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紐芬蘭漁場:大量鱈魚拯救了16世紀的教會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晾曬鱈魚

多年前,當人們翻開初中地理書時,可以看到世界三大著名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歐洲北海漁場和紐芬蘭漁場。其中的紐芬蘭漁場素以「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稱。但短短的十幾年後,作為鱈魚資源最豐富的該漁場恍然間已變成了歷史。

探險家發現大漁場

15世紀末期,航海術的發展與現實的需要相結合,使歐洲人開始大肆開闢新航路,到世界各地探寶。150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領兩艘帆船出海探航。船隊先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到達拉布拉多半島。卡波特考察了北緯64度的拉布拉多半島東海岸,在經過今天的哈得遜海峽後,船隊進入一片開闊的大海,卡波特將其命名為太平洋(即哈得遜灣,不是今天的太平洋)。

因懼怕嚴寒和浮冰,船員拒絕深入「太平洋」探查,並以譁變相要挾,卡波特只得退出哈得遜海峽,並於1509年返航。雖然卡波特未能如願以償地找到去亞洲的新航路,但他們卻發現了一個隱藏了千年的寶藏——紐芬蘭漁場。

卡波特來到紐芬蘭東部海域時,驚奇地發現這裡的鱈魚多得令人吃驚。他這樣描述當時見到的情景:「這裡的鱈魚多得不需用漁網,只要在籃子裡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裡就裝滿了魚。」

