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29日,四個農民挖了一口井,使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裡面埋葬著聞名中外的兵馬俑。秦始皇對兵馬俑的要求非常嚴格,要求它們的大小和真人一樣,而且面部必須逼真,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兵馬俑就好像它們真實存在過一樣。
據說,新製作的兵馬俑應該是彩色的,但埋藏後或進水,或隨著挖掘時泥土脫落,或早期技術沒有保存彩繪,種種原因導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灰色的兵馬俑。雖然已經失去了顏色,但兵馬俑卻以其栩栩如生的外表震驚了世界。
隨著保護技術的進步,我們逐漸看到兵馬俑上那些彩繪的痕跡。比如兵馬俑的黑髮、粉面,尤其是1999年9月出土的青面跪射俑最為突出。
在展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兵馬俑的面部和頸部不像其他兵馬俑那樣是淺粉色,而是淺黃綠色,耳朵是較淺的淺綠色,頭髮、鬍鬚、眉毛等毛髮是黑色的,髮帶是朱紅色的,眼睛黑白分明,表情莊重,身穿盔甲,雙手同時在身體右側做出弓弩發射的姿勢,更加逼真的表現了秦軍士兵的戰鬥狀態。
但是,為什麼臉被塗成綠色是專家們爭論的問題。有人提出,這可能是工匠的惡作劇,但在嚴苛的刑罰下,秦朝的人幾乎不敢做規定之外的事情。所以這不太可能發生。有人考證後認為,"青面"俑對應的是軍中的儺人,即用巫術驅除疾病和邪惡的人。
或者說,楚國的大巫文化影響了當時秦代工匠的繪畫文化,楚文化風格的兵馬俑出土文物並不罕見。專家們還推測,在戰國時期,士兵們為了嚇唬敵人,會在臉上塗上五顏六色的顏色。
綠俑因此而存在,也有人乾脆說,綠色本身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是表現膚色的一種方式,就像粉色一樣。究竟為什麼兵馬俑如此不同,可能永遠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