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變人生的「魔法書店」
阿飛畫的書店寫生。
「駐店畫家」阿飛。
靜子在廣州聯合書店。
本期導讀
近年,隨著網絡電商的興起,實體書店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去年7月,廣州最大的學術特價書店「文津閣」關門曾引起眾多人士的扼腕嘆息。
另一方面,曾有「神州第一書城」美譽的廣州購書中心,經過4個月的裝修改造,將於近期重新開放。購書中心將增設休閒、餐飲區和24小時書吧,逐步向多功能、綜合性、商業與文化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作為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文化景觀,實體書店究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南方日報記者分別採訪了廣州兩位特殊的讀者,在書店裡,他們延續了藝術夢想,或是改善了親情關係。
有人說,好的書店都是有「魔法」的。而他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見證。
專題撰文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陳龍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故事一
書店裡的「駐店畫家」
建築設計師的繪畫夢
在廣州第一家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正在畫畫的年輕人。店主劉二囍在向別人介紹他時,總是開玩笑地說:「他是我們店裡收留的一個落魄畫家。」
這個「駐店畫家」名叫阿飛(化名)。阿飛是90後,來自江西上饒,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夢想成為一名建築設計師的他,畢業後如願進入了廣東一家實力雄厚的地產公司。在那3年時間裡,儘管對職業前景也曾充滿期待,但他漸漸發覺,眼前的狀態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建築設計師是一個神奇的職業,其實只有幹了這一行,你才能接觸到它枯燥、乏味的一面」。阿飛看著南方日報記者,平靜而認真地說。
阿飛最大的業餘愛好是畫素描和水彩,只要是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觸動心靈的場景和人物,他就會立即著手畫下來。他畫畫用的是那種500張一包的A4紙,加上草圖和廢稿,大學畢業時,他已經用完了整整4包!
「那時候畫畫並沒有什麼野心,也不太看重專業上規矩。」阿飛回憶說,正是這份隨性,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的生活態度和為人氣質,他創作的一切動力都只是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心動」。
畢業後,工作繁忙的阿飛仍擠出時間來畫畫。在網上,他與喜歡畫畫的朋友們經常互相鼓勵:不要停下手中的筆。每天上班途中所見、同事路人的舉動言行,都有可能成為他的素材。比如有天晚上,他在騎車回家途中經過廣州大橋的時候,剛好遇見兩個女孩子在橋上大聲喊著心裡話。這一幕就變成了他筆下的畫面和一篇小詩。
阿飛說:「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我畫這些畫沒什麼意義,但人生真正的意義不就是在這些『沒有意義』的小事上嗎?」
有時候,畫完一兩張小畫,阿飛會配上幾句生活感悟的文字,分享到朋友圈,這些作品時常引來許多評論和點讚。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創建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吳人智造」,獲得了幾百個粉絲的關注。
有一天,一個叫劉二囍的人轉發了他的畫作,並附上了一番評論:「這『吳人智造』是何方神人?有這麼好的手頭功夫和文字功底,完全沒必要做個天天被甲方催圖的設計師啊!」
後來,阿飛輾轉認識了劉二囍。那時,劉二囍的書店才剛開了沒幾個月。阿飛第一次去1200bookshop時,看到書店裡雅致的裝修和輕鬆的休閒設施,就感到非常自在,而書店的口號——「為這座城市留一盞燈」也讓他很是感動。
