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值班編輯妍叔 本地Local
臺中大雅忠義社區曾是一座老眷村,1949年大江大海的戰爭移民匯聚於此,讓這兒成為多元移民村。隨著老兵逐漸凋零、人口外流,彼時眷村的氣息淡去,忠義村因其友善並且適合移民的機能和氛圍,吸引許多新住民、原住民,讓這裡變成一個擁有多元族群的地區。如今,忠義社區有9個族群約500位的原住民,還有500位左右的新住民居住於此,閩客、外省、原住民、新住民共聚一村,這裡是新時代的移民村。在這個移民村裡有一間喚作「大家」的大家書房,有一個自稱為「鼻青」的鼻孔貝特青年團,還有一個新生的「村籽」。
小珊
忠義眷村的在地媳婦,臺中市市區的閩南人,嫁到忠義社區已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婆婆和先生是排灣族,公公是外省人,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多元族群。
明宏
從小在清水銀聯眷村長大的臺中清水人,早先在大雅市區的一個小型工作室上班,恰好老闆是忠義眷村人,在老闆的推薦下得知忠義眷村的存在,其後發現這裡跟自己小時候居住的眷村環境很像,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於是抱著一種思鄉情緒加入了村籽。
巧克
從屏東來的排灣族,自身想要更多了解原住民和眷村文化,看到網絡上公布招募原住民的項目計劃,抱著接觸一下其他地方原住民和其在地環境的想法參與了這個項目。
小葒
隔壁村的居民,參與了大家書房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是鼻孔貝特老資歷的志工,也是村籽團隊的聯合發起人。
採訪期間的 「村籽」成員,左起:巧克,小珊,小葒,明宏
Local本地:可以簡單說下最初是怎麼關注到臺中大雅區的忠義社區的嗎?
村籽:2006年,在臺中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任教的奚浩老師正準備籌拍一部關於臺中眷村的紀錄片,他在進行田野調查之後發現,臺中原有的134個眷村裡,只剩下不到5個,而這僅存的幾個眷村中,尚未遭拆除且還有人居住的,則只有位於臺中大雅區的「忠義社區」。
在實際接觸過忠義社區和生活在社區裡的居民後,奚老師發現這個村子的真實樣貌並不是外界想像中的那般「沒落」、「蕭條」,反倒蘊藏著一些其他地方沒有的當地特色。80年代,隨著部隊裁撤,忠義社區因為租金低廉而吸引許多經濟弱勢家庭遷入,最大宗的,便是都市原住民。忠義社區的汝鎏國小,全校約有70%~80%原住民族小朋友,且都來自不同族群,在全臺也很難再找到第二個這樣的眷村。可以說,正是忠義眷村的稀有性和獨特性,讓想要籌拍一部有關臺灣眷村文化紀錄片的奚浩關注到了臺中的忠義社區。
Local本地:原本只是想要拍攝一部眷村紀錄片,為何又誕生了進村開書店的想法?
村籽:奚老師希望能夠把開書店當作一種駐村蹲點的方式,藉由開一間書店去認識更多生活居住在這個村子裡的人,同時也希望能夠以書店作為社區工作站,讓獨立書店走進連鎖書店難以到達的角落,發揮獨立書店「文化路燈」的功能。讓昔日老眷村產生變化,更多的族群能夠在此相遇,從而孕育出新的部落和新的文化。透過大家書店這個據點,號召更多人來為這個老眷村記錄過去到現在的生命點滴。至少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這個眷村隨著臺灣發展而演變的歷史,讓外面的人看見忠義村,甚至能為了大家書房特地來到忠義村,感受忠義村。
Local本地:為何起名為「大家書房」,簡單介紹一下大家書房吧。
村籽:大家書房,店如其名,就是「大家的書房」,2015年在忠義社區汝鎏公園旁開張。雖然登記為營利事業單位,但卻很難看到任何營利機會,更像是一間社區公益書店。書店內販售繪本、成長文學、社區與族群等相關書籍,同時也聯動其他地方社團組織,為社區居民舉辦繪本閱讀、寫作等相關課程、與社區孩童們同樂。
在給書房取名子的時候,奚老師覺得如果把誠品書店比為霓虹燈的話,那麼獨立的小書店就像黑暗裡的一盞路燈,所以最初本來是要將書店命名為」路燈書屋「,但後來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太驕傲了,好像要幫別人點亮什麼一樣,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偉大。後來奚老師想到他開這間書店是希望村子裡的人都來,是大家的書房,所以就取名為「大家書房」了,「故事在此,大家聚集」。
Local本地:大家書房所在的忠義社區是個老眷村,在忠義村能聽到不少眷村人的故事,如何看待眷村與城市的關係的,又是如何看待城市化浪潮下,眷村的去留問題?
