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紅色的太陽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天地間的聲與色都隨之起了變化。天空、海灘、野草……都被逐漸染紅,海鳥的聲音也從最初偶爾劃破天際的呼喚變成了越來越頻繁的歡唱亦或是吶喊。
為了能置身於這樣如畫如夢的光景,只能破天荒的早起。除了旅行,現在真的很難再有其他理由能令我心甘情願地起這麼早。
要想不錯過聖米歇爾山日夜間隨時變化的美景,住在最近的La Caserne小鎮當屬首選,個人覺得比住在聖米歇爾山上更好。住在山上方便的是看海,看潮汐,欲知聖山真面目,還得到對岸去。
一首二十多年都沒有再聽過的歌曲,竟然在此刻想起,隨口就哼唱了起來。
「每一個太陽升起的早晨,你都會聽到婉轉的鳥唱,
我們也曾就像那林中鳥,要給你塵世最初的呼喚。」
歌未唱完,天色已漸亮。暖色系逐漸退場,藍色開始霸屏。
聖米歇爾山(Le Mont-Saint-Michel)位於布列塔尼與諾曼第的交界處,是一個由花崗巖構成的圓錐形小島,周長900米,海拔88米,距離海岸約一公裡,與La Caserne小鎮有長堤相連,從山上俯瞰比較一目了然。
La Caserne小鎮就像是專門為聖米歇爾山專門建設的一個服務區域,主要就是旅館、露營地、餐廳和超大面積的停車場。在小鎮上預訂了旅館的遊客,到達下圖中的黃色五角星位置時,輸入酒店提供的密碼就能進入旅館區域;其他的遊客則在此處右轉進入另一個停車區域。
借著這張圖順便提醒各位,在進入小鎮的必經之路上,下圖底部的黃色三角形位置處,有法國著名點心品牌聖米歇爾的商店,那裡匯集了諾曼第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各色糕餅,價格親民,種類齊全,品質有保障,非常推薦。入口處還有一臺壓餅乾的機器,我是第一次見,感覺相當有趣。
從小鎮去聖米歇爾山可以選擇步行、搭乘免費的接駁車和付費的馬車,路口有詳細的告示牌。如果時間充足,條件允許,建議每種方法都體驗一次。
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不可替代的宗教地位以及那些言語無法描述的,各種鬼斧神工的建築,令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Mont-Saint-Michel et sa baie)於1979年當之無愧的成為法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區域。
聖米歇爾山在歐洲十大最美城堡排名中名列第二;
聖米歇爾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外的第三大聖地;
聖米歇爾山的潮汐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
..
難怪雨果會說,聖米歇爾山之於法國就如同大金字塔之於埃及一樣重要。
以往,每年約有25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信徒來此遊覽、朝拜,是法國訪問量最大的旅遊地之一。數字可能不夠直觀,那就來看看長堤上為等車人準備的超過一公裡長的石凳。
即使是當下這樣的特殊時期,遊客依舊是絡繹不絕,上山以後有些地方還特別擁擠。聖米歇爾山也是我今年夏天的旅行中見到遊客最多的地方,聽朋友說以前來基本都是摩肩接踵的狀態。
聖米歇爾山上有拱門、吊橋、石徑、塔樓、墓地……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建築,形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
由於這些建築是經過近十個世紀一點點建造起來的,所以聖米歇爾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有生命的物體,經過漫長的歲月才生長成了今天的樣貌。
為了避開人群,我們無意間發現了一條小路,在遠處目測是無法過人的,但是走近了看到有人剛好走出來,我們便決定一試。這絕對是我活這麼大走過的最最狹窄的路。在其中緩慢地行走,會禁不住地就想到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
到了盡頭,路稍微寬了一點,原來這一頭就在主街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如果仔細看,你還會在縫隙中發現閃閃發光的大天使聖米歇爾。
一般說到聖米歇爾山,總是繞不開一個傳說。公元708年,阿夫朗什主教奧貝爾特在此地遇見大天使聖米歇爾顯靈,於是在島上最高處修建起一座小教堂,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故稱聖米歇爾山,從此也就成為了朝聖地。
要想知道當年的小教堂後來是如何在「獅心王」理查一世的影響下建成了哥德式的本篤會修道院——梅韋勒隱修院(La Merveille),之後又如何成為英王與法王都爭相前往的朝聖地,再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宏偉壯觀的建築群……
這些,只能請各位自己去搜一下詳細的資料,尤其是喜歡歐洲歷史的朋友更是不要錯過。
到了1998年,這裡作為「法國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的組成部分,第二次入列《世界遺產名錄》。
如果想要穿過聖米歇爾山海灣,體驗或者進行朝聖之旅,一定要提前去旅遊中心登記,由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以避免陷入流沙等意外的發生。
這裡不僅遊人如織,鳥類也特別多,樹枝、屋頂、塔尖等隨處都有它們的身影。在文末的視頻中,你一定能感受到鳥類在聖米歇爾山自在悠然的生活狀態。
玩得累了,餓了,如果擠不進山上的餐廳,可以搭車回小鎮吃飯、休息。旅館區也很不錯,有綠地、花園、噴泉、薰衣草……
還有各種顏色、各種姿態的牛。
聖米歇爾山是非常值得花時間細細品味的地方,我特地安排了兩天的時間在這裡。稍作休整之後,我們將在下午步行前往聖米歇爾山。
接下來又會有怎樣的風景呈現於眼前呢?我們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