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鐵嶺開原市黃旗寨鎮白鷺洲景區的遊客接待中心,43歲的庫管員李婷面對記者的提問,連說了兩個「沒想到」。
在鐵嶺讀了三年中專、打了兩年工,李婷最終還是回到了老家。李婷說:「我特別想有一個班上,可孩子還小,沒法出去打工。沒想到,多年後,願望變成了現實。更沒想到的是,之前學的計算機竟然用上了。」
白鷺洲景區的開發建設,給李婷提供了一個圓夢的平臺。而促成這個景區項目落地的,則是一輛從黃旗寨鎮開往北京的大巴。
2016年,一位北京的企業家到黃旗寨鎮考察並透露出投資意向。為全面了解對方的實力,黃旗寨鎮組織項目相關的工作人員、相關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共50多人,乘坐一輛大巴專門去北京參觀考察。在這位企業家打造的溶洞景區,大家看到那裡因坐擁綠水青山而富裕起來的村民,羨慕不已。從北京回來,大家一路感慨,一路對比,一路憧憬,並達成共識——在山水資源、白鷺資源、地質資源、滿族文化資源等方面,黃旗寨鎮都有優勢,建景區,可行!
在這輛大巴上,增家寨村人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每年驚蟄一過,數千隻白鷺便會飛到村中的鳳山上棲息,而隨著觀鳥遊客的不斷湧入,村裡已經有村民順應需求開起家庭旅館。
2018年5月,白鷺洲景區開始營業,增家寨村吃「旅遊飯」的故事也開始不斷更新。
最初村民談論的都是新鮮事,誰家的笨雞蛋賣出2元一個的「天價」,誰家的肥豬被高價預訂了;後來關注的是數字,誰家開的農家院又創了日營業額新高,哪位村民採軟棗子賣的錢都趕上種10畝苞米了;現在只有「反常」的事才會被村民注意,比如去年收苞米的旺季上山摘了7天野果子,今年端午賽龍舟期間路邊的車一直停到村外幾公裡遠……
村黨支部書記陳宏偉說:「增家寨村自然資源豐富,家家戶戶有耕地、有山地,有的村民搞種植養殖走上了致富路,也有村民靠苗木、山野菜、林下參、柞蠶等特色產業發了家。」
白鷺洲景區的開發,則給更多的村民提供了機會,守家在地就可以奔小康。開生態飯店、建家庭旅館,賣煮玉米、茶雞蛋,挎個籃子賣山貨,幹哪一樣都收穫頗豐。「五一」時,村中婦女挖些小頭菜、婆婆丁,一天就能賣上百元;「十一」期間,到山上摘山裡紅、採軟棗子、採蘑菇,多的能掙幾千元。
「遊客不僅為村裡帶來了收入,還帶來了新的風氣。看見人家把垃圾放在方便袋裡,小孩也學著不亂扔垃圾了。看著人家穿得那麼美,又唱又跳的,對村民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村民劉江說,開發景區不僅讓村民增加了收入,更讓村民增長了見識,聽了遊客的評價,大家也都覺得身邊的山山水水真像電視裡說的那樣,都是「金山銀山」。
在增家寨村,潘曉麗的遭遇無人不知。2018年丈夫因病去世後,家裡除了年近七旬的婆婆能在精神上給予支持外,她只剩下壓力,兩個上學的孩子需要錢,十多萬元的債務需要還。在她最難的時候,兩股力量給她的生活重新注入了希望。村裡第一時間把她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確保她家每年都能領到5000多元的資助;作為景區的後廚,她還得到了同事們的捐款支持。有國家為困難群眾託底,有集體可以依靠,這個一度瀕臨崩潰的小家重燃生機。如今,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黨的政策真好,有個班上真好!」
走·想
每年驚蟄之後,數千隻白鷺就翔集於增家寨村的鳳山之上。這樣的盛景持續了幾十年。
從北京來到遼寧,在距離開原市區60公裡的山區完成2.5億元的投資,開始營業後受到廣泛認可,白鷺洲景區項目堪稱投資商、當地政府和村民三方合作的成功案例。就像景區副總經理高茜說的那樣,「有人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我們不信,這個項目也證明了,只要真心做事,在遼寧你一定會獲得真心支持。」
在這個三方合作的案例中,那輛開往北京的大巴車無疑是一個妙筆。方方面面的代表一起去考察,不僅統一了思想認識,掃清了項目落地的障礙,還讓村民親身感受到鄉村旅遊的無窮魅力。於是,在景區建設大項目時,村民也在布局自己的小產業,並在相互補充中實現融合發展,多方共贏。
(責任編輯:王海濤)
來源: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