「我很能理解他在建築設計行業裡體會到的那種壓抑感,再過幾年,我擔心他的畫畫才能就會被消磨得一乾二淨。」劉二囍說,這是他決定讓阿飛到自己的書店裡來畫畫的原因。
劉二囍想讓書店具有更多、更鮮活的人文氣息,他覺得:「讓一個活生生的年輕人現場畫畫,還有比這更生動的藝術嗎?」
對於劉二囍發來的邀請,阿飛承認一開始是有顧慮的:「比我畫得好的人千千萬萬,當場表演談何容易呢?」但劉二囍的誠意和書店裡的氛圍還是讓他產生了「試一試」的心態。
他轉念一想:「反正過去在室外寫生時,被人圍觀品評的時候多得去了,幹嘛這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呢?」於是,去年底,他成了1200bookshop的特殊一員。
書香裡的「演唱會」和「故事會」
去年冬天,阿飛常常在傍晚下班後看到一個街頭歌手。他總是站在地鐵口唱Beyond,聲音渾厚,唱功過硬,充滿感情,阿飛好幾天經過那裡都會駐足聽上幾分鐘。後來一交談,他才得知這名中年歌手叫石頭。這種街頭市井的人物總是會打動阿飛,他覺得,像這種很小的人和事裡邊,恰恰「蘊含著一座城市最樸素的人文情懷」。
阿飛把石頭帶到劉二囍的書店,三人聊得很投機。去年12月31日晚,石頭在1200bookshop舉行了一場「跨年演唱會」,有一百多人參與,這已經是書店的最大容量了。
事實上,這名街頭歌手只是書店的「特殊顧客」之一。劉二囍每天都會在書店裡挑兩三個人聊聊天,為他們拍照,然後把照片和簡短的故事文字發到書店的微信公號上,後來阿飛也幫忙做這項工作。
兩個人都喜歡和人聊天,在他們看來,與人交談是一種幸福,「它會讓你看到這個世界的無限寬廣和豐富多彩。」
而阿飛覺得,與人聊天這件事,其實和自己畫畫的道理是相通,本質上都是一種記錄。他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積累素材,刺激靈感。「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這個24小時書店包容各式各樣的陌生人,也為來自五湖四海的旅行者提供免費的「沙發客」服務。同時,書店每周六晚上還會舉行「深夜故事會」,邀請一個普通人講述他們所經歷的人生故事。阿飛有一次請了一個經歷豐富、心地善良的計程車司機來講故事,具體講的是什麼事,他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種夜深人靜之時,眾人圍坐在朦朧的燈光中聽故事的感覺,「就像講故事的那個人是來自遙遠的古代,或者來自夢裡一樣」。
現在,阿飛已經逐漸適應書店的環境,可以輕鬆自如地在書店裡支起畫架,將眼前的景象描繪下來。說到在書店裡現場作畫是什麼感覺,阿飛表示,跟自己在屋裡畫還是不一樣,「畢竟現場畫畫是即興表演,錯了就不能重來,所以要非常認真、仔細。就像運動員競技一樣,不僅對技術是個考驗,也要一直保持好的狀態。」至於怎麼挑選對象,他淡然一笑:「對我而言,每個人都有美麗的瞬間。」
而劉二囍也在鄭重考慮一件事——怎麼給阿飛發工資。「他為書店帶來了一種很獨特的氣息,我從一開始就想,書店應該能夠養他才行。」他說,有了工資,也許阿飛將來可以辭掉工作,專心投入畫畫。或許條件成熟之後,書店還可以在上午人少的時段裡開一些畫畫、手工培訓班之類的,最大程度地發揮書店的作用。
這些也是阿飛的新年願望,但他更希望「能一直堅持畫下去。」他說,畫畫就用最樸實的手法去表達那些難以言傳的思緒和情感。「那是一種有生命、有神的東西,是一種碰撞出來的美。雖然現在我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那就是我嚮往的境界。」
故事二
凝固親情的鬧市書店
愛讀經濟學的外貿職員
靜子(化名)是80後,身份是一名外貿職員,從事皮料進口行業。大專畢業後她就從家鄉桂林來到廣州工作。在這座城市裡,她最喜歡的就是書店。
自幼坎坷的經歷,煉就了靜子一顆堅強而獨立的心靈。因為家裡有三個姊妹,負擔很重,工作之後的靜子一直努力拼搏,希望能幫助家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從小靜子就有一個夢想:成為一個經濟獨立、思想自主的女人,憑自己的本事過上物質充裕、精神豐富的生活。
她對自己現狀的評價是「總體上還不錯」。在工作之餘,她喜歡逛街,喝一杯咖啡。她的目標是將來可以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企業。
2011年,靜子在北京路逛街的時候不小心走進了聯合書店。在時尚商鋪鱗次櫛比的繁華鬧市竟然有一家優雅的書店棲身其間,這多少讓靜子感到有點意外。此後,她時常來這裡看書、買書,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一種求知的習慣。