明宏:我是在臺中清水眷村長大的,但因為都市更新計劃的關係,清水眷村遭到城市化建設歷史洪流的侵襲,被拆遷改建。之前我所生活的眷村群落僅剩下港區藝術中心對面的信義村,那裡現在變成了眷村文化創意區,但已經沒有居民居住其間,更像是一個大型眷村展覽館。
我覺得在城市化浪潮下,臺灣各地許多眷村被拆掉,曾經生活在眷村裡的人只能搬到新蓋的高樓大廈裡。在我看來,這是件令人扼腕的事情,因為眷村和城市存在某些相關聯性,如果從一個時間軸的維度來看,早期眷村擁有別樣的建築特色,居住其中的人,發生在其中的故事,正是這些人事物的慢慢堆積,才會誕生之後的城市。
我從小居住的地方是清水的銀聯二村,跟忠義眷村相比,兩者存在一些相同性,最主要的就是都充滿人情味。但是兩個眷村也有不同之處,銀聯二村比較封閉,居民居住得更為集中一點,但大雅的忠義眷村比較分散,而且忠義眷村有一個十分珍貴的點:忠義眷村位於清泉崗(機場)附近,在航道航站樓附近,所以短時間內不會面臨拆遷或搬遷風險,還有人居住在裡面,它就像一個活的歷史,這也是吸引我來到這裡的原因,我覺得很有必要去保留住以前的眷村文化,所以我才決定來到大雅忠義社區,幫忙做一些繁榮眷村文化的事情。
Local本地:忠義村又是一個融合了本省人、閩客、原住民、新住民的多元族群部落,眷村常住人口中原住民佔比頗高,如何看待原住民文化,還有原住民與外省移民、本地人之間的融合共存問題?
巧克: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從屏東來到這邊的都市原住民,所以或許我能從原住民的角度來觀察一下忠義社區裡的族群共榮問題。在忠義眷村工作生活了近一年,我覺得眷村裡的各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外省人和新住民等)並沒有很密集的融合,只能說是「部分融合」。
的確是存在外省家庭跟原住民家庭通婚的,那樣原住民可能會跟外省人比較有交集,但如果是移民的原住民家庭,跟社區裡當地的外省人或閩南人的交集其實並不多。各族群的生活狀態更是各過各的,各族群之間不太有什麼交流,大家通常還是找同族群的人交流。
或許是因為不同族群之間的交流溝通並不多,所以各族群之間不存在太多的矛盾衝突,如果非要說有,也是各個族群生活習性習慣和文化差異上造成的小矛盾。比如說某些居民的生活習慣對忠義社區的公共衛生環境或是一些公眾秩序產生不太好的影響。還有一些小摩擦可能是因為原住民的天性或者說族群傳統造成的,原住民跟其他族群不太一樣,比較喜歡在節假日裡聚餐圍著篝火圍爐跳舞「飲酒作樂」,但是居住在忠義眷村的原住民比生活在部落裡的原住民要收斂許多,不會唱歌到通宵,通常到了一定時間就會結束,因為還是有考慮到附近居民,怕影響到他們休息。
當然族群融合也有正向的影響。比如說有些閩南人或是其他族群的人之前都不太了解原住民,相處得久了,他們會了解到一些原住民的習俗習慣或傳統理念。如果不是共處一個社交圈就很難了解到,可能連跟原住民交集的機會都沒有。反之,原住民也有更多機會可以去了解外省人的一些文化(很多體現在外省菜上)。多族群生活在一起,多多少少能創造出更多交流的機會。
(背景:申請這個計劃是以一個協會的名義,協會是一個原住民相關協會,所以我們團隊裡剛好也有巧克這樣的排灣族,在做的事情也蠻多是關注在地的都市原住民的相關議題。)
小葒: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選擇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方落腳,當然會產生很多族群融合的機會,不同族群之間產生生活上的摩擦或是衍生的一些其他問題在所難免,但透過日積月累的相處和了解,相信他們慢慢會找到一個平衡的方式,朝著正面的方向發展和衍生。忠義村就是一個多元族群的村子,這個村子有很大的包容性,即便這裡生活著各式各樣的族群,但還是一個很和諧、很共榮共存的狀態。
Local本地:聽說忠義村裡有一群自稱「鼻青」的志工們?可以為我們介紹下何為「鼻青」嗎?
