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新華社刊文《中國遊客日本受騙誰知過》,記者劉秀玲爆出,在日本免稅店裡瘋狂購物的中國遊客又被宰了,隨即炮轟日本免稅店黑心暴利,似乎在「日本留學生上海喝了一口天價茶」新聞之後,扳回了一城。但不同的是,這回痛宰中國人的可能是自己的同胞。
日本黑心免稅店,多為中國人開設,專向觀光遊客開放,並非正規「免稅(duty-free)店」。赴日旅行團被宰,也得先搞清楚是在幫誰數錢。
日本免稅店分為兩種,機場、港口常見的免稅店是免關稅(duty-free),免除了直接帶出國外使用的商品的關稅。而在市區的免消費稅(free-tax)店中,外國遊客只要出示護照,證明自己在日本居住不滿半年、或在日本之外生活超過兩年,就可以享受免除商品中消費稅的優惠。
日本首個免稅系統是在二戰後建立的。二戰後,日美籤訂《地位協定》,其中包括免除駐日美軍的商品稅、通行稅、電氣稅、油稅等。此後,才發展成為面向國外觀光客的免稅政策。2014年日本消費稅增至8%,而免稅店則為外國遊客帶來了絕對的價格優惠。
在日本開設這種「免稅店」的門檻並不高,普通商家向稅務部門申請,就可以給外國遊客提供「免稅服務」,目前全日本已有超過一萬家商店提供「免稅服務」。
在日本並不存在所謂「國營免稅店」,中國遊客遭遇的「黑心免稅店」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等熱門旅遊城市,由來自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陸、韓國以及在日華僑華人,以合作、合資等方式開設,並專門針對中國來的低價旅遊團,採取不正當營銷手段。
新華社曝光的東京新宿的兩家免稅店A&S(Alexander&Sun)和JTC,正是中國旅行團勾結免稅店、痛宰遊客的典型代表。
A&S免稅店前身叫做「鑽石免稅店」,曾被爆出其逃稅醜聞。據日本共同社報導,2012年2月8日,東京地方檢察廳特搜部以涉嫌違反《企業所得稅法》為由,起訴了東京都新宿區「鑽石免稅店」的美國籍經營者鄒積人、其父臺灣人鄒本善。鄒本善在福岡縣經營一家同名但獨立結算的免稅店,兩家店也作為企業法人被起訴。起訴書稱,鄒積人通過增報費用等方式隱瞞了2009財年的約3.1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72.6萬元)收入,逃稅9500萬日元。其父鄒本善則涉嫌隱瞞2007年所得約1.3億日元,逃稅3900萬日元。據特搜部介紹,兩家店鋪所屬的「鑽石免稅店」集團主要向來自中國大陸等地遊客銷售免稅商品。2013年,捲土重來的鄒本善將「鑽石免稅店」更名為「A&S免稅店」,繼續接待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
中國導遊忽悠遊客以5倍高價買保健品,而被他們大肆吹捧的「神藥」,在日本保健品的分類中,是門檻最低的一種。
據新華社曝光,中國遊客在A&S購買了大量日本生產的保健品,同樣來自中國的導購告訴他們,這些保健品在日本非常流行,並現身說法其功效顯著。出於對異鄉同胞和日本製造的無條件信任,他們義無反顧地買下了「神藥」。
A&S免稅店向中國遊客兜售的高價保健品,「第一酵素」、「納豆精」等固然是日本製造,也確實是合格產品,但屬於A&S從小工廠定製的「高端產品」。以酵素產品為例,日本市場上普通的酵素產品通常從1千日元到4千日元不等,而A&S免稅店售賣的「第一酵素」200g標價23000日元。其銷售商「第一藥品」與日本著名醫藥工廠「第一製藥」僅一字之差,生產商日本酵素株式會社(NIHON KOSO CO)比正規酵素公司日本酵素藥品株式會社(NIHON KOHSO YAKUHIN CO)的羅馬音也僅少了一個「h」,而A&S免稅店則是這一特殊定製酵素產品唯一的銷售渠道。