因為職業關係,靜子在店裡讀得最多的書是經濟、商貿、心理之類,主要是為實現夢想而進行知識儲備。靜子生性比較敏感,她記得才來廣州那幾年,由於涉世不深,以及工作上的不順,心裡常常感到煩躁,很多書都看不下去。她說在聯合書店,她找到了一個「寧靜的世界」,這個氛圍甚至比知識還要珍貴。
在靜子看來,對於身處鬧市中的人來說,不時到書店裡坐一坐,聽聽文化名人講座,翻翻最新出版的文學作品,具有一種慰藉心靈的效果。有一次,聯合書店還舉辦了一場香港著名心理治療師素黑的講座,她特意去聽,從中獲益良多,「讓我學會了一些調整情緒和平衡心理的方法。」
慢慢的,靜子發現,在書店的幫助下,「心逐漸靜了下來」,「以前沒有耐心看或者看不懂的一些經濟學著作,現在也能很快讀下去,而且一讀就懂了!」靜子欣喜地說。
2014年,她不僅讀完了《資本論》、《國富論》等著作,還看了不少名人傳記和訪談。「經濟學經典作品能給予我們正確、積極的引導,讓人懂得經濟現象的基本原理;而有些成功的企業家喜歡用活潑有趣的語言、輕鬆幽默的故事告訴我一些實用性的知識,便於活學活用。」
近年來,在網店興起的衝擊下,許多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紛紛在原有的圖書銷售的基礎上增加休閒、餐飲、展覽、主題活動乃至提供住宿等人性化服務。去年,聯合書店也在實體書店內開設了一家咖啡館,溫馨的氣氛讓人有了更多駐足和閱讀的欲望。
由於最近工作業務比較少,靜子幾乎每天下午3點都會過來看書,一直看到晚上10點書店打烊才回家。有時,她也會和朋友一起過來喝喝咖啡,聊聊天,但朋友走了之後,她還堅持在那裡看書,學習企業管理知識。
這些年,靜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從業經驗和人脈資源,並開始嘗試獨自創業。每次來書店讀書,她都覺得不僅汲取了智慧,還獲得了力量,「好像每來一次,都覺得離夢想又近了一點。」
「有好的書店,人心才有安頓的地方」
然而,每當想到家裡的父母,獨在異鄉的靜子還是常常有種失落之感。這些年裡,她獨自一人在廣州打拼,她曾用自己工作掙來的錢支付妹妹高三復讀和大學前兩年的學費,即便如此,父母始終不贊同她留在廣州。靜子經常為此和家人發生爭執,尤其是父親。
靜子說父親年輕時當過兵,吃過很多苦,人生很不如意,所以性格強硬。「他常說城裡人際關係複雜,我家又沒有人脈,一個女孩要打拼太辛苦了,還是找一個可靠的男人嫁了,回家鄉過安穩的生活才是正事。」說到這些,靜子臉上掠過一絲無奈的苦笑。
有一段時間,靜子因為和父親吵了架,很久都沒回家。除了工作,她仍然抽出時間到書店吸收知識。沒想到過了幾個月,父親竟然特意坐火車來廣州看她。靜子雖然有些感動,但聽到父親依然念叨要她回家,卻又不禁有些煩躁。她覺得自己只能通過加倍的努力,用行動來守護自己的奮鬥之夢。
初夏的一個下午,靜子和朋友們一起待在聯合書店裡看書。窗外突然下起暴雨,她們索性到四樓的藝術展廳去看一個花藝展覽。傍晚5點多的時候,靜子突然接到父親的電話,他給她送來了雨傘。掛上電話之後,靜子一邊在書店等父親,一邊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靜子知道父親在老家喜歡擺弄一些花花草草,於是就帶他一起去看了那個花藝展覽。展覽的主人是一個華裔美籍工學教授,因為打算回國定居,才把業餘養花的作品搬到這裡展覽。
沒想到,父親看得非常認真,他為那個花藝專家的造型手段和奇思妙想所震撼了,很想請教一下他。靜子見父親難得興奮,就讓店員幫忙聯繫一下那個專家。正好在樓下喝咖啡的花藝專家立馬上樓,和父親一談,原來兩人還是桂林老鄉。父親從品種、培土、施肥、修枝等細節之處跟那位專家聊了很久,專家還主動傳授了一些城市居家的養花心得,父親臨別時還特意要了專家的聯繫方式,便於再次請教。
回去之後,父親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靜子小小的陽臺上開闢了一小片鮮豔奪目的花園。不僅如此,他對城市生活的偏見也開始悄然改變。嘗試新的花藝讓他認識到在廣州的生活也可以做到精緻而又寧靜。同時,城市帶給人的開闊視野和開放思維也讓他對女兒的生活選擇有了更深的理解。
父親回家之後,靜子也開始學著培育那些花草。父親常常打電話來詢問那些花草的狀況,叮囑她一些培養的技巧。靜子不敢怠慢,去書店的時候,也順便研究一下花藝知識。
「我非常感謝書店,我從沒想過,我和父親的關係會因為這座書店而得到改善。」靜子深有感慨地說,書店是一座城市的心靈所在地,「有好的書店,人的心才有安頓的地方。」
家庭周刊策劃統籌:陳志 李賀
版式統籌:夏彩霞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