小葒:就像上面提到的,忠義社區裡有不少原住民家庭,通常來說,這些外來的原住居民家庭的家庭環境沒那麼富裕,家庭資源比較缺乏,從而產生家庭兒童教育的問題。我們能很明顯感受到,忠義村相較於其他臨近村落,有著高比例的高關懷孩童,在較為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許多小朋友的背景是隔代教養或是父母離異。小學生天真可愛,但一上國中,有些孩子就被外面誘惑走,不再回來了。隨著孩童年齡的增長,孩子和親人之家關係的疏離,行為上產生的偏差,這些現狀讓忠義社區內兒童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顯得極為突出和迫切。
好在忠義社區內有當地教會「聖潔會」,教會人員很重視忠義眷村孩童的教育問題,長期關注社區孩童的課輔和教輔。教會的傳道和牧師會在小朋友下課後把小朋友接到教會,陪他們一起寫功課。也不光是課輔,周一到周五,固定陪伴小孩寫功課,從桌遊到攀樹、市集、烹飪、食安環境....
當初在大家書房成立時,教會恰巧在整修,原本教會內的課輔教室無法正常使用,教會的傳道跟奚浩老師借用書房的空間作為課輔教室,小朋友下課之後會到書房寫功課,但考慮到教會僅靠牧師和傳道兩個人帶十幾二十個小朋友,人力和精力十分有限,於是奚老師透過網絡的方式,在網絡上募集到一群課輔的哥哥姐姐,這些志工的組成大部分來自臨近的學校,像是東海大學,靜宜大學的學生。
這群志工就組成了一個青年團,團長(廖玉傑)是隔壁村的夥伴,他幫這群志工取了個名字,叫做「鼻孔貝特「,英文意思是become better,所我們總是笑稱自己不是「文青」,而是「鼻青」。以靜宜、東海的大學生為主,起先都是一群年輕人,但後來也有吸引到一些在地的稍微年紀大一點的中鼻青,或是退休人士的老鼻青,各位鼻青都來自不同行業,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因此鼻青團隊的人員組成比較特別和多元,我們也並不是一個很制式化的團隊。
鼻孔貝特青年團的鼻青們,出於對土地的信任與愛,對人的相知相惜,希望能夠在忠義村裡,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變得越來越好,陪伴在孩子身邊,以孩子高度看世界,用孩子的眼光,照顧他們直到他們可以照顧自己。
Local本地:大家書房和鼻孔貝特志工都很重視忠義村裡兒童青少年教育的問題,特別是對孩子的關注和關照,為此,你們進行過哪些努力和嘗試?效果如何?
