北市101大樓,是世界著名高樓,曾經位居世界第一。大樓裡面有個風阻尼器,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整個高樓就依靠這個巨球達到平衡,來減緩颱風和地震造成的壓力。660噸重,受風擺動量減少40%,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 在臺北陽明山尋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原標題:在臺北陽明山尋訪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的這段話說的便是他在臺北陽明山半山腰親手設計的居所,如今,那裡門口專設一個公交車停靠站:「永福(林語堂故居)」。除了專程前來參觀的訪客,往返陽明山的人們也時常會在此停留。和大陸人一樣,臺灣人鮮有不知林語堂的,這個赫赫有名的中國人,讓兩岸民眾共同懷念。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2010年10月,計程車在臺北陽明山的山道上行駛,兩邊儘是蒼竹翠海。陽明山很像我們南京的紫金山,用胡蘭成的話就是:山是真山,水是真水。只不過相比之下,陽明山的色彩更加豔麗和濃鬱。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
  • 鼓浪嶼深處的林語堂故居
    那天,為了尋找林語堂的故居,我特意花20元找了一位姓何的小導遊,我們在島上繞來繞去,才在一條破舊巷子裡找到林語堂的故居。嚴格來說,把廖宅稱為林語堂故居,可能會有一點牽強,但這幢老房子對於林語堂來說應該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他從10歲到17歲,在鼓浪嶼孕育了一個懵懂少年的夢。
  • 林語堂故居,尋常巷閭,秀美山鄉
    去年5.1我們一家曾經來過平和三平寺,可惜與林語堂故居擦肩而過,殊為憾事。上個月剛剛重讀了一遍《京華煙雲》,更萌發了我來探訪大師故居的計劃,這次重來平和,從靈通山下來之後,我們就前往坂仔尋訪大師故居。故居的院牆上爬滿了綠蘿,牽牛花開得正燦爛。
  • 林語堂墓,建在故居後院,平淡無奇,環境清幽,供奉之物僅有花瓣
    文/科技神探大家好,說到林語堂,喜歡文學的朋友們應該不會陌生吧,林語堂生於1895年10月10日,福建省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他是中國現代著名的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同時也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 林語堂故居,普通巷閭,美麗山鄉
    故居院牆上覆蓋著綠蘿,牽牛花正在綻放。兩扇門上刻有一副對聯:一切自給自足常樂,樸素優質林語堂出生於坂仔鎮。林志誠是林語堂的父親,前是坂仔禮拜堂的第一任牧師。在故居門口,有一尊林語堂小時候的雕像林語堂故居位於平和縣坂仔鎮坂仔中心小學教學樓後面的鳳凰樹旁邊,有兩間簡樸典雅的平房,紅瓦、黑瓦、舊木門窗。平房的右上角有一個小閣樓,面積不足12平方米。據說,一代文學巨匠林語堂誕生在一個小閣樓裡。在前屋和後屋,有一口井,就在兩間平房的中間,周圍是鵝卵石和煙燻石井埕。
  • 他在廈門、臺北留下2處故居,但最美好的記憶卻在漳州故居裡
    大約是五年前,我們因為要編文學名匠林語堂先生年輕時候的故事,便翻查了林語堂的幼年和青年時代大量資料,偶然間我們才知道原來林語堂孩童時期的故居早已在1974年被拆除,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在十幾年前重建而成。【攝影:老AO,廈門攝影師|來源:去驢行】林語堂的漳州故居是在平和縣坂仔鎮寶南村,小時林語堂在農村長大,過著童年時代最純真的時光,直到被送到廈門求學才結束了鄉間的生活。童年時代的人和物,對林語堂是有影響的,在林語堂生前的文學作品裡,總能見到他用最溫柔的詞句形容自己的家鄉。在廈門,林語堂其實是有遺憾的。愛上一見鍾情的富家小姐,卻因現實不得不離去。
  • 林語堂臺灣庭院故居,文人理想與生活美學的結合
    關於這位文化大家的故居,大家一定很感興趣,而且是經由他自己親手設計,可以說是融合了文人理想的居所,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林語堂(1895年-1976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