胡楠

相關焦點

  • 紐芬蘭漁場 | 一座世界超級漁場的消失
    在16世紀,天主教統治的歐洲每年有大半年禁食家畜肉類。因此魚類成了歐洲廉價蛋白質的主要來源。17世紀,英國成為紐芬蘭漁場的主角,靠將大量的鱈魚乾賣到歐洲各國而發了大財。天主教會規定在齋戒日不許吃肉,但是可以吃魚。當時規定,星期五、復活節前40天以及宗教日曆上特別加注的日子,都是不許吃肉的,而一年中這些日子加起來超過大半年。
  • 貪婪而造成至今仍無魚可捕,成為歷史的世界漁場,紐芬蘭漁場
    這些天然的海洋漁場匯聚了各種豐富的海洋資源生物,魚蝦蟹及貝類等。對於人類來說,這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海洋金礦,極具商業捕撈的價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由於過度捕撈而消失的漁場——紐芬蘭漁場。曾經輝煌一度的世界級漁場,有著幾百年漁業捕撈歷史,如今已經消失殆盡,20多年後的今天仍無魚可捕。
  • 紐芬蘭漁場:鱈魚無限期「死緩」之謎
    如果紐芬蘭當時像冰島一樣選擇獨立,那麼紐芬蘭漁場鱈魚命運是不是會有不同的結果?當然,這是個偽命題,歷史無法假設,也許,就是當時的併入加拿大的決定,註定了紐芬蘭鱈魚的悲劇命運。
  • 圖說紐芬蘭漁場的消失之謎,全面禁漁20年後仍無魚可捕
    紐芬蘭漁場地處加拿大東部海岸,歷史上其曾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異常豐富的產量而位居世界四大漁場之列,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這座興旺了四個多世紀的世界級漁場卻陷入了無盡的衰敗和蕭條之中,恍然間輝煌變成了歷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從鱈魚到北極蝦,紐芬蘭的「王牌海鮮」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然而萬萬沒想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魚群逐漸消失了,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超級漁場也隨之走向了沒落。從一條鱈魚開始,說說紐芬蘭人的鱈魚情懷1497年,歐洲航海家約翰卡波特率先來到了紐芬蘭東部的海域,他驚訝地發現這裡的鱈魚實在是太多了。能多到什麼程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裡的鱈魚多得根本就不需要漁網,只需要在籃子裡放塊石頭沉到水中,再提上來,籃子裡就裝滿了魚」。
  • 吃貨:從鱈魚到北極蝦,紐芬蘭的「王牌海鮮」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然而萬萬沒想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魚群逐漸消失了,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超級漁場也隨之走向了沒落。 從一條鱈魚開始,說說紐芬蘭人的鱈魚情懷 1497年,歐洲航海家約翰卡波特率先來到了紐芬蘭東部的海域,他驚訝地發現這裡的鱈魚實在是太多了。能多到什麼程度?
  • 盤點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漁場現面臨無魚可捕
    從圖片上可以清楚看到「世界四大漁場」在全球的分布圖,學過基礎地理的都清楚,造成漁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洋流。對於我國而言,最有名的就是舟山漁場了,不過舟山漁場的規模跟這些漁場不能比。不過,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導致一些漁場的漁業資源大幅的縮減,比如紐芬蘭漁場。
  • 【漁場地理】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死寂?
    幾百年間,紐芬蘭漁場一直興盛不衰,但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突然發現,鱈魚群消失了。由於這片淺灘位於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附近更有聖勞倫斯河注入,使這裡的海水富含營養鹽類,且湍流攪動,令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鱈魚、鰈魚、鮭魚、鯡魚等魚類大量富集、繁衍,而冷暖流的大交匯,又形成阻止魚群遊動的天然水障,讓聚集繁衍的魚類難以遷徙,最終形成了著名的紐芬蘭大漁場。
  • 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
    幾百年間,它一直興盛不衰,但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突然發現,鱈魚群消失了1一個世界超級漁場已幾乎看不到漁船了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是加拿大10省中面積最小、經濟最不發達的省份,然而曾幾何時,這裡卻是北大西洋人人稱羨的富庶所在,並引發過英、法等殖民大國的覬覦和爭搶。
  • 紐芬蘭鱈魚:成就英國殖民霸業第一桶金,如何今天陷入資源枯竭?
    大英帝國能成就如此霸業,不少人將其歸功於16世紀末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至少這是英國霸業的起點。其實,早在這之前,英國已經獲得了稱霸全球的第一桶金。這桶金來自於英國第一塊海外殖民地——紐芬蘭島。成就大英帝國的,就是這裡盛產的鱈魚。
  • 北美洲東岸曾經輝煌一時的「紐芬蘭漁場」,如今卻已經無魚可捕
    世界四大漁場在北美洲東部大西洋中有一個島嶼叫「紐芬蘭島」,緯度位置大約為北緯50°左右,是世界第十五大島嶼。在紐芬蘭島附近的海洋中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其中尤其以鱈魚最為出名,當地人對於紐芬蘭漁場有「踏著水中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的說法,足以證明海洋中漁業資源的豐富程度。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和亞洲的北海道漁場、歐洲的北海漁場、南美洲的秘魯漁場一起統稱為「世界四大漁場」。
  • 它是世界超級「四大漁場」之一,卻因人類的貪婪,被永久關閉了?
    然而這段歷史並沒有持續很久,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開始,漁場附近的魚群慢慢消失,使得這座已經經營了500多年歷史的超級大漁場,徹底破產。紐芬蘭漁場,是拉布拉多韓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形成的,本來就擁有極為豐富的海洋資源,洋流的交匯,使得這塊海域成為諸多海鮮生活的地方。因此紐芬蘭漁場產出大量美味新鮮的海魚,提供給歐洲地區。
  • 解碼地理:世界上就這四個大漁場嗎?
    這裡還要提一下「索馬利亞半島東側海域」,該處沿海夏季受南半球東南信風轉向而來的西南季風影響,吹離岸風,形成湧升流,同上理,吸引魚群生存,而冬季湧升流消失,魚群生存條件略差。索馬利亞許多海盜是漁民出身,這樣來推斷,冬季海水錶層魚少,那麼海盜出現的概率大一些,各位學友不妨研究一下。
  • 世界公認的四大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居榜首,一漁場已經消失
    漁場是海底裡面的魚類以及生物密集生活的場所,具有很高的捕撈價值。附近海域暖流和寒流交匯讓海鹽這些營養物質漂浮在上層才能造成魚類的大量繁殖,那麼你知道世界四大漁場是哪四個嗎?今天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加拿大的漁業中心—紐芬蘭
    ,海水 擾動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從而形成為了世界最優良的大漁場之一。特別是鱈魚為之最。從而有著「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以上岸」的美譽。因此紐芬蘭的大淺灘一直被稱做「麥田」,淺灘並一度被認為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魚類儲備。
  • 加入加拿大聯邦:因負債過高而被收購的紐芬蘭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也同樣,適當的負債不僅可以解決建設或者戰爭需要大量資金的問題,也有利於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是過高的負債將導致主權信用的降低,如果出現主權違約事件,不僅會損害國家的聲譽,甚至還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在人類歷史上希臘是第一個主權違約的國家,早在公元前4世紀的阿提卡海洋聯盟,當時13個希臘城邦中就有10個未能償還提洛神廟的借款。
  • 世界著名四大漁場:魚類資源豐富,每年捕獲量都達上百萬噸
    我們在中學時地理課上就已經學過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漁場,而所謂的漁場就是魚類或其他水生經濟動物密集,具有捕撈價值的水域場所。世界各地人們生活中食用的水產品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這四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和秘魯漁場)。
  • 來參觀世界四大漁場一飽眼福口福
    並不是海洋的任何區域都有大量生物存在的。市場上出售的海鮮,目前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工集中養殖,野生的佔比已經相比前幾十年大大下降(但這並不能說明捕撈野生海產品數量降低),由於市場仍然在擴大,只靠野生捕撈不能滿足需求且容易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失衡。
  • 樊哥話生鮮:全球鱈魚品種及主要鱈魚漁業
    北歐人揚帆出海發現冰島、發現格陵蘭跟鱈魚有關係。巴斯克人(現居住在西班牙的一個少數民族每年都的去紐芬蘭漁場大量捕撈鱈魚,還不想讓人知道這件事(巴斯克人的秘密)。後來英國人發現了紐芬蘭大漁場,並以鱈魚為中心對其進行了開發。
  • 漲知識|一分鐘了解世界漁場
    海洋裡分布著很多資源豐富的漁場。它們是海洋賜予人類的天然魚塘,能夠為人們提供美味的海鮮,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漁場形成的原因世界漁場分布陽光充足的大陸架海域是世界漁場的主要集中區。那裡光照充足,海水溫暖,浮遊生物和營養鹽豐富,吸引了大量的魚類、蝦類、貝類等生長繁殖,於是形成了資源豐富的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