小葒:我們更多是透過「體驗教育」和「探索教育」的方式,陪伴社區小朋友的課後時光;除了課業輔導之外,每周三下午還設計了「主題課程」,帶著小朋友一起認識忠義社區的故事、了解自己的家。
寒暑假的時候則會規劃些別的不一樣的體驗教育,嘗試做一些會讓小朋友感興趣的活動來帶領他們。比如說帶領小朋友一起規劃一場到北部宜蘭環半環島的旅行。這場旅行的特別之處在於從一開始的行程規劃,到旅行中各個環節的進行,都是由小朋友主導的,由小朋友自己查資料、自己討論、再自己去完成這趟旅行。以至於在其後的旅行中,我們和小朋友互換了角色,小朋友們成了導遊,鼻青變成他們帶領下的小隊員。又或者之前舉辦過的「小孩市集」,我們邀請小朋友一起辦了個由小朋友發起的市集,從前期攤位規劃到擺攤設計還有整個活流程動的進行,都是由小朋友來主導。我們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跟著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Local本地:從今年一月起,大家書房裡誕生了一個新的團體「村籽」,聽說團隊旨在推動「忠義眷村」在地文化,可以更具體為我們介紹一下村籽嗎?
村籽誕生於2019年1月,提倡「老村,新種籽。」是一個由四位年輕人組成的團隊,團隊成員盼著在忠義這個老眷村,做的每一件事情、與人相遇的每一份連結,都像一粒粒灑下的種子,這種子會長成什麼樣,任誰都說不準,但他深信在耕耘的過程,是需要細心灌溉的。廣義來說,村籽以「社會設計」為方向,透過設計推動忠義眷村在地文化,這裡指的設計涵蓋了平面、產品、活動、體驗、整合資源等由社區為主體延伸的發想與行動。簡單來說,就是希望透過具體行動,讓忠義眷村的好,被更多人看到。
具體的經過就由村籽計劃的申請人(俗稱專案經理)小珊來做說明:
小珊:我是從臺中市嫁到忠義眷村的閩南媳婦,婆婆和先生是排灣族,公公是外省人,婆婆是族語老師,在跟隨婆婆為社區原住民小朋友教授族語和在地母語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社區工作和孩童教育,於是開始關注到這個社區,進而想要為社區做更多的事。從大家書房產生到現在,其實鼻青組成中佔比最高的是在校大學生,而且大部分都是外地學生。外地學生佔比高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學期結束後他們可能就會離開這裡。於是我開始思考,是否有某種方式能夠讓一些人長期留在這邊,定期做一些事情,不管是陪伴孩童,還是幫扶在眷村內的居民,滿足他們的一些實際需求。
後來有人提醒我可以試著申請勞動部的計劃,藉助政府的力量,讓一些人能夠長期留在這邊,在為社區做事或帶來改變的同時,也能擁有一些固定收入。在申請報告成功通過後,我們想要先成立一個團隊,再用盤點和調查的方式去了解忠義社區居民的需求是什麼。在給團隊取名的時候我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採用「村籽」這個名字:村子裡面裝的種子,村莊種子,我們想要用一個年輕人歸零的心態,重新去了解這個社區的需求,去重新知道該如何為社區做一些事情,因此誕生了村籽,「村籽」順利於2019年1月1號在忠義眷村大雅書房內誕生,並且開啟隨後一連串的精彩故事...
雖然村籽剛成立一年,但已經在社區裡辦了很多活動,我們不是為了活動而辦活動,而是希望用更為活絡的方式,創造更多機會來認識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在此之前,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他們,但是透過一系列活動的舉辦,透過這些人與人的接觸,讓我們有機會去認識更多的居民,重新跟他們聊聊他們在這個社區裡發生的故事。而且我們這些年輕人,在文字編輯或行銷上有一定的經驗和資歷,我們有我們特有的能量在。雖然我們身上或許沒有他們那麼多豐富的故事,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專長,將這些故事,將居民身上所具有的比較特別的人文價值或者他們的文化,用多種方式進行記錄和保存,讓這些能留在這個社區裡,讓更多外地人有機會認識這個社區,從而知道這個社區所蘊含的珍貴的文化內涵,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講,其實是蠻有意義的。
Local本地:雖然剛成立一年,但村籽已經牽頭舉辦過很多有趣的活動,可以簡單介紹下舉辦過哪些活動嗎?
