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OYO起步以來,就以顛覆者的形象被推倒聚光燈下,並「自然而然」成為老牌勁旅們的「正激勵」。有著20年歷史的華住動作不斷,頻繁出招以抗衡。
目前,已擁有上萬家店的OYO,正如火如荼的推進2.0版本;華住的核心力量漢庭也開啟了3.0模式。作為酒店行業新星與老將代表的兩個品牌,究竟誰能主宰未來,或許數據會給我們答案。
顛覆VS傳統:新舊玩法的PK
毫無疑問,OYO酒店為中國酒店業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也開闢了新的賽道,雖然有著眾多的模仿者,但是先行者的優勢依然明顯。通過一年半的1.0模式經驗積累,OYO酒店在2019年5月底正式推出了OYO酒店2.0模式,通過掌握渠道議價權、酒店定價權,進一步加強對於酒店運營的把控。
OYO酒店成為中國當下唯一一個能夠全面為合作業主提供收益保障的連鎖酒店品牌,這在中國酒店業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同時還有一項隱形優勢是被忽視的:OYO酒店對加盟酒店的平均改造周期為 14 天; 而傳統經濟型酒店的改造周期通常需要 3 至 4 個月的時間,如果未在期限內完成,酒店方將面臨未營業先虧損的局面。加盟OYO酒店這對於單體酒店的小本經營有著巨大的優勢。
根據OYO酒店公布的全國運營數據顯示,在OTA的評分上,OYO酒店對超過500家合作酒店的評分監測發現,三個月內的均分上漲到近4.5。
OYO酒店「風景這邊獨好」,也倒逼傳統連鎖酒店做出改變。比如漢庭3.0學習了OYO很多,被許多加盟者詬病的加盟費用進行了降低,單間房常規造價從10萬多下降到6萬多,同時,通過和OYO一樣快速、輕便化的改造方式,有望將營建周期有望縮短1/3。但是相比於OYO酒店已經被驗證過的商業模式,漢庭3.0的投資收益率還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雖然漢庭CEO徐皓淳曾向加盟商表示,其投資回報周期應當會快過「老漢庭」,可是一切還需要時間是考驗。
開放VS保守:流量規模的PK
擁有流量就意味著擁有客源,在獲取流量方面OYO酒店選擇了全面擁抱OTA平臺,先後與同程、飛豬、攜程、美團等OTA巨頭達成戰略合作,獲取到優質穩定的線上流量。同時搭配強大的地推能力,為OYO酒店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華住在不久前上線了「一宿」酒店共享預訂平臺,希望共享「華住會」多年積累的會員流量資源,在各種獲客渠道上進行深度共享,為廣大顧客提供更好的酒店預訂服務。
雖然華住通過十幾年的運用,已經擁有了近1.3億的會員流量,但是作為一個相對閉塞的自有體系,仍無法與美團超過3億間的國內酒店間夜量和攜程超過3億註冊會員的體量想比較。
事實上,雖然一華住希望通過一宿平臺和華住會的全面資源渠道打通,各大加盟商都能享受這種優勢,實現更多營收。但是現階段的一宿平臺發展已經陷入停滯狀況。
中控VS店長:技術運營的PK
華住與OYO在科技層面的努力是不謀而合的,不同的是雙方對於科技使用的觀點。
華住酒店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季琦一直說,華住將自己定位為科技企業。據了解,華住組建了超過500人的技術團隊,重點在收費管理、流程服務、移動辦公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將科技作為了傳統店長模式下的重要輔助功能。
而OYO酒店所做的則是顛覆和創新,打造一條前所未有的「酒店生產線」。OYO酒店首席技術官鄒嘉表示,「OYO的核心能力在於全棧式酒店生產線,涵蓋開發、改造、運營和分銷四大環節,業務鏈條長,技術開發難度相應提高,這些問題隨著規模增長會被放大,需要技術團隊不斷通過理念和模式創新去解決。」
在OYO酒店2.0中,則將「步子」邁的更大,顛覆店長模式,用大數據代替人力決策,通過數位化收集行業數據,並在一線運營過程中,將掌握到的酒店運營數據和經驗,沉澱在中央預定系統,最終將信息賦能大數據平臺。再根據大數據平臺給出的反饋,指導酒店運營,把一切交給大數據平臺。同時根據大數據判斷,實時調整酒店定價,保證最優價格,帶來的最大收益。而這一切都是華住基於傳統酒店運營管理輔助的技術體系所無法實現的。
一個是整合存量市場數量巨大的單體酒店,一個發展了20年進入拐點的經濟連鎖酒店,作為代表著中國酒店業新興勢力和傳統力量的兩家酒店公司,都在為成為主流而進步。由此帶來的技術、運營、管理等全方位的思維碰撞,將推動中國酒店行業在變革中升級。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