其次,中國遊客最終願意掏錢,還是相信了導遊「價格高療效好」的說辭,但在日本,保健食品壓根兒不屬於藥品,即使是門檻最高的「特定保健用食品」,也需要外包裝上標明「不屬於藥品」。而且根據日本《藥事法》,嚴禁銷售保健品時,暗示有治病功效。商品外殼上標註的「藥局專賣」,也並非中國人理解的「只有藥店才能賣的藥品」。日本普通藥店不僅銷售常規藥品,同樣銷售保健機能食品。
日本藥局或商店裡的保健機能食品包括三種特定保健用食品、營養機能食品和健康食品,採取不同的審批許可方式和分類監督管理的模式。第一類特定保健用食品的審核最為嚴格,需要經過厚生勞動省的個別許可,需要動物或人體實驗報告為佐證,在食品的外包裝上也會清楚標明成份及功效,例如抗衰老食品、抗腫瘤食品等。第二類營養機能食品需在包裝的醒目位置明確標示所屬種類,甚至還要註明沒有夠上厚生勞動省的「特保食品」級別。
而任何標誌也沒有的「第一酵素」只屬於第三類健康食品,是指從天然原材料中提取加工成的健康食物,只作為可能有益於健康的普通食品銷售。這類食品的定價流程與普通食品一樣,屬於自由銷售的商品。對日本商品行情一無所知的遊客,在中國導遊和導購的熱情欺騙下,瞬間掉入陷阱。
免稅店和中國旅行社共同從中國遊客身上騙取暴利,由已成為中國低價旅行團默認的行業潛規則。
組織遊客去免稅店購物,是中國低價旅行團盈利的主要方。其中中國導遊從中獲取25%的回扣,旅行社獲25%,免稅店留下50%利潤。
旅行社為鼓動遊客買買買,也是想盡辦法。在設置行程時,故意縮短商場的停留時間。無知的遊客趕著時間一擁而上,常出現「爆買」盛況。「爆買」一詞也成為2015年日本最流行詞彙之一。在旅行團一掃而空之後,此類免稅店往往門可羅雀,甚至採取旅行團預約在開門,平時索性關門歇業。
其次,帶領旅行團爆買的中國導遊,大多是無證操作,根本沒有導遊資格。日本有著非常完備的導遊管理制度及《翻譯導遊法》。其中,《翻譯導遊法》中明確規定,在日本從事翻譯導遊、並獲取報酬的人員,必須通過日本國際觀光振興會的業務資格考試,獲取翻譯導遊資格證書,並嚴禁導遊收取景點、商店的回扣。2005年日本國會修訂了新的《翻譯導遊法》中規定,外國人同樣可以通過考試獲得該證。
中國旅行團如果要聘請擁有正規翻譯導遊證的日本地接,要他冒著違法的風險配合貓膩行為,成本太高。旅行團乾脆直接僱用來自中國的無證導遊。2012年,NHK在日本皇宮前臨時抽取了20名帶中國旅行團的導遊,發現僅有1人有「翻譯導遊資格證」,其他大多屬於旅遊籤證臨時滯留日本的「黑工」,其中一名來自中國的導遊,滯留日本三個月收入達300萬日元。
不僅中國導遊參與忽悠,還有免稅店裡來自中國的銷售員。本次新華社曝光的另一家JTC免稅店由韓國人具哲謨開設。該店的官方網站上,明確標明主要面向來自中國、韓國和東南亞的遊客,還為此僱傭了大量來自遊客家鄉的銷售員。臺灣招聘網站104人力銀行上顯示,JTC免稅店在五一節假日期間,緊急招聘60名銷售員,要求精通中文,略懂日語即可。
為提高銷量,來自中國的導遊和銷售人員大肆吹噓健康食品的功效,不僅違反日本《藥事法》,同樣欺騙同胞,自己賺得盆體滿缽。
據彭博社調查,在日本各大商場裡掃貨的,並非中國最富有的階層,中等收入群體居多。他們帶著對國貨的普遍焦慮和不信任,在同胞的帶領下,在中國導購員親切的忽悠裡,大方地掏出了自己的銀行卡。
(文/蒲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