小葒:其實蠻多的:「村籽淨村日」、「移動的滋味」、「忠義小旅行」、「忠義共好生活節」等等。
拿忠義小旅行舉例:有一期是由小陶老師所帶領的靜宜大學社工系學生們及三位來自柬埔寨窰匠生命事工的社區工作者發起的。希望用輕鬆的方式和學生們分享社區工作,認識村籽團隊所做的事情。於是設計了一場忠義小旅行。「找到一個村裡的故事,好好去聽,想著和自己人生的共鳴和關聯。」;「找到一位村民,問他認不認識『大家書房』,說說他印象中的大家書房。」;「找到村裡一位年紀超過八十歲的爺爺或奶奶,聊聊他/她的故鄉來自哪裡?」『「在村子裡,用手機拍下一張自己很喜歡的畫面,下一個標題。」;「找一個村子裡,舒服的角落,好好放空15分鐘。」……有別於平日裡的導覽,邀請學生們來一場50分鐘的小旅行,透過幾個方向去認識忠義社區,讓大家自己去發現忠義社區的種種,然後圍圈坐在樹蔭下分享著在這趟小旅行中的觀察與感受。
而隨後的「忠義共好生活節」活動則是由東海、逢甲大學的專業師生,聯合村民將荒地改造為景觀空間後的成果。忠義社區裡有塊小荒地,社區居民自己動手清理,東海大學豆爸帶領著一群學生園丁進場,整地學有機種植,荒地變成了有機小園;隨後逢甲大學建築系師生登場,對這塊有機小園進行「集物造景」,小農園長出地景藝術;然後靜宜大學的學生策劃「共好生活節」,集結社區內外熱情,大家來一場音樂美食知性聚會。生活節舉辦當天,現場有壩仔啤酒、吉他演奏、酸辣粉、越南春卷、原住民美食吉拿富...
Local本地:老眷村並不是什麼觀光景點,吸引的多是文史研究工作者,但近年來也吸引了愈來愈多臺中高校學生,逢甲大學、靜宜大學和東海大學不少系所的同學都願意走進忠義村,與土地、村民、歷史對話,這是你們所期待的嗎?
小珊:有學生來到忠義社區很好,我們也很樂見。不管他們來這裡的初衷是為了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報導作業或是本身對社區營造感興趣,我們都很歡迎,也相信老師其實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接觸更多的文化體驗。在我看來這是相輔相成的:村籽團隊在學生和居民之間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相當於中間的媒介,保持中間立場。因為部分學生進駐社區後,雖然初心是想幫助居民解決一些問題,但也存在考慮欠佳不成熟,採取的動作給居民帶來本沒有必要的困擾。或者說在還不了解這個社區的情況下,避免學生做一些可能無意中造成社區資源消耗的事情。
Local本地:大家書房剛經過五個月的店休,才重新登場,在推文的最末,跟大家暢想一下關於「大家」的未來吧。
小珊:雖然大家書房店休,但是村籽一直在運作,我們還是有在持續做我們該做的事情。反而店休對於我們來講,少了一個營業,我們剛好有機會在內部做更多盤整的動作。我們覺得大家的未來是做單純的社區小旅行體驗,還應該包括在地導覽、食農體驗、原住民文化和社區營造。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從社區設計的角度出發,用設計的角度為社區做點不一樣的,讓我們對忠義社區的環境、人文、文化或者是老屋,有一些更好的助力,就像現在很多的老屋改建項目和環保進村項目,我覺得社區工作跟環境還有家園是環環相扣的,所以希望未來能更多地用設計的角度來為這個社區做更多事情。
明宏:關於大家的未來,我希望不管村籽能夠在這邊幾年,多久,多長都沒關係,我們要專注於當下,去做更多的事情。我一直覺得我在忠義社區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社區工作的起點,這句話是我一直在講的東西。因為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遇到新的人事物,都是能夠帶給我不一樣的啟發和想法。我希望可以在這邊認識更多的阿姨叔叔伯伯,因為我覺得人情味是個可以串聯起許多故事的東西。雖然清水眷村已經被拆遷了,但是曾經生活在那個空間的人,都會去回憶曾經發生在那裡的事,然後每次見面都會去聊以前的那些事。假設如果我能在忠義眷村做到這樣子,多年之後回憶起來,村籽做過哪些有趣的事情,很開心很快樂,可以找到過往的回憶,就很有成就感了。
巧克:一開始是抱著好奇的心態過來,想要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或心態。來到這邊以後,在跟當地居民的聊天互動中,感受到忠義村特有的人情味,不管是跟鄰居的交談,或者是辦活動時的接觸,那種感覺都還不錯。跟以往我在都會區或是市中心工作時的感覺很不同,那種可能只是為了工作才跟人交集,不是說因為真心在跟當地人做交流。所以來到這邊一年,自己的心境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改變,但又因為這個工作跟我以前從事的行業很不一樣,所以對自己而言是一個挑戰,希望未來自己能做出更好的改變吧。
小葒:2015年到2018年,我一直在奚老師的帶領下,不管是大家書房還是鼻孔貝特,我都在接觸到不同的人事物。2019年卻有點特別,不一樣的是我們在做社區工作,可是我們變成了村籽。因為有前面在大家書房跟村子裡的人相處的累積,變成日後的養分,即便在做計劃時面臨一些kip的壓力,但是還是會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或者是為了計劃的明目,去進行一些非必要帶給社區的事情,而是真的真心誠意的去認識這個社區,認識這裡的人事物,去思考我們能給社區什麼,我們可以在這裡做些什麼,也透過這一整年,團隊不管是在跟居民的相處,或者是我們實際在這邊的生活,我感覺大家都蠻多收穫,也學習到很多我們在以往工作上面不同領域的一些事情,對我們而言都是一個很棒的經驗。
採訪後,我們在「村籽」的網頁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最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響。
但我們相信,事情總能找到不同的面相切入。近日,我們運用更多時間進行社區資源盤點及內部建置,手邊正在進行社區手冊的編制、導覽影片製作及「移動的滋味2.0」企劃等。
最近花了許多時間與在地店家及村民訪談,很喜歡這樣實際深入在地的感覺,從互動的過程挖掘從前未認識的部分,激發更多對社區的想像。
或許疫情到來像是一個引子,觸使我們放慢腳步,思考疫情之於我們,讓我們能以更緩慢的心境去檢視生活。
下圖為我們正在製作中的《Chewing忠義》手冊其中一隅,我們自己好喜歡,所以迫不及待想先和村友們分享。
村暖花開,邀請村友們有空來村子走走。最後,祝福每一位村友,在這樣的時刻裡,身心平安。」
接受採訪的「村籽」成員,分別是小珊,小葒,明宏和巧克。現在,「村籽」又增加了幾位新成員。
佩儀: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是奚浩老師的學生,也曾於學生時期於書房當過小店員,對於忠義社區有一定的認識。對社區工作有興趣的她,畢業後加入村籽,期盼在這裡深耕,將來有機會也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鄉雲林虎尾延續想做的事。
小寶:是忠義在地人,偶然在一次初訪大家書房時認識村籽,深受村籽在做的事感召,又當時剛好看到在徵夥伴,於是那天從書房離開的晚上,就毛遂自薦寫信給大家書房應徵。
殊凡: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系,於大學時期就因課程緣故接觸忠義社區,同時為聖潔教會課輔志工姊姊,對社區工作有興趣的殊凡,在畢業應徵村籽夥伴,和佩儀一樣同為應屆畢業生。
「街道觀察 Street Observe」徵稿
仍在進行中
關於城市與街道,內容不限。
照片、文字、視頻皆可。
(文字字數5000字以內)
稿費從優。
投稿郵箱:xianbendi@163.com
更多詳情,請點擊閱讀��
《徵稿 | 和我們一起「街道觀察」》
如有其他疑問,歡迎後臺留言。
*本文圖片來自受訪者
其他版權歸Local本地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
↓Local本地小商店
閱讀原文
原標題:《一間書店,可以改變一個社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